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春磊 徐偉
摘 要 近年來,我國幼兒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小學化傾向日趨嚴重,學齡前兒童的生活應以游戲為主,過早給孩子布置學習任務會帶來一系列不良后果。本文試圖從心理學視角對幼兒教育小學化的現(xiàn)象進行闡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為構建科學合理的幼兒教育實踐體系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 幼兒教育 小學化 危害 心理特點 教育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3.06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ntent and mod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tend to be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primary school. The life of preschool children should be dominated by games. Early assignment of learning tasks to children will bring about a series of adverse consequences. This paper tries to elucidate the phenomena of the elementariz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practice system of preschool education.
Keywords preschool education; elementarization; harm;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 問題提出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幼兒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日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幼兒園教育應當遵循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將保育和教育相結合,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形式。然而,當前社會的幼兒實踐教學中,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日益突出。國內一些學者也進行了相關研究,如何馨芳(2001),黃紹文(2005),程秀蘭(2014)等從社會學、現(xiàn)象學和心理學角度分析了幼兒教育小學化。本文試圖從教育心理學的視角,對幼兒教育小學化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分析闡釋,并試圖提出一些可行的對策建議。
2 概念界定
本文中所指幼兒階段參照發(fā)展心理學中對于幼兒的年齡劃定標準為:3~6歲。研究對象按照年齡劃分為托班、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兒班。幼兒園的性質分為公辦和私辦兩種。公辦幼兒園一般在縣級以上地方才設置,其設施和教育水平都比較好。私辦幼兒園遍布各鄉(xiāng)鎮(zhèn)農村,接納地緣學生。幼兒教育“小學化”是指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按照小學的管理方式對幼兒實施教育的做法。
3 問題表現(xiàn)
從目前的表現(xiàn)來看,幼兒教育小學化正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具體體現(xiàn)在:
(1)在教育內容上重視智力教育,輕視其他教育。把小學的內容提前到幼兒園學習,要求幼兒進行較大數(shù)位的加減運算;會讀能寫漢字;行為規(guī)范上要遵守紀律,課間活動時間緊張。
(2)在教育方法上重視知識講授,輕視幼兒自主學習。教學方法上以課堂講授代替活動與游戲。教師領讀、幼兒復讀是主要方式。教學中教具演示少,角色游戲少。
(3)在教育評價上重視結果評價,忽視過程評價。把幼兒獲得知識技能的多少作為評價教育質量的惟一標準,重結果輕過程。教師不關心幼兒如何學習,不了解幼兒是否主動學習,忽視了幼兒的個性差異。
(4)游戲在幼兒園教育活動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按部就班,游戲也是教師按自己制定的計劃進行,忽視幼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把游戲單純的工具化和模式化。
4 原因分析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分析,幼兒教育小學化弊大于利,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幼兒園發(fā)展市場化的弊端,幼兒園自身職能認識不明;許多家長受應試教育影響,認為知識是衡量孩子成才的決定因素;急劇的社會變革催生強烈的教育期望,激烈的生存競爭導致家長心理負擔沉重;另外還有功利主義教育的蔓延,忽視人文精神和人性教育等等。
5 心理學思考
5.1 生理方面
