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素心
中國電子商務逐漸繁榮,已經成為國民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9.16萬億元,全國網絡購物用戶人數(shù)為5.33億,非銀行支付機構發(fā)生的網絡支付金額達143.26萬億元。因此,為了保護這塊“大蛋糕”,《電子商務法》應運而生。
2018年8月31日,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以167票贊成,1票反對,3票棄權,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
該法律在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今后,保障電子商務各方主體的合法權益、規(guī)范電子商務行為有了一部專門法,這也是我國電商領域首部綜合性法律。然而不少人卻將它稱為“代購法”,因為這部法律,直接改寫了代購們的時代!
近幾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規(guī)模不斷擴大,并保持高速增長態(tài)勢。
雖然它的興起給人們帶來了不少便利,但也因始終缺乏監(jiān)管,而成為了法律的漏洞,各類事故層出不窮,卻難以整治。
《電子商務法》正是為了整頓這一現(xiàn)象而出臺的。通過互聯(lián)網等信息網絡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均適用于此法。
此次立法涉及的面很廣,涉及電子商務經營主體、經營行為、合同、快遞物流、電子支付等,以及電子商務發(fā)展中比較典型的問題,都做了比較明確具體的規(guī)定,對于消費者來講,其實是一件大好事。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fā)展,國民的購物方式已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各種銷售不僅僅存在淘寶、京東等電子商務平臺上,利用朋友圈、直播等方式的銷售層出不窮?!峨娮由虅辗ā访鞔_:本法所稱電子商務經營者,是指通過互聯(lián)網等信息網絡從事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包括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平臺內經營者以及通過自建網站、其他網絡服務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電子商務經營者。
此法就是要保障三方主體的合法權益。加重電商經營者,特別是第三方平臺的責任義務,同時也加強了對消費者的保護力度。
目前,個人開網店不需要進行工商登記,很多“微商”的進駐幾乎是零門檻。今后,電子商務經營者應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
《電子商務法》規(guī)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但是,個人銷售自產農副產品、家庭手工業(yè)產品,個人利用自己的技能從事依法無須取得許可的便民勞務活動和零星小額交易活動,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不需要進行登記的除外。
除了法律規(guī)定的特殊情況外,都必須依法進行登記辦理營業(yè)執(zhí)照,并在其首頁顯著位置持續(xù)展示執(zhí)照信息。不照辦?罰一萬!
而且這個營業(yè)執(zhí)照還不是那么簡單的喲。從2019年開始,只要你是代購,不管你是大型代購組織還是小型代購個人,你必須去申請兩個國家的營業(yè)執(zhí)照!一個是采購國,一個是中國。
除此之外,如果你賣的是食品,還需要申請食品流通許可證。那些沒有相關的資質認證和許可證書的食品,均不得在網絡平臺銷售!
登記就代表著需要依法納稅,除此之外,還有多項規(guī)定都是在加大稅收的管理,比如以下幾條規(guī)定——提供紙質發(fā)票或電子發(fā)票,完善海關、稅收、進出境檢驗檢疫等制度,支持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等為跨境電子商務提供倉儲物流、報關、報檢等服務,這些背后所代表的意思,都是“要繳稅”!
另外,《電商法》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電子商務經營者從事跨境電子商務,應當遵守進出口監(jiān)督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國家有關規(guī)定。必須依法納稅!想想,本來代購賺的錢都是自己用,現(xiàn)在得納稅的話,成本自然上升,更何況代購其他國家的商品,需要同時繳兩個國家的稅務,失去了價格優(yōu)勢的代購們,將如何繼續(xù)生意?
