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洪舉 斯涵涵
近期,北京某所高校的在讀學生小王與父母間的撫養(yǎng)費糾紛引發(fā)熱議。
小王父母離異,當時的離婚協(xié)議中寫明,老王每個月付給小王撫養(yǎng)費2000元。去年,小王高中畢業(yè)考上大學,小王提出父親應該負擔自己的學費和交通費,每個月再提供2100元撫養(yǎng)費。老王拒絕了兒子的要求,理由是兒子已經年滿18歲,沒有理由繼續(xù)由他供養(yǎng)。雙方意見始終不能統(tǒng)一,于是,小王把親生父親告上了法庭。
北京市第一中院二審判決,駁回了小王的訴訟請求。法官表示,雖然大多數父母基于情感,仍為讀大學的子女提供生活費,但此行為是父母的道德選擇,而非法定義務。通過法律途徑,高校成年在讀學生向父母索要撫養(yǎng)費,這事兒聽起來真的令人心酸,都說“血濃于水”,然而在金錢面前,親情又怎么可以如此脆弱?當然,聽聞這樣的案例,每一位家有大學生的父母也都禁不住會思考:子女成年后讀大學,到底要不要繼續(xù)支付撫養(yǎng)費呢?
對此,有網友表示既要獨立生活又要兼顧學業(y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有網友認為,雖然還不能做到獨立,但父母給撫養(yǎng)費這件事也不能當做理所當然?,F實中,父母全心全意資助子女是普遍現象,子女起訴父母索要撫養(yǎng)費不過是特例。
在中國傳統(tǒng)的親情和家庭觀念中,只要沒上班甚至沒結婚,在父母眼里都是孩子,需要父母悉心照料,尤其是大學階段,父母支付教育費、生活費似乎成了約定俗成,以至于父母不支付成年子女上大學的相關費用反倒讓人覺得不正常。
事實上,這個案子在一審判決中,法院是支持小王的訴求的,因為那時小王還是一個小孩。此次改判爭議的焦點在于,到底何為“能夠獨立生活”?根據《婚姻法》的規(guī)定,“能夠獨立生活”并不是指實際的能力,而是一種年齡劃分。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釋》中明確指出:“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是指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學歷教育,或者喪失或未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等非因主觀原因而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因此,已經成年的小王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不屬于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其要求父親繼續(xù)支付撫養(yǎng)費的訴求于法無據,故二審改判駁回了子女要求支付撫養(yǎng)費的訴訟請求。
雖然現實中,多數大學學費較為昂貴,生活費也不低,但作為成年人,其可以采取助學貸款、勤工儉學等多種方式來完成學業(yè),而非依然靠“啃老”來完成大學本科甚至研究生、博士生學業(yè)。
或者說,作為成年人,在遇到困難時請求父母“援助”自己應征得其同意,而非再拿“撫養(yǎng)義務”來說事。要知道,父母資助成年子女不過是道德、情感、習慣使然,并非法定義務。
不過,法律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即便是成年大學生索要撫養(yǎng)費,法律也不是唯一判定標準。衡量這個問題,除了從法律視角,還要從情感視角、現實視角,既要考慮法理,也要通盤考慮情理、事理,努力實現法律效果與現實效果的統(tǒng)一。比如筆者的女兒正讀大一,且年滿18歲。對上述案例的判決結果,我曾在數百人的新生家長群征詢看法,絕大多數家長的看法是,從法律上講父母可以不管成年大學生,但學生自己通過勤工儉學掙錢養(yǎng)活自己,哪還有精力學習,即便讀公費師范、定向免費醫(yī)學生等,除了免除學費,生活費單純靠補助恐怕仍不夠。家長不給教育費、生活費,各種校園貸就更有市場了。
從法律上講,家長對成年大學生的各項開支是可以不管不問了,但從現實來說,很難行得通——從目前的情況看,絕大多數大學生很難完全憑借自己的經濟收入維持在校的學習和生活,這也是絕大多數具有經濟能力的父母,愿意為尚未經濟獨立的子女支付就讀大學的學習、生活費用的原因所在。所以,父母們在實際操作中,還是讓“法律的歸法律、情感的歸情感”吧,是否愿意為成年的大學生繼續(xù)支付撫養(yǎng)費,既要講法律,也要講親情、道義與家庭經濟狀況。
此外,本案還具備廣泛的社會警醒意義。倘若只因為孩子在讀大學,就認定其屬于不能獨立生活之人,需要父母繼續(xù)撫養(yǎng),一是與法律要義背離;二是如果讀大學要父母資助,那讀碩士要不要?以此類推,勢必損害父母的合法權益;三是容易縱容一些人養(yǎng)成好吃懶做和“啃老”的不良習氣。
雖然多數父母基于情感、道德、習慣,仍將為正在大學接受教育的成年子女提供生活費和教育費視為責任,但此為父母的道德選擇,而非法定義務。倘若“小王們”不改變“父母就該如何如何”的偏頗想法,而是一味依賴父母和他人來解決困難,實則是給自己營造了一個無形“襁褓”,既束縛了自己的“手腳”,也耽誤了精神人格的全面“發(fā)育”。年輕人當以此為鑒。 ? ? ? ? ?(摘自《燕趙都市報》2018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