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紅偉
朋友小溪產假六個月結束后,要返回公司上班。剛剛滿半歲的寶寶不得不交給外公外婆照顧。由于小溪所在的公司在大城市'所住的房子面積偏小,自己工作時間也不自由,經家庭商議,就將寶寶留在外公外婆所在的老家。然而,沒到一個星期,小溪心理上就備受煎熬,忍不住對遠在老家的寶寶的思念。她每天下班回家最急切的一件事就是與寶寶視頻聊天,但寶寶還小,不太搭理她。家里還裝了監(jiān)控,小溪上班時,也忍不住多看寶寶幾眼。即使周末與老公出去吃個飯,看個電影,想到在家辛苦帶娃的父母也心生愧疚,往往者陡匆忙結束,回家與孩子聊視頻。好不容易遇到小長假,能與寶寶在一起三五天,對孩子也是萬分溺愛,這讓外公外婆和老公都看不下去了,擔心她會將孩子寵壞。在這樣的聚少離多中,小溪似乎陷入一個死循環(huán),孩子沒有陪伴好,工作也不能安心,玩得也不暢快,這種不平衡的狀態(tài)像個心理漩渦,始終困擾著她,卻無法擺脫。顯然,小溪已經陷入了輕微的母親分離焦慮了。
母親分離焦慮(maternalsep£Lration anxiety
簡稱MSA)指的是當母親與自己的孩子發(fā)生分離時表現出的對孩子安危的過度擔心、對自己行為的過分自責、內疚等焦慮行為。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霍克和他的同事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當時美國正值家庭和就業(yè)社會轉型期,大量年輕母親進入勞動力市場,職場母親與孩子的分離成為普遍現象。
離開孩子對我們來說很艱難,無論是為了工作,還是晚上出去吃飯,或是周末去看場電影。和他們的分開使我們有一種失落感,因為我們是如此的緊密相連,他們是我們的一部分,就像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一樣,分開使我們感覺痛苦,這是大多數母親的體驗,尤其是對新媽媽來說。
但當我們開始為人母之旅,開始放手時,出現以下跡象時需要注意:過度的擔心,悲傷,內疚,焦慮癥狀(心跳加速、恐懼或厄運感、恐慌)。自身感受到了困擾,影響到了正常的工作生活。
在沒有做好完全的心理準備前,不愿與孩子分離是正常的,但我們也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自我調節(jié),提高自己對情緒的控制能力,幫助媽媽與寶寶從容應對離別事件,使親子關系得到良好發(fā)展,保障媽媽的身心健康。
1.允許自已焦慮。要認識到與孩子分離,焦慮是正常的。無論是從生理還是情感上來說,孩子對母親有著天然的依戀,母親擔心孩子的健康與安危是天性始然。分離焦慮是依戀的反映,說明你與孩子之間有著健康的聯結。我們的目標不是擺脫擔心與焦慮,而是緩解這種過度的負面情緒。實際上,適度的緊張與擔憂會讓你更積極地爭取與孩子在一起的機會,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可靠的保障,使母嬰聯結更緊密。
2.相信其他人的照料。研究發(fā)現,幾乎所有的嬰兒一開始僅與_人形成主要的依戀關系,而有1/3的嬰兒形成了多重關系,且在區(qū)分哪一個是主要的依戀關系上十分困難。到嬰兒18個月大的時候,他們大多形成了多重關系??傊?,嬰兒不僅和母親形成了依戀關系,也與許多其他人形成了依戀關系。所以為人母的你,大可以放心大膽將寶貝交由家里的老人、爸爸或其他與孩子親密的人照料。優(yōu)質的學前教育也可以讓孩子打開另一扇窗。與不同人的互動,可以增強孩子的社交能力,同時,通過不同方式的互動可以讓孩子生活更豐富有趣。特別是爸爸的分擔,讓媽媽能更放心地投入到其他事務中。
3.和寶貝說再見。媽媽出門時,往往擔心孩子會不舍、哭鬧,而選擇悄悄地離開,這種方式是不可取的。嬰幼階段的孩子還不具有知覺的恒常性,通常他們認為對于沒有看見的事物以為就消失了。離家的時候最好與寶貝說聲再見,即使他還不會說話,也要告訴孩子媽媽過多久后就會回來,要讓寶貝感受到媽媽不是不見了,或者是不要他了,而只是暫時地離開。
4.與寶貝恰當的互動。要形成安全型的依戀關系,媽媽應提供恰當水平的回應。研究表明,回應過度和回應不足一樣,都可能造成非安全型依戀的兒童?,F今通信與交通工具發(fā)達,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與寶貝互動,加強親子聯結。比如,視頻聊天,打電話,親子APP游戲,節(jié)假日回去看望等。嬰幼兒階段可能不太喜歡與大人視頻聊天。這時,我們需要講究些技巧。比如,先打電話與照料者溝通,事先征得寶寶同意,讓他決定與媽媽是否聊視頻。然后在聊天的時候盡量采用多樣的形式,可以一起玩些小游戲,唱歌、講故事等。節(jié)假日團聚的時候,盡量不要對孩子過分溺愛,這容易使寶寶打破原來的教養(yǎng)規(guī)矩,給寶貝下一步的照料與適應帶來困難。
5.放松是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職場媽媽不僅承受著工作任務的壓力,還有來自家庭育兒的壓力?;〞r間在自己身上,不僅僅是為了放松,更重要的是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長期壓力下,不僅身體會發(fā)生變化,而且對心理健康也造成很大威脅。所以,媽媽應盡量每周規(guī)劃出一些時間留給自己,做做健身、美容,與好朋友聚一聚等休閑娛樂活動。走出自己的小家庭,豐富自己的業(yè)余生活,讓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
母親分離焦慮來自于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擔憂,同時也對自己在母親角色的缺席感到內疚與自責。此外,現今“原生家庭”“依戀關系”及“母嬰聯結”等心理學理論熱詞,似乎成了影響人們心理健康的原罪,使得“缺席母親”的負罪感更加深重。但反過來,母親的焦慮、悲傷等負性情緒也會影響寶寶,使得他們感受到依戀關系的不穩(wěn)定與不平衡。但隨著與寶寶分離次數的增多,寶寶越來越獨立,媽媽也會越來越有信心,焦慮的感受也會慢慢減弱。缺席不缺位,只要媽媽科學理性地認識分離焦慮,提高自我認識,加強與寶寶的互動,讓寶寶能持續(xù)感受到媽媽的關懷,確定媽媽是愛他的,形成強有力的親子聯結。遠離寶寶的媽媽,盡可以解開自己的精神枷鎖,從容自信地應對分離,安心投入工作、學習或娛樂,做一個美麗、自信的媽媽。
等他長大,他會為你的優(yōu)秀而驕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