兒童的發(fā)展必須在適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礎上進行適時、適度訓練。幼兒的肌肉容易疲勞損傷,骨骼容易變形。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過早過多的規(guī)范性學習,不利于孩子生長發(fā)育,會導致大腦疲勞,表情呆板。幼兒期易出現(xiàn)感覺統(tǒng)合失調(SID)。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SI正常發(fā)展的關鍵期為3~7歲,SID兒童在學齡期表現(xiàn)出學習困難。游戲可大大降低SID的發(fā)生率,可是小學化的幼兒教育卻往往忽略這些游戲。
5.2 認知心理方面
5.2.1 消磨孩子的興趣
一些幼兒園強調以幼小銜接作為幼兒教育的基本目標,將學習領域學科化,實行單一的集中教學,忽視幼兒發(fā)展的個別差異等,這些可能誘發(fā)幼兒的厭學傾向。幼兒園對知識強制學習的做法淡化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導致從小就出現(xiàn)畏學、厭學情緒。
5.2.2 阻礙語言的發(fā)展
在輕松自由環(huán)境中的的孩子接受語言訓練的敏感度更高。小學化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因長時間的灌輸學習,智力受到抑制,反應遲鈍。
5.2.3 扼殺孩子的潛能
維果茨基認為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就是學生的進步。另外,兒童對于某種技能的掌握都有一個關鍵期,若關鍵期內學習缺乏適宜的環(huán)境影響,就會阻礙日后正常的發(fā)展。如2~3歲被認為是兒童學習口語的關鍵期。孩子越小其良好的行為習慣越易形成。“小學化”重知識傳授,貽誤了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發(fā)展的關鍵期。
5.2.4 影響全面平衡發(fā)展
布魯姆認為教育應該是培養(yǎng)認知、動作技能和情感領域的全方位學習。這一教育理念對于幼兒教育有很大的啟示作用。目前幼兒教育課程表面上是由健康、人際關系、環(huán)境、語言、表達等幾大領域構成,實際教育中過分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忽視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塑造。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可能呈現(xiàn)發(fā)展的優(yōu)勢方面,幼兒教育小學化忽視了幼兒在游戲中主動探索性的學習,忽視了音樂欣賞、身體運動等其他智能的開發(fā)。
5.3 情緒和社會性方面
5.3.1 傷害孩子的自信和成就動機
良好個性遠比教給孩子具體的知識更重要。過度教育的內容大多超出了孩子的年齡和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圍,必然會激發(fā)孩子的厭煩和抵觸。
韋納認為,高成就動機的人更容易將成功歸因于穩(wěn)定的因素,因而在成功時將體驗到更大的歡樂,也更樂于從事挑戰(zhàn)性的任務。幼兒園“小學化”表面上看是讓小朋友早領先,事實上并不利于孩子的長遠發(fā)展。一年級孩子基礎相差太大。學過小學課程的孩子則容易驕傲自滿、不認真聽課。許多幼兒園所教的知識不夠規(guī)范準確,給今后的教學帶來麻煩,一旦養(yǎng)成不良習慣,糾正起來就比較吃力。
5.3.2 延緩幼兒的社會化
發(fā)展心理學認為, 幼兒期是個體安全性依戀和社會性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游戲是促進兒童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在游戲中教師要根據(jù)幼兒的不同年齡特征指導游戲,發(fā)揮幼兒的主動性。
尼科爾斯認為,能力概念影響著個體在成就情境中的目標取向。持差異能力概念的個體關注的是社會比較的結果和對自身能力的評價。德韋克等人進一步指出,持能力整體觀的個體關心的是如何獲得高成就,以證明自己的勝任力,是一種成績目標定向(performance goals)。家長在幼兒教育中秉持的大多是一種自我卷入的目標取向(自己與他人比較),是一種成績目標定向,過度堅持此種理念可能會給孩子帶來較大心理壓力。
5.3.3 不利于幼兒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一個人能將自己與物、與他人明確地區(qū)別開來,對自己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兒童的一些活動往往是是父母或老師的要求,當他們自覺地意識到這些活動做為“我的需要”之時,這就意味著他們的精神潛能已現(xiàn)實化為審美追求。
受到當今激烈競爭的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年輕父母被裹挾在焦慮的洪流中,主體意識缺乏,使得他們形成虛假自我認同的偏差,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和行為的普遍性和正確性。孩子的興趣班,特長班實際是父母的意愿班,只是父母望子成龍心理的投射。這樣做會破壞親子關系的健康發(fā)展。
6 建議及對策
6.1 國家層面
首先必須強化對幼兒園的辦學標準等方面的規(guī)范性和可行性方面的要求。
其次,應大力推進幼兒園教育的普及與公平。政府要出臺進一步支持民辦教育發(fā)展的政策,同時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創(chuàng)新,實行管辦評分離。
再次,加大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對“小學化”的治理力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和規(guī)范幼兒園辦園資質的審評,對已有幼兒園要加強督導。規(guī)范小學招生行為。嚴禁小學舉行各種形式的考核、面試等招生選拔考試。
