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繼榮,盧鳳華,潘玉嫦,羅瑞芬
(廣東省東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廣東 東莞 52332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屬于氣流阻塞、受限特征慢性肺氣腫及支氣管炎,會進展成呼吸衰竭、肺心病慢性疾病[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fā)病和有害顆粒、氣體相關異常的炎癥反應具相關性,主要表現(xiàn)為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喘息等癥狀,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質量[2-3]。臨床通常采用藥物、吸氧、無創(chuàng)呼吸機等治療,為提高患者治療效果,需要重視其護理質量,因此本研究對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診治30例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應用呼吸康復護理效果分析,具體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60例患者臨床資料,患者均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會批準;納入標準: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均采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資料完整,主動配合患者;排除標準:精神心理病,嚴重肝腎病,中途退出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表分兩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41-76歲,平均(56.14±8.62)歲,病程(6.28±2.57)年;研究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42-75歲,平均(57.23±8.58)歲,病程(6.51±2.39)年。兩組病程、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無差異(P>0.05)。
1.2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檢查,采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以及抗感染、排痰等對癥處理,對照組患者予以住院環(huán)境護理、健康指導、心理護理等常規(guī)護理,結合患者感受、病情調(diào)整病房溫度及濕度,定時通風并保持室內(nèi)安靜;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溝通,多鼓勵、引導患者,改善其負面情緒,對疾病、無創(chuàng)呼吸機、科室制度等知識進行監(jiān)控宣教,提升其臨床依從性;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呼吸康復護理,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合理呼吸,進行縮唇呼吸及腹式呼吸,其中縮唇呼吸時,嘴唇緊閉以鼻吸氣,縮唇做吹口哨樣緩慢呼氣,每次呼氣持續(xù)4-6秒,吸氣和呼氣的時間比為1:2,每次15min,每天兩次;而腹式呼吸時,選擇半臥位,兩膝半屈使腹肌放松,兩手分別放在前胸和上腹部,經(jīng)鼻慢吸氣時,膈肌松弛,腹部的手有上抬起的感覺,而胸部的手原位不動;呼氣時,腹肌收縮,腹部的手有下降感,每次15min,每天兩次;同時,指導患者合理運動訓練,包括啞鈴、轉體、提肩運動等有氧運動,每天一小時,提高患者身體素質。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
分析兩組患者肺功能相關指標:PEF(呼氣流量峰值)、FEV1(第一秒用力呼氣量)及MMEF(最大呼氣中段流量);心理狀態(tài):依據(jù)SAS(焦慮自評量,超過50分表示焦慮)及SDS(抑郁自評量,超過53分表示抑郁)表進行評估,分值與心理狀態(tài)呈現(xiàn)反比[4]。
1.4 統(tǒng)計學
干預前,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無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肺功能相關指標增加,且研究組P E F(0.46±0.13)%、FEV1(57.53±4.52)%及MMEF,均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肺功能相關指標比較(±s,n=30)
表1 兩組肺功能相關指標比較(±s,n=30)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階段 PEF(%) FEV1(%) MMEF(L/min)對照組 干預前 0.28±0.12 41.56±4.74 0.19±0.09干預后 0.36±0.11 48.25±3.29 0.26±0.08 T - 2.6917 6.3507 3.1840 P - <0.05 <0.05 <0.05研究組 干預前 0.29±0.13 41.78±5.03 0.20±0.10干預后 0.46±0.13 57.53±4.52 0.35±0.07 T - 5.0647 12.7566 6.7307 P - <0.05 <0.05 <0.05 T - 3.2163 9.0919 4.6373 P - <0.05 <0.05 <0.05
治療前,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指標無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心理狀態(tài)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S A S(39.23±5.46)分、SDS(38.83±5.32)分,均比對照組少(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理狀態(tài)情況比較(±s,n=30,分)
表2 兩組心理狀態(tài)情況比較(±s,n=30,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階段 SAS SDS對照組 干預前 56.58±6.92 57.56±7.72干預后 45.26±5.57 46.52±6.28 t-6.9797 6.0762 P-<0.05 <0.05研究組 干預前 55.29±7.25 56.81±8.26干預后 39.23±5.46 38.83±5.32 t-9.6919 10.0235 P-<0.05 <0.05 t-4.2344 5.1175 P <0.05 <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呼吸內(nèi)科常見疾病,其具體病因不明確,通常認為受阻塞肺氣腫及慢性支氣管炎發(fā)病因素影響[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險因素包括環(huán)境及個體易患兩類因素,其外因有粉塵、污染、呼吸道相關感染、化學物吸入等,內(nèi)因有遺傳、氣道反應增加等[6]。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臨床通常采用藥物、吸氧、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等方案,同時需要加強患者呼吸康復護理,為提升患者治療效果,本研究主要對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0例患者應用呼吸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分析,為研究提供參考。
本研究結果中,干預后,研究組PEF(0.46±0.13)%、FEV1(57.53±4.52)%及MMEF,均比對照組患者高;且研究組SAS(39.23±5.46)分、SDS(38.83±5.32)分,均比對照組少,差異比較具有統(tǒng)計意義,表明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應用呼吸康復護理,能夠顯著改善患者肺功能及心理狀態(tài)。原因分析考慮可能為,患者均采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其不需要氣管插管,可經(jīng)過面罩和呼吸機相連,能夠對患者持續(xù)性的機械通氣,能降低機械損傷[7]。同時,本研究組患者在住院環(huán)境、心理護理及健康宣教等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予以呼吸康復護理,通過結合患者病情,采用縮唇呼吸及腹式呼吸訓練干預,每次15min,每天兩次,并指導患者合理運動訓練,包括啞鈴、轉體、提肩等有氧運動,有效改善患者心理及肺功能,提高其臨床效果[8]。另外,護理人員需要為患者制定個性化飲食,合理調(diào)整食材多樣性與營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飲食習慣,多食蔬菜、水果及清淡食物,少量多餐,提高患者身體素質,提高患者預后生活質量。受樣本、時間等影響,關于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應用呼吸康復護理的臨床遠期效果及生活質量情況,有待再臨床研究。
綜上所述,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應用呼吸康復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標,并調(diào)節(jié)其心理狀態(tài),具一定臨床應用與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