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祖祥
重慶萬州公交車墜落長江、賀建奎編輯基因、湖南沅江市12歲兒童殺母……看上去,這些事件之間沒有什么聯(lián)系。然而如果稍微往教育應有的完整性和豐富性方面想一下,就會讓人反思目前教育在普及常識、培育人的同情心同理心、培養(yǎng)人的完整性等方面的嚴重不足,而這些不足造成乘客和司機不知道自己的言行舉止與他人密切相關,這是缺乏“群己權界”的基本常識造成的巨大悲劇;生物學家不知道對生命保持敬畏,這是無知者無畏所造成的狂妄乖剌;12歲兒童殺母之后聲稱“我殺的是自己的媽媽,又沒有殺別人”,這是缺乏起碼的親情熏陶、法治教育所造成的違情悖理。由此就會想到,完整的教育才能造就完整的人:正常的教育才能造就正常的人,正常的人所需要具備的條件都應該在教育中得到體現(xiàn);完整的教育意味著學生和教師都應該是整全的狀態(tài)。
正是基于上述認識,我十分看重整全的教育體系、教學方法,并把整全的教育當作我的追求。百科全書式的知識結構和教學方式,一直是我向往的境界。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給我提供了理論依據(jù),現(xiàn)實生活對人的全面要求給我提供了具體目標。讀書、教書、寫書,向百科全書式的完整的人這個方向去努力,這就是我對教育的理解,對治學的理解。
作為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我的成長背景和精神發(fā)育大致是這樣的:最先學會寫的字是富于時代特色的“五個字”,沒有課本就學習報紙上的社論和新聞,跟著哥哥去看《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南征北戰(zhàn)》等電影或演出。再就是看連環(huán)畫,為了看連環(huán)畫,幫同學寫作業(yè)、掃地。不過,我的閱讀經歷有些特殊的是,我父親1975年開始在村小教民辦;于是我就可以借閱村小訂閱的《人民文學》《解放軍文藝》等雜志,以我當時的閱讀理解能力,讀起來肯定是似懂非懂。還有一個場景記憶深刻:我父親得到一位返城知青贈送的《陳毅詩詞選集》,在陰雨連綿的冬天,我父親、我哥和我偎在床上,朗讀“天將午,饑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shù)。野菜和水煮”“敵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備我偏來,乖乖聽安排”等詩詞——這是我對少年時期貧窮寒冬的溫馨回憶。后來讀初中,也是近乎死乞白賴地找同學借書看:《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再就是到鎮(zhèn)上的文化站借書:《紅巖》《苦菜花》《野火春風斗古城》等;再后來從初中考上中師,學校圖書館的藏書明顯豐富起來,借書看就更勤:《紅樓夢》《紅樓夢考證》《靜靜的頓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還記得當時特別迷王蒙,他的意識流手法讓我著迷。印象很深的是,我委托在上海讀書的同村好友,從上海買來四卷本《王蒙選集》,想一想,當時我應該是想方設法從每月15.5元的生活費里擠出錢來買書的。
接觸到意識流手法之后,就把興趣轉到文藝思潮、哲學思想方面,這可以看作是向“文青”的一種轉型。1985年中師畢業(yè)的時候,與一位同學郵購《薩特文集》《夢的解析》;到武漢配眼鏡的時候,在同學的幫助下買到袁可嘉主編的《外國現(xiàn)代派作品選》。后來參加工作后就訂閱《當代文藝思潮》《小說評論》等刊物,閱讀面逐漸向思辨方向拓展。這種博覽群書的閱讀興趣保持到現(xiàn)在,就更為寬泛了。但我覺得最能給我漫無邊際的閱讀確定坐標系的是這四種書: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著《中國思想通史》,讓我對中國思想脈絡有了總體和個別的了解;劉澤華著《中國的王權主義》,讓我提綱挈領地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王權主義,這本書探幽燭微的批判精神、質疑問難的思維方式對我?guī)椭艽?