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凱寧
“對話”作為當代文化中的熱詞,不僅是一種純粹的語言現(xiàn)象,更蘊含著積極豐富的新時代精神——民主、平等、人文、思想、自由等。
西方文化中,“dialogue”一詞意為對話,其詞根“l(fā)ogue”是希臘語“l(fā)ogos”的變化,意為“標志、路標”,后來又逐漸演化出“l(fā)ogic”一詞,意為邏輯、思維。西方哲學尤其重視理性思考,循著邏輯思維追求真理。與此遙相呼應的東方文化中,智慧的最高形態(tài)是“道”,可以理解為道德真理、自然規(guī)律。從語言學上看,一個詞語在其最早出現(xiàn)的時候,往往是用來指稱某一特定事物或現(xiàn)象的,隨著這個詞語逐漸獲得新的意義,其本義就逐漸衍生出深層次的引申義,便形成了“一詞多義”現(xiàn)象。由是觀之,“道”還可以理解成“道路”,如“康莊大道”,此外還有“說話”之意,如“常言道”。如此一番頗有意思的琢磨,不禁令我感慨:“對話”即是彼此間“說話”,“路標”指引著“道路”,“思維”匯聚成“智慧”。東西方文化,在其最本質的地方,其實同源同理。
于是,我大膽設想,我們的語文教學,追求的目標是“言語智慧”,達到這個目標自然需要尋求一條“有效路徑”,而這條“路徑”不在遠方,就在我們日日推之敲之、運用于心的“對話”之中?!犊傄驳共涣说睦衔荨肥墙y(tǒng)編本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童話故事。課文本身沒有理解障礙,卻需要教師教讀,結合文本內容教給學生預測的基本方法。因此,除了把“教”的重心落在預測方法的指導上,更加考驗教師開發(fā)文本教學價值的能力。筆者就以本文的教學為例,談談我以“對話”為“路徑”,以讀寫結合的方法,幫助兒童思維向著言語智慧發(fā)展的實踐與思考。
一、與文本對話:在猜讀中磨煉語感
師:老師先來讀故事,大家邊聽邊在心里展開猜想,想到什么就記在心里,待會兒我們來交流。(范讀前三自然段)在讀這一段故事中,你有哪些猜想?
生:聽到題目時,我就猜想老屋是不是有什么任務還沒完成。
生:聽到老屋很久沒人住了,我就猜想它一定很寂寞。
生:我猜想肯定會有人來,否則故事沒法往下說啊。
師:看來大家常聽故事,都很有感覺。我們來看看,課文在這一頁中,也有兩處編者做了預測。比照一下,和自己的預測有什么不
同?(出示)老屋總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嗎?編者是從哪里做出的預測?
生:題目。
師:圖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應該會答應吧!這是從哪里做的預測?
生:插圖。
師:咱們繼續(xù),每次預測之后,都要和課文里的內容比一比,看有什么不一樣,看看誰預測得更準確。
(師生共讀第二頁,師相機指導朗讀。)
師:讀老屋說話的語言的時候,你是誰?應該怎樣讀才合適?
生:我是老屋,應該讀出蒼老、疲憊,要讀出慈祥的語氣,因為“我”已經(jīng)是“百歲老人”了。
師:讀小貓、母雞和小蜘蛛的時候,你又是誰?應該怎樣讀?
生:我就是這些小動物了,聲音應該小小的,它們很可憐,要讀出懇求的語氣。
師:在朗讀的時候把自己當成課文中的人物,像這些人物那樣想,我們就能讀好了。在這一段中,大家又有哪些預測?
生:我預測會有更多的小動物來找老屋,要求住宿,讓老屋可以一直站立下去。
生:我預測老屋在這二十一天里,一定站得非常吃力。因為它已經(jīng)太老了。
師:編者也做了預測——老屋可能會不耐煩了。這是從哪兒做的預測?
生:人物心理。
師:讀到這句話就知道,一定又有誰來請老屋幫忙了。這是從哪里做的預測?
生:情節(jié)發(fā)展。
師:一起把故事讀完。
(師生共讀第三頁)
師:故事都講完了。你心中的猜想也全都結束了嗎?
生:我猜想后面肯定還會不斷有小動物來居住,老屋永遠都倒不了,永遠都在為小動物服務。
生:我猜想小動物們會齊心協(xié)力把老屋整修一番,讓老屋獲得新的活力。
生:我猜想老屋因為有小動物的陪伴,心情快樂,便會越活越年輕。
師:一個好故事也如一首好樂曲,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故事讀完了,卻能久久地讓讀者沉浸其中。一起看看,編者在這一段故事中做了哪些預測。
師:我猜到老屋會怎么回答。這是從哪兒做的預測?
生:人物語言。
師:老屋可能還會遇上其他需要幫助的小動物。這是從哪里做的預測?
生:情節(jié)發(fā)展。
師:估計老屋不會倒了。這又是從哪里做出的預測?
生:結尾。
師:編者對故事結尾的猜想也跟同學們一樣。咱們邊讀邊預測,把故事讀完了,知道了一則故事中,從題目、插圖、語言、心理、情節(jié)再到最后的結尾,都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猜想空間。
閱讀教學即是學生、教師、編者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多重對話在本課教學中體現(xiàn)得尤其真切。由于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旨在猜讀法,教師便借助文中的旁批,引導學生邊讀課文邊預測故事內容,并對照旁批具體學習預測的方法。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習猜讀,就要伴隨著與文本對話的全過程。這樣的學習,既符合編者的意圖,也洋溢著充滿神秘感的猜讀趣味。
猜讀猜讀,有猜又有讀。所謂猜,是指在閱讀過程中,根據(jù)已知的內容,推測未知的內容。合理、適度猜讀,可以填補留白,豐富內容,還原情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實現(xiàn)與文中人物心靈的相通。猜讀為兒童打開了一扇對話文本的窗戶。學生借助文本,憑自己的直覺和語感生長思維,在讀讀猜猜中,充分實現(xiàn)與文本的深入對話。
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與文本可親可感的對話。在朗讀學習中,學生傾聽著自己的聲音,從語音
的變化中感受文本語言的味道。任何感情的細微差異都可以在言語的語調、語氣中得到體現(xiàn),體味這些細微的差異,才可能讓語言鮮活起來,才可能讓學生的情感敏銳起來,這便是最為難能可貴的語感,并萌生出伸向言語智慧的靈敏觸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