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娟
摘要:環(huán)境造就人物,人物的刻畫必定離不開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汪曾祺在文中以寥寥數(shù)筆描繪出了小說發(fā)生的幾個主要場景,運用白描等手法刻畫人物形象,寄寓著作者內(nèi)心的審美境界和情懷。
關(guān)鍵詞:環(huán)境;人物形象
《受戒》是汪曾祺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發(fā)表于《北京文學》1980年第10期。作品描寫了小和尚明海與農(nóng)家小女子英子之間的朦朧愛情,蘊含著對生活、對人生的熱愛,歌頌人情和人性的美妙。
一、人物塑造的環(huán)境
人物形象依托于一定的人物環(huán)境,人物的刻畫是離不開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的。
荸薺庵是明海出家當和尚的地方。荸薺庵的地勢很好,在一片高地上,這一帶就數(shù)這片地勢高。大殿東側(cè)有一個小小的六角門,白門綠字刻著一幅對聯(lián):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進門有一個狹長的天井,幾塊假山石,幾盆花,有三間房。這個庵里無所謂清規(guī),連這兩個字也沒人想起,他們經(jīng)常打牌、吃肉不瞞人。老和尚普照整天關(guān)在“一花一世界”里、也不念佛;當家的仁山(明子的舅舅)愛吃水煙,負責庵里的三本賬簿,他不具備當好和尚的三個條件,聰明也是很難說的,因為他打牌老是輸;仁海師父有老婆,兩口子很愛干凈;仁渡師父打牌常贏,不但經(jīng)懺悔俱通,而且身懷絕技,會“飛鐃”,會放“花焰口”,他還有好幾個相好的。荸薺庵可謂是不受戒規(guī)約束、自由自在的地方。要不怎么能說“小和尚的日子清閑得很”呢。
而小英子生活在一個四口之家。她的家像一個小島,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條小路通到荸薺庵,獨門獨戶,島上只有這一家。小英子有三個家人;能干、“全把式”、樣樣精通、身體健壯、和氣的趙大伯,精神得出奇、眼睛清亮亮的、頭梳得滑滴滴的、衣服格掙掙的會說話的趙大娘,文文靜靜、愛美的大英子。四口人日子過得很興旺。趙大伯是一顆搖錢樹,趙大娘是一個聚寶盆。趙大娘不僅會剪吉利的花樣子,還會說話,二三十里的人家都來請她:“大娘,好日子是十六,你一定得來!”而小英子像極了趙大娘。
小說中的故事是發(fā)生在庵趙莊這個大環(huán)境背景下的。作者開頭便說“這個地方的地名有點怪”:趙,是因為莊上大都姓趙。叫做莊,可是人家住的很分散,這里兩三家,那里兩三家,一出門,遠遠可以看到,走起來得走一會兒,因為沒有大路,都是彎彎曲曲的田埂;庵,是因為有一個庵,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家叫訛了,叫成荸薺庵。庵本來是要住尼姑的,但是庵趙莊的庵卻住的是和尚,也許是小者為庵的緣故。但是這里的人情是美的,農(nóng)活繁忙的時候,拍好日期、幾家顧一家,輪流轉(zhuǎn),不收工錢,但是要吃好的。一天六頓,兩頭見肉,頓頓有酒。干活時,敲著鑼鼓,唱著歌,熱鬧得很。其余時候,各顧各,不顯得緊張。由此可見,庵趙莊的平日里的生活是和諧、閑適的。
汪曾祺曾說:“氣氛即人物。”倘若沒有荸薺庵與庵里和尚生活的介紹,明子的性格就會顯得憑空而來;倘若沒有小英子那樣的家庭氣氛,她活潑開朗、會說話的性格便也顯得不真實;倘若沒有庵趙莊那種不受戒律約束的整體生活背景,小英子與明子之間無拘無束、清純自然的初戀也就失去了依據(jù)。寫三個師父、趙家也是在寫明海、小英子。因此,人物形象性格的塑造與其所處的人物環(huán)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
二、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受戒》的兩個主要人物是明海和小英子。一個是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小和尚,一個是活潑淳樸、天真無邪的農(nóng)家小女子。
小說開頭用兩句話交代了明海的年齡、經(jīng)歷,他十三歲去出家,已經(jīng)過去了四年,暗示了十七歲的海明正處于情竇初開的年紀。作品主要從側(cè)面來刻畫明子的形象特點。在出家前,明子的舅舅給他相了面相,是符合和尚的要求的:一要面如朗月,二要聲如鐘磬,三要聰明記性好。這從側(cè)面說明了明子的形象:清秀、聲音醇厚、聰明、記憶力強。后來明子開蒙入學,讀了很多書,每天還寫一張仿,村里都夸他字寫得好,明子是有學問的并且寫得一手好字。后來通過給大英子描畫、給小英子做農(nóng)活上的幫手、給打谷子的人喊打場號子等來凸顯明子的聰明、勤勞、聲音的醇厚。同樣,明子的形象也用了白描的寫作手法,在小英子含蓄的向明子表達了她的喜愛之情時——她老是故意的拿腳去踩明子的腳,而明子“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他身上有一種從來也沒有過的感覺,心里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小腳丫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一個情竇初開的男孩形象躍然紙上。