全增嘏主編《西方哲學史》,讓我對西方哲學思想有了概括與局部的了解;何兆武、柳卸林編《中國印象》,讓我對具備深刻認知能力的人如何認識并判斷中國思想有了基本的印象,同時讓我學會比較閱讀、換位思考、推理判斷的能力。可以這樣說,這四套書起到的是定海神針的作用,基本上幫我確立了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
跨界閱讀和思考,興趣廣泛,關注點多,然后形成文字,這是我擺脫瑣碎煩雜的世俗生活的一種依靠,也是我逐漸在教學中提升自己境界的支撐。說到寫文章,也經歷了頗有意思的轉型。記得我函授本科的畢業(yè)論文是6000字的《隔膜:魯迅小說的旨歸》,借鑒《外國現(xiàn)代派作品選》的序言部分的框架,結合自己對魯迅三部小說集的理解,探討了魯迅小說中的隔膜存在于人與人、人與社會、一個“我”與另一個“我”之間。論文提交給現(xiàn)代文學指導老師,那位老師在文章尾部批注:寫得太“好”(請注意引號)了,明顯懷疑我抄襲。我給指導老師寫了一封洋洋灑灑的信,明顯帶有炫耀自己熟悉當代文學評論的意味。指導老師因此消除了懷疑,并解釋說他可能看到過類似的文學評論。這件事一方面讓我感受到函授生混文憑而不獲信任的尷尬身份所帶來的苦澀感,另一方面則讓我認識到文章要有強有力的思想依托和先進的方法支撐。2002年4月在《書屋》上發(fā)表思想隨筆《從“雪夜關門讀禁書”說起》,激起我寫作的濃烈興趣,即使所寫文字更多的是在網絡上發(fā)表。文章范圍駁雜多樣:時政評論、思想隨筆、歷史鉤沉、文藝評論、方言索隱、語言觀察、書評影評等。有趣的是,我的幾篇在網路傳播較廣、轉載較多的文章,分別是國際時評《頭巾與軍裝:阿拉法特的救命稻草》《亞細亞的孤兒》,春晚評論《這是一個需要并產生侏儒的時代》,高考語文觀察《我們?yōu)楹慰偰酶呖甲魑膶ら_心?》,語言觀察《為什么今天的漢語越來越猥瑣?》。
早先我?guī)缀醪辉趺醋x教育教學方面的文章,也幾乎不怎么寫教育教學方面的文章,但所有的積累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課堂教學上。后來我開始在語文教材觀察上用力,這得益于傅國涌先生的提醒和好友郭初陽、蔡朝陽的不懈耕耘給我的啟發(fā)。俗話說,藝多不養(yǎng)家。正是他們的提醒讓我對這句俗話有了深刻的認識。之后我就比較專注于語文教育的思考和寫作。
教書力求用人類文明的最優(yōu)秀成果武裝學生的大腦,盡我所能打破學科界限,兼顧應試成績和整全教育,在當下高考和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之間找到平衡點;閱讀興趣在歷史、哲學、文學、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等方面,盡己所能完成自我啟蒙;近年來寫作興趣集中在教育教學方面,文章見于《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新京報》《書屋》《師道》《人民教育》等報刊以及天涯社區(qū)、共識網、愛思想網、教育思想網等網站,部分文章被新華網、搜狐網等門戶網站轉載。2017年4月出版語文學專著《語文不是語文書》(北京,東方出版社)。該書出版后,受到各方關注和好評,同年7月即有加印。這是一本試圖為語文劃定獨立版圖的語文學專著,該書將趣味性與學術性、可讀性與思辨性融為一爐,對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中學語文教材進行比較,采用全方位的觀察視角,卻始終聚焦于語言文學。第一輯“他山之石”運用詮釋學理論,對《美國語文》的語言本質、歷史框架、實用訓練、邏輯體系、價值追求作出解讀,并與人教版語文進行全面比較;第二輯“鑒往知來”對民國時期的《國文百八課》以及臺灣地區(qū)的《國文》教材進行分析,指出語文是語言科學與文學藝術的融合。