最后,要重視幼兒教師,提高他們的待遇,加大他們的培訓,尤其是農村地區(qū)幼兒教師。嚴格實行教師資格準入制度,配足幼兒園保育人員。
6.2 家長和社會層面
廣大家長必須認識到:教育并非越早越好,順應成長規(guī)律的教育才是好教育,避免“小學化”也并非走向排斥所有知識學習的另一個極端。傳媒應加強對幼兒教育的宣傳,引導社會和家長轉變教育觀:幼兒園的學習重要的是能否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良好習慣。讓全社會充逐步轉變和調整對幼兒園的評價標準。
6.3 幼兒園和幼兒教育機構
融通園校管理,銜接教育內容,幼兒學習內容主要圍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5大領域;跟進教學方法,幼兒以游戲操作為主。強化家園共育;幼兒園大班開始有目的、有計劃了解小學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從生理、心理上為適應小學做好準備。教師要考慮到學生間學習風格的差異,布置作業(yè)時可實行分類選擇的自助式作業(yè),培養(yǎng)學生善觀、善思、普說、善動手的能力及習慣。
7 古今中外的啟示
目前西方國家處于主導地位的是“兒童本位”的教育觀念。這種觀念尊崇兒童的天性,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天之予人者”。當代西方幼兒教育非常重視基礎和應用研究的結合,幼兒園課程開發(fā)研究和幼兒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研究緊密結合已成為一個重要特點。國外幼兒教育科學研究的發(fā)展與心理學、腦科學與社會學等相關學科及教育學密切相關,呈現(xiàn)出研究理論的跨學科性、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研究途徑的綜合性的發(fā)展趨勢。根據(jù)費爾得曼的非泛文化發(fā)展理論,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經開始了幼小課程一體化建設的相關研究,如“多彩光譜”計劃。在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下,教育行政組織銜接、教學組織與課程規(guī)劃銜接、師資聘用與培訓銜接,使得法國幼兒與小學教育體現(xiàn)出良好的銜接。幼兒園的教育以全面地發(fā)展兒童的人格為宗旨。這是日本幼兒教育的根本出發(fā)點。
我國古代的蒙學教育開展的范圍比較廣泛,內容主要圍繞著禮儀、道德教育為主。這種蒙學教育嚴中有松,其教學思想和方式對于我國當下的啟蒙教育也有一定的現(xiàn)實借鑒意義。
總之,幼兒園的設置有效解除了家庭在培養(yǎng)兒童時所受時空、環(huán)境的制約,幼兒教育作為個體的預備教育階段,如果人生是一場長跑,要想讓孩子不耽誤“起跑”,必須首先弄清楚哪里是孩子的起跑線?具備了什么條件才能站到起跑線?決定人生馬拉松勝負的不是搶跑的剎那,而是堅持與毅力,誰能跑到終點才是最后的勝利者。樂觀、感恩、寬容等健全人格和愛學習、愛思考等優(yōu)秀品質以及良好的行為習慣比知識更貴重。把輕松自由的時間還給孩子,希望全社會能對幼兒教育多一些從容,少一些焦慮!
參考文獻
[1] 張鳳.《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與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J].幼兒教育,2010.11:19-20.
[2] 程秀蘭.多學科視野中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xiàn)象透視[J].心理科學,2010.3.
[3] 冉乃彥.3-9歲兒童的自我意識與社會性發(fā)展[J]心理發(fā)展與育,2004.4:21.
[4] 郭宏宇.多重視角下的縣域民辦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8:23-26.
[5] 楊文.當前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幼兒教育究,2013.8:224.
[6] 李旭東,黃悅勤.感覺統(tǒng)合失調的研究進展[J].中華兒科雜志,2001.9:573.
[7] 陽曼超,鄒霞.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及其對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啟示[J]. 2008.5:64.
[8] 虞永平.多元智能理論與幼兒園課程研究[J].調查與研究,2004.5(10):26-27.
[9] 毛晉平.成就目標理論與大學生的學習動機[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2.6(2):114-115.
[10] 胡春光,陳洪.法國幼小銜接教育制度的內涵與啟示[J].幼兒教育研究,2011.9:23.
[11] 王昱文,王振宏,劉建君.小學兒童自我意識情緒理解發(fā)展及其與親社會行為、同伴接納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1.1:65.
[12] 吳媛媛.建國后幼兒園“小學化”的歷史考察[J].上海教育科研,2012.11:88.
[13] 霍力巖.當代西方幼兒教育研究的幾個特點[J].國外幼教,2004.21:58-61.
[14] 劉焱.我國幼兒教育領域中的游戲理論與實踐[J].北京大學報,2007.2:54.
[15] 沙燕.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冷思考[D].山東師范大學,2008: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