文/劉凱
人到老年,常常在生活中產生一些負面情緒:“抱怨”“看不慣”“憤青”“嘮叨”等等,我的婆婆就是這樣一位老人,不過這幾年我采取多種方式,逐步稀釋婆婆生活中的負面情緒,使她成為一個心境豁達、開朗健康的“陽光老人”!
婆婆今年已近80歲高齡,退休后,從縣城搬到了農村老家居住。婆婆搬到鄉(xiāng)下后,曾經羨慕鄉(xiāng)村生活的她,卻一度無法融入鄉(xiāng)村生活,平日里不是抱怨農村環(huán)境“臟亂差”,就是吵吵“鄉(xiāng)下文化生活貧乏”。雙休日我們去看婆婆時,總能聽到她大堆大堆的抱怨和憤懣,甚至連鄉(xiāng)路上跑過一輛車,她都要抱怨一句:“看,尾氣又污染環(huán)境了!”
由于胸中怨氣積郁,婆婆的脾氣越來越壞,飲食日漸減少,身體健康大不如前,公公稱婆婆是“凈生閑氣”!
看到婆婆晚年生活如此狀況,我和老公很是著急,我們想了好長時間,最后決定通過“話療”方式開導婆婆,稀釋她胸中的負面情緒。我們陪婆婆在村里閑轉,當婆婆一如既往地抱怨“臟亂差”時,我們就及時開導她:“看,那堆柴禾垛,古樸、自然,上面還爬了一架葫蘆,多像一幅鄉(xiāng)土油畫呀!”幾句話就把婆婆的視角從“負”轉到“正”上面來了!“媽,您看草地上那幾頭牛,吃草的樣子多悠閑!身后再有夕陽這么一襯托,多富有詩意呀!再看那只大公雞,落在樹枝上,這不正是陶淵明筆下的‘雞鳴桑樹顛’嗎?”
經我們這么一“引導”,婆婆的視角漸漸轉到陽光心態(tài)方面上來了,慢慢也學會用審美的眼光來打量鄉(xiāng)村了,而且看人看事,也學會從積極的一面審視了。
其實,世間的很多事和物,均有可取之處,也有不可取的地方,關鍵在于欣賞者的站位和角度。在我們的多方開導下,婆婆漸漸轉變了對鄉(xiāng)村的看法,心頭的負面情緒也逐漸消失了。我們趁熱打鐵,帶她去外地參觀古村古鎮(zhèn)、民俗博物館,使婆婆打心眼里認識到:“哇,原來我住的鄉(xiāng)下居然這么美!”
能從尋常事物中找出美,這是一種生活理念上的轉變,婆婆做到了——盡管我們花了三四年的時間?,F(xiàn)在的婆婆,不但不再抱怨生活中的種種不順,而且還學會了隨遇而安和豁達看事!尤為可貴的是,昔日在她眼中“臟亂差”的鄉(xiāng)村,現(xiàn)在成了她眼中的“世外桃源”!她在老家的村頭開了全村第一家民宿——“鄉(xiāng)村大媽農家院”和全村第一個免費參觀的“農家民俗博物館”!同時,她還與美院的師生聯(lián)系,將老家的村子作為美院師生的寫生基地,碾子、磨盤、舊廟、土墻、籬笆院……昔日土得掉渣的鄉(xiāng)土元素,現(xiàn)在成為婆婆逢人說項的旅游“賣點”!
看著每天微笑忙碌、面色紅潤的婆婆,我和老公打心眼里高興?!罢榫w”占據了婆婆的胸襟,也照亮了婆婆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