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人們的審美觀發(fā)生了巨大轉變,導致壯族舞蹈逐漸衰敗。為了保障壯族舞蹈實現傳承和發(fā)展,國家在教育政策上進行了調整,組織成立了很多壯族舞蹈教學單位,但在實際表現來看,其在教學中并不能很好地將壯族舞蹈特點展現出來,導致壯族文化不能被很好地傳承下去。對此,本文將對壯族舞蹈特點進行分析,再圍繞特點提出相關的教學路徑。
社會發(fā)展早期,壯族人主要依靠山林農耕,所以壯族人民對大山、樹林十分崇尚。壯族人民創(chuàng)作出許多舞蹈,這些舞蹈能表現出其對大山、樹林的崇尚之情,代表了當地風俗與文化。為了更好地實現壯族舞蹈教學,教學者必須對此類舞蹈的特點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有必要進行相關研究。
一、壯族舞蹈特點分析
(一)節(jié)律特點
結合相關理論得知,壯族舞蹈的節(jié)律特點在于內聚、外擴的統(tǒng)一性。壯族舞蹈在節(jié)奏速度、動作幅度及表現張力上不需太高,而是通過輕緩、含蓄的動作來表達整個舞蹈的內涵,同時在此類動作的組合下,舞蹈的節(jié)奏也會變得溫柔、和諧,這即為壯族舞蹈節(jié)律特點中的內聚特征。在此特征條件下,該舞蹈動作中并不會出現太高難度的動作,如翻、轉等,此時在外擴表現當中可見,舞蹈者如果要表達出舞蹈內聚特征,就必使自身手腳節(jié)律整齊,說明壯族舞蹈內聚、外擴具有統(tǒng)一性。此外,因為壯族舞蹈與其音樂之間有密切聯系,所以結合音樂特點可見,壯族舞蹈節(jié)律通常需要體現出原始、古樸、粗獷的特征,使人感受到壯族的人文風情。
(二)風格特點
壯族舞蹈的風格特征與普通舞蹈的柔美感不同,是一種由山川壯美、秀美魅力融合而成的獨特風格。具體來說,壯族舞蹈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十分自由,壯族人民根據自身的所聞所見,創(chuàng)作出許多不同的舞蹈,這些舞蹈的風格因為見聞不同,所以風格表現也有差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風格迥異的壯族舞蹈開始融合,形成了新的風格,這種壯族舞蹈在現代流傳最為廣泛。新風格的壯族舞蹈既能體現出山巒疊起、連綿千里的壯美之感,又能表現出山間小溪的秀美感。此外,因為壯族舞蹈種類繁多,其具有很多種風格表現。例如,在雙人舞形式中,就會將壯美與秀美的風格特點,分別賦予男、女舞蹈者上,再通過兩者的表演將風格融合。
(三)應用特點
結合上述分析內容可見,壯族舞蹈的種類繁多,而不同的壯族舞蹈在早期壯族社會中具有不同的應用,對應的情景也不相同。例如,在戰(zhàn)爭舞蹈中,為了表現戰(zhàn)爭的氣勢,舞蹈者的動作幅度、表演張力相對較大,這與普通的壯族舞蹈有巨大區(qū)別,通過這些動作來模仿戰(zhàn)時的動作,用于壯大己方氣勢。除了戰(zhàn)爭舞蹈以外,壯族舞蹈中還有很多體現生活方方面面的舞蹈,如采茶舞、繡球舞、撈蝦舞。其中,采茶舞是壯族人在采茶時,為了表達對生活的熱情與向往創(chuàng)作出的舞蹈,肢體動作主要以采茶動作為基礎;繡球舞是一種結合舞蹈和體育娛樂的壯族舞蹈,具有較高的觀賞性,此類舞蹈深受壯族人喜愛,以至流傳至今;撈蝦舞是模仿壯族人民在漁業(yè)活動中的動作創(chuàng)作的舞蹈,其傳達的信息與繡球舞基本相似,本文不做贅述。
二、壯族舞蹈特點基礎上的教學路徑
要確保壯族舞蹈教學效果達到預期,教師必須具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并對壯族舞蹈文化進行了解,同時針對現代壯族舞蹈學生的不良表現,需要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改善,從而實現高質量壯族舞蹈教學。
(一)壯族舞蹈特點教學
從現代壯族舞蹈教學單位的教學表現來看,其在教學中只會簡單告訴學生舞蹈的名稱,對其文化背景沒有太多講解。大部分學生在學習壯族舞蹈時,只是單純地模仿教師的動作,腦海中沒有明確的方向,通過單純模仿,其并不能完全吸收教學內容,所以大部分學生的舞蹈動作較為生硬,說明該方法的教學效果表現不佳。針對上述壯族舞蹈教學方法的弊端,在現代理論下,舞蹈教師有必要在舞蹈教學之前,對舞蹈的文化背景進行介紹,使學生明確所學舞蹈的特點與表達內容,此時學生在學習中將會產生想象,以便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
壯族舞蹈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教師具有文化傳承者的使命。因此,有必要對舞蹈背景文化進行了解,以便提升教育質量。
(二)現代壯族舞蹈學生的不良表現分析與改善措施
1.現代壯族舞蹈學生的不良表現
因為現代生活朝著多元化方向發(fā)展,人們的興趣選擇方向有很多。壯族舞蹈作為傳統(tǒng)文化,逐漸不受人們重視。在教學中,部分學生只是“一時熱度”,隨著時間推移,就表現出興趣下降的現象。同時,壯族舞蹈學習較為辛苦,學生很容易放棄學習,這一現象無疑說明壯族舞蹈教學質量會受到負面影響。另外,缺乏表演機會也會造成學生興趣低下。
2.現代壯族舞蹈學生不良表現的改善措施
針對現代多元化事物的影響,現代壯族舞蹈教學可借助網絡渠道來傳播舞蹈內容,融合現代元素,使舞蹈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此舉可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壯族舞蹈,待其認可舞蹈精髓后,其學習興趣也會隨之上漲,有利于提高壯族舞蹈教學質量。另外,為了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壯族舞蹈教學單位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公益活動,這樣既能滿足學生的表演需求,又能起到文化傳播的作用。
三、結語
本文主要對壯族舞蹈的教學路徑進行分析,闡明了壯族舞蹈的節(jié)律、風格、應用特點,認識舞蹈文化背景。同時,針對現代壯族舞蹈狀況和舞蹈特征,提出了相關的教學路徑。
(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
作者簡介:龔娟(1984-),女,江蘇啟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民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