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鏑
(重慶市綦江區(qū)人民醫(yī)院 重慶 401420)
頸椎骨折脫位通常指患者頸椎的椎體骨折同時伴隨椎節(jié)脫位情況,該種病癥為典型的完全性損傷,這種臨床案例并不少見。且椎節(jié)的脫位會對椎管造成損害,該種病癥會經常伴有脊髓損傷的情況,如果長時間的脊髓受損不能及時醫(yī)治,嚴重的可導致患者終身殘疾,該病的傳統(tǒng)治療方法為顱骨牽引治療,但對脊髓損傷的治療效果難以達到滿意水平,因此我院采用前后路聯合手術治療頸椎骨折脫位并脊髓損傷的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術前術后對比差異顯著,治療效果較為理想,其詳細研究過程入下。
挑選自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間,我院收治的頸椎骨折脫位并脊髓損傷患者56例,其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9例?;颊吣挲g最大的53歲,年齡最小的22歲,患者平均年齡為(37.3±4.5)歲。對患者的病因進行統(tǒng)計,其中車禍致傷患者32例,高處墜落致傷患者15例,受鈍器等物品致傷患者7例,跳水致傷患者2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MRI和CT檢查,檢查結果均有椎間破損和脫落現象,同時伴有韌帶撕裂。本次研究篩選的患者,經檢查和記錄后基本數據差異較小,對比差異不明顯,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使研究結果具有對比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篩選出的56例患者均使用前后路聯合手術進行治療,其具體的手術方法為:做好術前相關準備工作,原發(fā)癥得到一定的控制后對患者進行麻醉,可選用氣管插管的局部麻醉,也可進行全身麻醉。先進行后路手術,將患者至于俯臥狀態(tài),從其背部正中心位置作為切口切入,將患者椎骨脫節(jié)部位全部裸露,在其側邊進行復位操作,將脫位關節(jié)通過外側復位。復位后使用側塊螺釘或椎弓根進行內固定,而后進行前路手術,從右側胸鎖乳突肌位置作為切口,斜切入內側,分離椎前筋膜的頸動脈鞘和內臟鞘,在透視儀的觀察下切除脫節(jié)椎節(jié)周圍的椎盤,并使用椎間融合器進行融合,同時使用鋼板進行內固定,如果患者椎骨損壞嚴重難以保證固定后的穩(wěn)定性,需進行植骨來幫助患者關節(jié)的固定。最后對患者做負壓引流,恢復切口,做好抗感染和營養(yǎng)補給工作,同時做好X線的實時復位情況觀測。
對所有患者術后1年的時間內進行回訪,并根據ASIA評分和Frankel分級進行相應數據的記錄,將D~E級所占患者比例作為患者治療效果的評價指標。
數據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表的Frankel分級情況對比可以明顯看出,采用前后路聯合手術進行治療后,頸椎骨折脫位并脊髓損傷的患者D-E分級占比(67.86%)明顯高于術前占比(26.79%),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 患者手術前后Frankel分級情況對比(例)
術前56例頸椎骨折脫位并脊髓損傷的患者ASIA的平均評分為(38.9±18.6)分,術后患者ASIA的平均評分統(tǒng)計為(82.2±18.3)分。治療后患者ASIA評分高于治療前,對比差異顯著(P<0.05),對比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當頸椎骨折脫位,其脫節(jié)部位極容易擠壓椎管進而引發(fā)并加重脊髓的損傷,因此需要及時進行治療,傳統(tǒng)的治療方案,有前路手術、后路手術,本次研究通過采用前后路聯合手術對患者進行治療,前后路聯合手術改善了兩路手術單獨進行時的手術時長的問題,同時還可有效的幫助患者對頸椎骨折部位進行減壓,且前后路的二次固定讓患者的脫節(jié)的椎節(jié)固定效果更加穩(wěn)定。手術前后ASIA和Frankel分級情況對比發(fā)現,患者術后評分及D~E分級占比更高。前后路聯合手術治療頸椎骨折脫位并脊髓損傷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