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維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2009年出品的音樂電影《海盜電臺》,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1966年,一艘載著24小時向英國人播放音樂之“海盜電臺”的游艇,被大海撕成碎片,連同那群懷抱夢想的年輕人,和他們在最后時刻緊緊抓著的那箱CD。
father and son,這是“海盜電臺”留給這個世界的不朽聲音。這個充滿純真、理想和些許浪漫的故事,讓人們重新想起逐漸淡出視線的無線電臺。
其實,無線電臺在20世紀一直是時髦和前衛(wèi)的代名詞。
世界上第一個有執(zhí)照的電臺,是美國匹茲堡的KDKA電臺,1920年開播。在當時,無線電臺播放音樂是潮流,不僅搖滾樂、爵士樂、鄉(xiāng)村樂等通過無線電臺走入千家萬戶,電臺還引導著人們對藝術生活的認知,包括好萊塢、百老匯這種娛樂公司殿堂級地位的確立。
聽覺一度統(tǒng)治著世界。《紐約時報》在2000年的百年回顧時曾宣稱:開車聽收音機,這幾乎是全球所有司機的共同點。
中國人普遍使用收音機,已經(jīng)是20世紀60年代;70年代達到一個峰值,民間俗稱“三轉(zhuǎn)一響”,這一響乃是指收音機。
《看世界》音頻欄目在微信公眾號上線了。
改革開放之初,人們?nèi)琊囁瓶实刈非缶裆?,但文學創(chuàng)作剛剛走出低谷,傳播手段有限,電臺為文學作品插上了聲音的翅膀,促成了現(xiàn)象級的事件。比如,將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的路遙小說《平凡的世界》,當年的直接受眾達3億之多。
那時的電臺里沒有廣告、沒有港臺腔、沒有洋涇浜、沒有短信互動,也沒有流行音樂,卻是聽眾固定的娛樂節(jié)目。那些讓人們記憶深刻的播音員,便成了當時的明星。
在電臺陪伴人類走過百年歷程后,隨著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不論唱片,還是黑膠、磁帶、MP3都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人們被暴露在了一個由互聯(lián)網(wǎng)籠罩的信息爆炸且喧囂的世界里。
這個世界除了新的聲音,還有新的文字、新的影像,甚至VR眼鏡構造的虛擬空間。哪怕電臺最忠實的聽眾—司機,也將因無人駕駛技術的來臨,解放雙手、分散注意力,而不再僅僅用傾聽電臺打發(fā)駕駛的時光。
然而讓人意外的是,互聯(lián)網(wǎng)電臺的浪潮正在襲來。我們可以通過手機中的電臺App收聽、訂閱節(jié)目。這些節(jié)目可能是政府機構辦的,也可能是個人自辦的,當然更多是各類平臺辦的。
互聯(lián)網(wǎng)電臺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起床后,可以邊坐馬桶,邊聽電臺廣播今日新聞;地鐵中,可以利用電臺訓練英語聽力;工作時,可以掛上耳機聽聽輕音樂;下班后,可以播放幾段相聲;等到睡前,找一個溫柔的聲音講一兩個晚安故事。
而今,喜歡電臺的《看世界》雜志的讀者有福了—《看世界》音頻欄目在微信公眾號上線了。
每逢周末,“看世界雜志”會有清新獨特的聲音,為你閱讀有趣、優(yōu)雅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