上述文章在單元導讀、篇章介紹、時代背景、作家介紹、文學知識、文學與生活、邏輯訓練、創(chuàng)意與點子、寫作訓練、口頭表達、字詞訓練、文本探究、學科融合、藝術與科學、文化本源和本土歷史等方面做了詳細的分析和比較,指出語文應該既有形而上的思辨色彩,也有形而下的實用色彩,并進而對語文的本質作了歷史學、語言學、哲學、詮釋學等方面的思考。第三輯“教有所思”是對教育的深入思考:閱讀目的與親近自然、程序正義與目的正義、傳統(tǒng)道德的保有和更新、全面發(fā)展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黑暗面教育與認知方式,提出這些問題并進行反思,透射出現(xiàn)實性與思辨性的特點。這個部分的文章記錄實踐、解讀經典、評析書事,可以看出我盡得教書讀書之樂。本書書名意在強調:語文的豐富性絕不是有限的課本所能涵蓋,因此可以說,語文的真功夫在語文課本之外。
在此書中,我對語文學作了如下定義:語文學是研究語言現(xiàn)象、言語活動、文學藝術的教育教學的一門學科。重新定義的語文學應該對語文教學大綱、語文課程標準、語文教材、語文課程及教學、語文訓練、語文考試綱要、語文測試及評價等全過程進行全方位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語文學的建立,可望不再讓語文被語言學、修辭學、寫作學、文章學、詮釋學等學科所分割,不再讓語文沒有自己獨立的版圖,不再讓語文成為一個無人認領的孤兒,不再讓語文成為瞎打亂撞、無法無天的莽夫。
寫作夢,淑世夢,這應該是支撐我們不斷堅持寫作和思考的原動力。從高處說,立德立功立言,一直是一個不斷在召喚讀書人的夢想。這個境界令人向往,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特別看重語言—言語亦即語文對國民性格的形塑功能。語文實際上承擔著尋找言說方式、探尋生命意義、追問存在理由、凸顯個體尊嚴、形塑民族性格的重任,承擔著為每一個人尋找安身立命之所的責任,換言之,語文教師就是要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和言說體系。與此同時,當然也為語文教師自己找到安身立命之本。歷史是人類經驗的匯集,語文則是人類經驗、人類先驗、人類后驗和人類情感的記錄者、承載者和形塑者。語言為歷史進程樹立路標,歷史成為后來者的語言資源、道德資源和思想資源,二者相互形塑,相互承載,不斷為人類文明的寶庫增添財富。
在語言文字的熏染下,民族精神逐漸被提煉、升華為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契約精神、協(xié)商機制、妥協(xié)手段和意識、財富意識、個人空間與鄰里關系、精神追求與現(xiàn)實利益、自由與邊界、法律與習俗、程序正義與目的正義、起點平等與過程公正等,都具體化為我們耳熟能詳?shù)母裱院椭V語。經濟美德、社會美德、政治美德以及實證哲學、實證科學精神的發(fā)端和形成,端賴于此。語言對人類經驗的記錄和承載、對民族精神的形塑作用可見一斑。
寫作是一個用文字載著身體和心靈進行游歷的過程,是一個澡雪精神、表里澄澈的機會,是吐故納新、神游萬仞的自由翱翔,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苦楚與“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相知的交織。
閱讀讓我吸納人類共同體創(chuàng)造的精華,教學讓我與學生一起共同感受人類的美好成果,寫作讓我與古往今來的思考者對話交流,這樣的外在活動和內心體驗成為我安頓自己身心的方式,也是一個普通教師得以保持“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自由獨立的立身之本。
(作者單位:湖北仙桃中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