“親,給個五星好評吧,返2元紅包!”網購中,部分賣家在評論上做起文章,一方面利用“小恩小惠”誘導消費者給好評,一方面購買“水軍”刷好評,這樣的舉動將被禁止。
《電子商務法》: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全面、真實、準確、及時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務信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電子商務經營者不得以虛構交易、編造用戶評價等方式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yè)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
網上訂酒店、騎共享單車等,往往需要消費者先交納部分押金,但隨著電子商務發(fā)展,押金退還問題逐漸凸顯出來。有些品牌的共享單車押金難退的問題,受到了全國各地多家媒體的關注。
《電子商務法》:電子商務經營者按照約定向消費者收取押金的,應當明示押金退還的方式、程序,不得對押金退還設置不合理條件。消費者申請退還押金,符合押金退還條件的,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及時退還。
違反上述規(guī)定者,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處二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電子支付,已經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旦電子支付出現(xiàn)錯誤,該怎么辦?
《電子商務法》:電子支付服務提供者提供電子支付服務不符合國家有關支付安全管理要求,造成用戶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有些產品不好,消費者記錄下真實的感受,卻被賣家或者平臺刪掉。
《電子商務法》: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應當建立健全信用評價制度,公示信用評價規(guī)則,為消費者提供對平臺內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進行評價的途徑。
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不得刪除消費者對其平臺內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的評價。
違反上述規(guī)定者,由市場監(jiān)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每到“雙十一”,網購商品遲遲未到總會讓很多用戶倍感焦急。其實,各種理由都不是理由,賣家應約定交付時間,并承諾運輸中的風險與責任。
《電子商務法》: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按照承諾或者與消費者約定的方式、時限向消費者交付商品或者服務,并承擔商品運輸中的風險和責任。但是,消費者另行選擇快遞物流服務提供者的除外。
鄭州空姐、溫州女孩乘坐網約車遇害,引發(fā)全民討論。發(fā)生惡性事件,提供網約車的平臺有責任嗎?
《電子商務法》: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平臺內經營者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或者有其他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平臺內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對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務,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對平臺內經營者的資質資格未盡到審核義務,或者對消費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消費者損害的,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平時我們在網上購買機票、火車票或是訂房時,經常會看見系統(tǒng)自動添加了一些商品,它們可能是保險,也可能是旅游產品,總之你要是稍稍沒留意,可能就下單一起買了。
但以后,這種默認勾選商品的情況,都是違法的!
《電子商務法》:電子商務經營者搭售商品或者服務,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不得將搭售商品或者服務作為默認同意的選項。
違反上述規(guī)定者,由市場監(jiān)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可以并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并處二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那么肯定有人想問,我只是個小代購,只是偶爾朋友圈發(fā)發(fā)圖,《電子商務法》跟我們沒關系吧?
事實上,朋友圈的代購,才是真正的大頭——根據(jù)《電子商務法》第二十八條,電子商務平臺運營者,對于賣家而言,有責任和義務,向市場監(jiān)督管理部門報備納稅信息。如果沒有做到,那將面臨嚴懲。因此,專業(yè)人士推斷說:關于社交媒體例如微信,如果不整頓用戶的“買賣行為”,有可能會遭到中國法律的重罰。
目前,對于通過社交軟件/私人幫忙性質的代購,尚未出臺相應配套的司法解釋和細則。預計2019年待相應法規(guī)出臺后,此類型的代購將受到規(guī)范。
由于此法規(guī)定電商平臺和經營者之間承擔“連帶”責任,因此,除了法律的約束外,想必平臺會比我們更重視經營者售賣的商品是否有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
也就是說,如果平臺上賣家的商品有問題,比如奶粉是假的、紅酒是假冒的、化妝品是假的等等,那么平臺也得承擔責任。而且罰的還不少,最高200萬!
所以,那些習慣以次充優(yōu)的賣家們,以后可以打消這個念頭了。
雖然這項法律的出臺,看上去對代購和其他電商們不太友好,但對于消費者來說,卻是真真切切多了一項消費保障??!隨著這部法律的出臺,以后如果通過微商、代購,買到劣質假冒的產品,我們可以有理有據(jù)地依法維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