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愛民
北京市崇文口腔醫(yī)院修復科 100062
慢性牙周炎是指天然牙周圍的支持組織受到破壞性炎癥的影響所形成的一種牙周病,主要表現為牙周軟組織的炎癥和牙槽骨的吸收[1];慢性牙周炎不僅影響患者正常的咀嚼功能,而且還能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合理的對慢性牙周炎進行治療非常重要;口腔種植修復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治療方式[2],目前人們意識水平的逐漸提高,口腔種植逐步得到推廣并應用,為進一步探究口腔種植修復對慢性牙周炎患者康復的影響,本文特就此展開研究,旨在為臨床上更好的對慢性牙周炎患者進行合理的治療提供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7年1—12月間來我院治療的6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男34例,女26例,年齡(59.3±2.3)歲,病程(5.1±2.5)個月。且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在調查前均征得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對患者先行系統(tǒng)的牙周治療, 包括齦上潔治和齦下刮治,對患者的牙周袋進行沖洗,一般使用3%過氧化氫溶液沖洗,沖洗完畢后囑患者口服甲硝唑,0.2g/次,3次/d,口服2周,同時口服乙酰螺旋霉素,0.2g/次,3次/d,目的是控制牙周內細菌生長。定期對患者的牙齒進行復查,一般復查間隔為2周,2周后復查牙周狀況,然后徹底清除菌斑、牙石等刺激物,檢查牙齦及軟組織,保證其無充血及炎癥,待牙周炎患者的病情基本穩(wěn)定后方可進行口腔種植手術。術前為患者拍攝口腔內曲面斷層X線片,目的是為了探明當前口腔內頜骨的解剖條件、剩余牙齒狀況,同時結合患者自身的經濟條件,綜合上述條件為患者口腔種植設計治療方案。
1.2.2 口腔種植手術: 患者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采用牙槽嵴在元牙區(qū)頂開“一”字形切口,若患者有牙區(qū)則采用溝內切口,對黏骨膜瓣進行牙體表面的剝離,翻瓣。拔牙過程中要注意保護患者自身安全,保護周圍骨壁、仔細搔刮拔牙窩,同時將周圍的肉芽組織予以清除,將牙槽嵴頂骨組織修整并予以磨除;修整完畢用3%過氧化氫溶液和0.12%氯己定溶液對拔牙窩及周圍骨組織進行反復交替沖洗。根據修復設計方案確定種植體的植入部位,將種植體植入口腔。種植體植入的深度為種植體的領口平齊骨緣;在移植過程中,若種植體及周圍組織出現骨缺損,則應行引導骨組織再生技術,其余種植體按之前設定的方案常規(guī)植入,所有種植體均采用黏膜下愈合方式,嚴密將其縫合。術后加強患處的修復,囑患者口服阿莫西林,3次/d,同時采用0.12%氯己定含漱劑漱口,連續(xù)漱口5d。
1.2.3 植入手術的隨訪觀察:5~6個月后對患者進行復查,同時行Ⅱ期手術。Ⅱ期手術后2~3周后為患者制作義齒上部結構。要求患者在佩戴義齒期間每隔3個月或半年復查1次,復查內容主要為口腔衛(wèi)生維護。
1.3 療效的判定標準 根據 Wheeler 標準及 Newman等提出的關于種植體并發(fā)癥的分類標準對種植體植入后療效進行判定,具體判定標準如下: (1)有問題的存留種植體:種植體周圍的黏膜仍存在明顯的炎癥、增生或瘺管。 (2)失敗中的種植體:接近根方處有進行性骨吸收,但種植體比較牢固,并未出現明顯的松動及脫落,仍具有咬合功能。(3)已失敗的種植體:種植體周圍存在感染,且該感染已不可控制,種植體出現明顯的松動現象,患者不能正常咀嚼,影像學檢查發(fā)現種植體周圍有明顯的透射區(qū)。(4)成功的存留種植體[3]:患者無進行性骨吸收,種植體無松動,種植體出無疼痛、不適。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利用SPSS20.0對上述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隨著隨訪時間的延長有問題的種植體的數量逐漸減少,失敗中的種植體的數量逐漸減少,成功留存的種植體的數量逐漸增加,成功留存的種植體率高達96.67%(58/60),各個時間段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不同隨訪時間的種植體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注:*不同時間段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人群中口腔疾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牙周炎是臨床上常見的口腔疾病,臨床上牙周炎的病因主要是細菌感染、牙石、創(chuàng)傷性咬合傷,長期存在的牙周炎擴展到深部牙周組織形成慢性牙周炎,慢性牙周炎發(fā)病率較高,占牙周炎的90%以上;慢性牙周炎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牙周病,如果不能及時有效的治療,對患者自身健康危害較大,當前隨著種植材料的不斷開發(fā)與完善,種植修復技術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到慢性牙周炎的治療中[4]。
本文結果顯示,隨著隨訪時間的延長有問題的種植體數量逐漸減少,失敗中的種植體數量逐漸減少,成功留存的種植體數量逐漸增加,成功留存的種植體率高達96.67%,各個時間段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張蕾等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5],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對于植入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內的植入體能夠與骨緊密結合,保證種植體在植入后不易脫落和移動,同時該研究方法還能使患牙的牙槽骨吸收減少,對牙槽嵴形態(tài)及大小、種植區(qū)相關牙齦形態(tài)進行有效的保留,可見口腔種植修復對慢性牙周炎患者康復具有很好的影響,臨床上值得廣泛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