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瑾,余賽男,王翠連,黃育玲(廣東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血液內科,廣東湛江 )524001
靜脈留置針是靜脈通道護理技術的革新,解決了需要反復進針輸液的難題,但如處置不當會引起多種并發(fā)癥,嚴重的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2]。針對這些問題,臨床上出現(xiàn)了不同的改進,包括普通留置針、安全型留置針和一體化防堵管留置針等[3]。本文比較了這些留置針的臨床應用效果,以期為臨床選擇提供依據(jù)。
選擇 2016年1- 7月在我院血液內科住院應用靜脈留置針的患者共 900例,將其隨機分為 A 、B和C組,每組 300例。其中 A組男 187例,女 113例,年齡18~90 歲 ,平均(50.7± 21.7)歲; B組 男 191例,女109 例 ,年齡 17~88 歲 ,平均(49.1± 20.2)歲 ; C 組男183 例 ,女 117 例 ,年齡 18~89歲,平均(51.1± 22.3)歲。 3組患者性別、年齡方面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留置針選擇 A組采用德國貝朗公司生產(chǎn)的24G普通留置針; B 組 采用美國 B D 公 司生產(chǎn)的24 G密閉式防針刺傷安全型靜脈留置針; C組采用化防堵管留置針(24G三通型留置針),一體美國 B D公司生產(chǎn)的。
1.2.2 操作方法 操作按使用說明書進行。具體為皮膚消毒 2次后,將套管針連輸液管排氣,進針,見回血后,針芯引退出來 0 .5 cm,連針帶管送入血管中,調節(jié)輸液滴速,撤出針芯,做好固定,注明留置導管的日期與時間。輸液完畢,封管,關閉導管夾,妥善固定導管遠部[4]。3種留置針的差別主要在于內部結構,日常操作方法并無大的改變,僅是輸液的連接方法存在差異,普通留置針要連接肝素帽,安全型留置針和一體化防堵管留置針都需接正壓接頭。因此在改用不同型號留置針時不必進行專門培訓。
1.2.3 評價標準 記錄并比較3 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時長以及并發(fā)癥(堵管、靜脈炎、滲出、脫管、外滲及滲血)的發(fā)生情況。靜脈炎評價標準參考美國靜脈輸液護士協(xié)會 2016版《輸液治療護理實踐標準》。對異常情況及時進行相應的處理[5]。
采用 SPSS 20.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或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 O NE-WAY ANOVA統(tǒng)計,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B、C組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別是 76.0%、66.0%和96.0%。C 組最高,A 組次之,B組 最低(P<0.01)。
A、B 、C組 留置時長分別是(47.6 ± 29.9)、(74.3 ± 31.3)、(89.3± 34.0) h。C 組 最長, B 組次之,A組最短(P<0.01)。
A 組堵管發(fā)生率最高(P<0.01), B 、C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C 組靜脈炎發(fā)生率低于 A 組(P<0.05),B 、 C組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 組滲出發(fā)生率最低(P<0.01), A 、B 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C組脫管發(fā)生率最低, B組次之,A 組最高(均P<0.01);3組外滲及滲血發(fā)生率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詳見表 1。
表1 3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留置針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臨床,但因其是直接與患者機體和靜脈接觸,在使用上要求非常高,特別是對其可能導致的不良反應,一直是臨床關注的重點[6-7]。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留置針的類型也變得非常復雜,其在臨床上的使用情況各有不同,值得我們研究[8-9]。
本研究結果表明,一體化防堵管留置針組一針成功率明顯高于其他兩組。這可能與一體化留置針比較小巧,且患者不適感較輕有關。因此,從患者治療依從性來說,應當減少普通留置針和安全留置針的使用,增加使用一體化防堵管留置針。
靜脈留置針因長時間留置易導致很多不良反應。因此,如何能盡量減少不良反應的前提下延長其使用時間一直是靜脈留置針的研究熱點[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 3組留置時長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C組(一體化防堵管留置針)的留置時長遠較其他兩組為長。因此在臨床應用中,可考慮改用一體化防堵管留置針,以提高留置針的使用效率,減少浪費以及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在各種留置針使用的并發(fā)癥方面, 3組間的堵管、靜脈炎、滲出、脫管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外滲以及滲血的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靜脈留置針造成堵管的原因很多,與靜脈高滲營養(yǎng)液、血液制品輸注后導管沖洗不徹底,封管液種類、用量、濃度、推注速度以及封管方法不當,患者的凝血機制異常、留置針保護不當、患者活動等有關[12-13]。本文結果顯示,普通留置針組的堵管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其他兩組,提示臨床應選用更有效的防堵管設計。
臨床實踐中,因留置針導致的靜脈炎發(fā)生率較高[14-16]。本文 3組的靜脈炎發(fā)生率也較高,為8%~14%。郭淑華等[17-18]認為其可能原因比較多,首先是伸入靜脈的軟管較短,刺激附近部位滲出而導致靜脈炎發(fā)生;其次是消毒液的污染;第三是由于留置針與靜脈大小不匹配;第四是未注意輸液的性質;最后是患者依從性不夠。這些原因有部分與靜脈留置針的使用相關。本文結果也提示一體化防堵管留置針的靜脈炎發(fā)生率明顯低于普通留置針,因此建議在臨床中多應用一體化防堵管留置針,以助于減少靜脈炎的發(fā)生。
留置針脫管的原因是患者依從性低,在日常生活中未注意保護留置針,特別是兒童患者[19-20]。此外,我們在臨床實踐中也發(fā)現(xiàn),醫(yī)護人員在操作過程固定不當也可能引致脫管。因此,需要醫(yī)護人員平時多進行相關內容的培訓工作;并要求醫(yī)護人員在對患者及時進行相關醫(yī)學教育外,還需加強巡護,及時發(fā)現(xiàn)并進行處理。另外,本文結果表明,一體化防堵管留置針的滲出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其他兩種留置針,提示臨床宜采用一體化防堵管留置針,淘汰設計陳舊的留置針。
總之,一體化防堵管留置針和安全型留置針可有效降低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操作步驟也進一步簡化,并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治療質量,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