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波
(臨沂市中心醫(yī)院 山東 臨沂 276400)
骨纖維異常增殖癥在臨床上又被稱為骨纖維結構不良,該癥自1938年被提出以來,至今其病癥機理及致病因素尚未完全明確,其本質上屬于進程緩慢的成骨紊亂,臨床表現(xiàn)多以正常骨骼組織受到異常增生的纖維組織影響,甚至被其替代,其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因此臨床診斷率不高,從而對治療效果有所影響;經(jīng)臨床資料顯示,該癥多見于青壯年人群,主要集中于青春期后期,占良性骨腫瘤中的5%~10%;可發(fā)于任何部位的骨骼組織中,存在單骨型與多骨型之分,同時有極低的概率造成Mccune-Albright綜合征,致使患者內(nèi)分泌異常[1]。臨床上主要采取手術治療,故在此過程中,選擇一項準確、安全的診斷措施尤為重要,本次研究為完善臨床診療技術,選擇全身骨顯像與SPECT/CT顯像的方式,針對26例患者進行研究分析,現(xiàn)將具體內(nèi)容匯總,并報告如下。
我院自2014年1月-2018年6月共收治有經(jīng)病理確診的26例骨纖維異常增殖癥患者,綜合其一般資料,分析所有患者全身骨平面顯像及局部SPECT/CT顯像的影像特點,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齡22~48歲,平均(32.5±4.5歲);單骨型16例,多骨型10例;排除所有存在外傷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肢體功能障礙者,所有患者均知情且同意本次研究內(nèi)容,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選擇儀器:雙探頭SPECT/CT儀(infinia hawk4,美國GE公司出品),同時選擇配套的通用型平行孔準直器,藥物分別由北京原子高科(鉬锝發(fā)生器)和北京師宏(MDP)提供;
所有患者均給予99Tcm-MDP 1 110 MBq;靜脈注射,隨后3h促使其膀胱排空,指導患者選仰臥位,給予全身骨前位、全身骨后位平面顯像,采集條件為能峰140keV、矩陣為256×1024;窗寬為20%;低能高分辨準直器,掃描速度13cm/min。采集后告知患者不可隨意移動,維持現(xiàn)有體位,將全身骨平面顯像觀察到的異常放射性濃聚部位作為中心點,執(zhí)行局部SPECT/CT顯像分析,執(zhí)行采集前需確保能峰及窗寬同前,調整相關參數(shù)信息,維持矩陣為128×128;5.6°/幀;20s/幀;采集32幀;同時需確定CT采集條件,控制電壓在140kV,電流在2.5mA,維持矩陣為512×512。采集結束后,使用Xeleris工作站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進行圖像重建與融合。
將病灶放射性攝取分為不同的等級,共5級,高度濃聚為4級,明顯濃聚為3級,中度濃聚為2級,輕度濃聚為1級,無攝取為0級。
本研究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不同年齡分布的各骨型受累部位。多種部位聯(lián)合受累情況如下:16例單骨型中,12例(75.0%)發(fā)生于四肢骨;10例(62.5%)位于下恥骨,多骨型10例患者中雙側受累2例(20.0%),一側受累8例(80.0%),四肢骨受累5例(50.0%),顱骨及下肢骨均受累者2例(20.0%);26例患者中,累及四肢骨者占17例(65.3%),見表1。
表1 骨纖維異常增殖癥診斷結果分析
所有患者經(jīng)診斷后可見,其放射性濃聚程度分布為:全身性平面顯像發(fā)現(xiàn)病灶組織共50處,其中高度放射性濃聚病灶為40處;明顯性濃聚病灶9個,共計49個(98.0%)。
四肢骨受累患者可見明顯沿骨干行走高度放射性濃聚影,同時可見少量右肱骨上段病變,存在軟組織輕度腫脹。
經(jīng)SPECT/CT顯像診斷后,共計16例進行四肢骨斷層顯像,準確率為94.1%(16/17);其中股骨斷層11例、脛骨斷層5例,其中10例表現(xiàn)為高度放射性濃聚影,2例表現(xiàn)為濃聚灶伴放射性缺損影。CT表現(xiàn):2例髓腔內(nèi)骨密度均勻性增高,紋理消失,1例表現(xiàn)為髓腔內(nèi)囊性透光性透光區(qū),邊界清晰,1例存在絲瓜紋樣改變。CT表現(xiàn)反映了不同程度的纖維組織增生與骨質破壞修復[2]。放射性缺損區(qū)在CT上均呈現(xiàn)出囊狀透光區(qū)。1例SPECT表現(xiàn)為輕度放射性濃聚影,而CT未見骨質密度異常與形態(tài)學變化。
骨纖維異常增殖癥是一種非遺傳性疾病,臨床癥狀以疼痛、局部疼痛、病理性骨折或畸形、等為主要癥狀,病變部位骨骼易出現(xiàn)橫行的骨折線,不易移位,可形成骨痂,其病灶主要由含有纖維細胞組織的不規(guī)則骨小梁構成,現(xiàn)代研究證明,該癥為良性慢性病變,影像學檢查在其診斷中具有重要作用[3]。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放射性核素全身骨平面顯像可清晰顯示骨骼形態(tài),同時可準確反映病變部位的血液供應及代謝情況;同時,全身骨顯像聯(lián)合SPECT/CT顯像分析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可一次成像,準確定位全身多處病灶組織,確定疾病范疇,實現(xiàn)分子影像與解剖影像的融合,優(yōu)化臨床診斷效果,為早期確診骨纖維異常增殖癥提供更加詳細的參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