眼睛清亮亮的,白眼珠鴨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頭發(fā)滑滴滴的,衣服格掙掙的,一頭的好頭發(fā),通紅的發(fā)根,雪白的簪子。作者用正面描寫的方式將小英子的肖像畫刻在紙上,仿佛一個亭亭玉立的女孩赫然立在那兒。在這篇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個能說善道、勤勞、善良、活潑好動單純大膽、敢愛敢恨的小英子形象。小英子比她娘還會說,一天咭咭呱呱的說個不停;因為照顧姐姐趕嫁妝,田里的零碎生活小英子全包了。她在表達愛意時,敢愛敢恨、直言坦率的性格在八句對話中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其中五句是小英子說的:“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你說話呀!”“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你喊什么!”“快點劃!”她的形象在表達愛意的那一刻愈發(fā)明顯了。
而在庵趙莊這一片凈土上,小英子和明子的相處是自然和諧的。初見時,小英子就把吃剩的半個蓮蓬扔給明海,小明子就剝開蓮蓬殼,一顆一顆吃起來;而后,小英子知道明海會畫畫,直接拉著他到家里來給大英子畫圖,趙大娘還認了明子做干兒子;小英子讓明子做她的農(nóng)活幫手等等。用文中的這兩個典型人物來凸顯庵趙莊自由和諧的氛圍,是一種桃花源式的環(huán)境。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小英子和明子都擁有著最淳樸、純潔的人性。
三、從人物形象到作者本身
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時,也是在反應作者本身的觀點。借他自己筆下的人物來緩緩述說他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寄情于筆端,寄事于人物。
汪曾祺曾說過:“我寫《受戒》主要想說明人是不能受壓抑的,反而應當發(fā)掘人身上美的詩意的東西,肯定人的價值。我寫《受戒》雖然寫的是凡人小事、民俗鄉(xiāng)情,但那是一種來自生活的會意和熨帖?!?。如明海跟隨舅舅去出家,穿過縣城,在他眼中“縣城真熱鬧:官鹽店,稅務局,肉鋪里掛著成片的豬肉。一個驢子在磨芝麻,滿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賣茉莉粉、梳頭油的什么齋,賣絨花的,賣絲線的。打把式賣膏藥的,吹糖人的,耍蛇的。”作者寫出了明海年紀尚小,第一次出遠門,乍一接觸熱鬧繁雜的縣城,應接不暇,眼花繚亂。用一個個有聲有色的詞匯將它們排列組合在一起,鋪排開來,將縣城街頭的景象,一一羅列開,一幅紛紛擾擾的、散發(fā)著的濃厚市井、鄉(xiāng)土氣息的市場圖景,以鮮明的姿態(tài)呈現(xiàn)出來。這樣的描寫不僅渲染出縣城的熱鬧,更將一個涉世未深的小男孩的幼稚純真刻畫得淋漓盡致,讀來饒有詩意。
而“和諧”則是汪曾祺最高的美學境界。在《受戒》中汪曾祺關(guān)于和諧的表達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呈現(xiàn)生活中的和諧或者創(chuàng)造一種和諧,另一種是化生活中的不和諧為和諧。對于前者小說中主要表現(xiàn)為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后一種,在《受戒》里體現(xiàn)在佛門和世俗的和諧之美,體現(xiàn)在荸薺庵中的四個和尚身上。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無法看到出家人那種不染塵世、超凡脫俗的行為,相反一個個都是世俗中人:明子的舅舅仁山,不叫“方丈”、“主持”,卻叫“當家的”,每日主要的工作是算三本賬,二師父仁海是有老婆的,三師父則會在大庭廣眾唱小調(diào)山歌而且不止有一個相好的,閑時他們還會湊在一起打牌。年下也會殺豬,吃肉也不瞞人。在作家筆下,原本相對的佛俗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合流,和尚們的空門生活處處充滿著人間的煙火氣。寫出了塵世與佛門之間的融洽,創(chuàng)造了一種和諧之美。作者通過塑造這幾個人物形象來表達他的審美境界。
在《受戒》中塑造的無論是主要人物明子和小英子,還是次要人物仁山、仁海等等,都是汪曾祺對普通人的生活與命運的理解,是對自己渴望的生活的描寫,是對自由而淳樸的人性的歌頌。
參考文獻:
[1]汪曾祺.汪曾祺集·受戒[I].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4.
[2]李木新.“真實”與“和諧”的美學追求――讀汪曾祺的小說《受戒》[J].文教資料.2008 (20)
[3]丁帆.中國新文學作品選[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何權(quán)峰.《受戒》的人物形象塑造[I]文學教育,2010
[5]強薇.汪曾祺《受戒》的主體探析[I]文學教育,2010
注:(本文由南京林業(yè)大學繆軍榮老師指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