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喬
摘 要: 在高校理論教學中運用敘事方式具有幫助學生掌握理論、引發(fā)興趣和整體理解等作用。本文以文學理論類課程為例,敘事教學進入理論課堂的方式可分為教師的敘事和學生的敘事兩類,其中教師可重視理論發(fā)生的原發(fā)敘事和引入生活敘事幫助理解理論;學生可借助敘事獲得整體理解效果,并用理論分析生活敘事,這些方式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 敘事教學 理論教學 生活敘事
敘事廣泛地存在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羅蘭·巴特說:“敘事遍布于神話、傳說、寓言、民間故事、小說、史詩、歷史、悲劇、正劇、喜劇、啞劇、繪畫(請想一想卡帕奇奧的《圣于絮爾》那幅畫)、彩繪玻璃窗、電影、連環(huán)畫、社會雜聞、會話。而且,以這些幾乎無限形式出現(xiàn)的敘事遍存于一切時代、一切地方、一切社會?!盵1]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將敘事應用到教育研究和實踐中。如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敘事探究,就是教師(或研究者)以敘事的方式呈現(xiàn)教育活動中的事件,并進行分析研究,以探索教育理念和意義的一種研究方式。但其實,敘事是人類本能的學習方式,人類通過故事傳遞經(jīng)驗、認識世界。
一、教育中的敘事
通過敘事進行教育,可以說是人類最古老的學習方式之一。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相傳成書于公元前6世紀。該書的特點是,每篇故事都蘊含一個道理,并且篇尾作者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方式直接點明。這就是古人用故事進行教育的方式。類似的方式,在中國也不鮮見。《孟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齊宣王想知道自己能否用王道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孟子則講了一個在齊宣王身上發(fā)生的小故事:有一天,有人牽著一頭要被送去祭祀的牛從殿上走過,齊宣王看到了那頭牛瑟瑟發(fā)抖的樣子,心中不忍,于是讓人用羊?qū)⑴Q掉。孟子通過這個小故事告知齊宣王,有不忍之心就會有仁慈之心,有仁慈之心就能施行王道??梢?,通過故事進行教育,是各個民族都存在的共同現(xiàn)象。直至今天,我們依舊在教育中使用這一方式。
為何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人和中國人,乃至今天的世界各地都在采用敘事教學的方式?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一)人類善于從模仿中學習,敘事是模仿的重要方式。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說:“人和動物的一個區(qū)別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并通過模仿獲得了最初的知識?!盵2]人從兒時就有模仿的本能,我們通過模仿學習語言、動作和其他知識。簡單的模仿以一定方式串聯(lián)起來,就成了復雜的模仿,如戲劇、史詩、小說。通過復雜的模仿,我們學習復雜的知識,這是人類自然的行為。
(二)人類能從敘事中得到快感。敘事能夠幫助人們溝通感情、打發(fā)時間、娛樂生活。一個曲折的故事能讓人聽得津津有味,一個他人的故事能夠撫慰我們的心靈。古希臘的賀拉斯提出“寓教于樂”的理論,強調(diào)在學習中,“教”本身固然重要,但“樂”的因素同樣不可忽視。沒有愉快,教育很難成功。敘事提供的快感能夠吸引受教育者,讓受教育者在學習中感到愉快。
(三)敘事有助于獲得連續(xù)性的經(jīng)驗。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認為,經(jīng)驗的一個重要標準是連續(xù)性。經(jīng)驗來自過去的其他經(jīng)驗,經(jīng)驗導致未來的經(jīng)驗產(chǎn)生。敘事是呈現(xiàn)經(jīng)驗和理解經(jīng)驗的好方式。經(jīng)驗融入敘事中,對于敘事的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更快捷地獲得經(jīng)驗和掌握經(jīng)驗。
由此可見,在教學中使用敘事策略,是一件既符合學習的自然規(guī)律又有助于強化學習效果的方式。
二、教師的敘事
高校的很多文科學科都包含大量的理論課程,如文學理論、語言學理論、社會學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人類學理論等。這些課程具有一些共同點,它們往往難度較大、理論性強形象性弱、艱深枯燥。在教學中,教師常常會遇到學生學習意愿不足、掌握程度較差、反饋獲得較難等問題。學生在學習時經(jīng)常感到學習困難、難以產(chǎn)生興趣、理論和實踐脫節(jié)等問題。筆者針對文學理論類課程中出現(xiàn)的如上情況,采取敘事教學的策略,取得了一定效果。因此,筆者以文學理論類課程中的敘事為例,探討敘事教育進入理論課堂的方式及效果。
(一)重視理論發(fā)生的原發(fā)敘事
絕大多數(shù)理論在發(fā)生時都與理論家、理論流派、時代背景等因素發(fā)生的某些變化密切相關。這些變化組合起來的事件,就是該理論發(fā)生的原發(fā)敘事。有些教師將這些事件歸于理論邊緣的“逸事”,認為同學生對理論的理解關系不大。但實際上,這些原發(fā)敘事至少有兩類功能:一是作為理論最初發(fā)生的事件,蘊含了理論產(chǎn)生的背景和環(huán)境,以及其產(chǎn)生的前因后果,不但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該理論在理論史中的地位和價值,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回顧理論發(fā)生的萌芽,以更好地理解理論。如講述“文學批評”課程中“女性批評”部分時,將女性批評的產(chǎn)生背景即西方六七十年代女性運動發(fā)生發(fā)展的諸多事件講解清楚,能幫助學生理解女性批評之所以發(fā)生的緣由,從而更全面地理解理論。
二是理論原發(fā)敘事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理論課本身難度較大,理論知識不易理解等,容易造成學生注意力分散,無法產(chǎn)生興趣等。理論的原發(fā)敘事具有形象性、故事性等特點,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述“文學批評”課程中“心理批評”部分時,向?qū)W生講述弗洛伊德同榮格兩位理論家的關系,從最初的師生之間的忠實傳承到后來的分道揚鑣,這一原發(fā)敘事不但有助于學生理解二人理論的異同,更有助于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覺得有趣,就愿意繼續(xù)了解他們的理論。
(二)引入生活敘事幫助理解理論
理論往往具有普適性。理論不僅僅是停留在紙面上的東西,一樣可以用來解釋生活中的事件。生活中的事件比起書本上的例子更貼近生活,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教師如能在講授中適當引入生活敘事,就能夠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了解理論。如講述“文學理論”課程中“語言的自動化”部分時,可引入生活中一些“成為習慣后便會形成自動化,從而被我們遺忘是否做過這些事”的生活敘事,幫助學生理解“自動化”的概念,使學生由生活語境自然而迅速地轉(zhuǎn)入理論語境。
三、學生的敘事
(一)借助敘事取得整體理解效果
敘事有助于我們獲得連續(xù)性的經(jīng)驗。在理論學習中,有時會有一些較為分散的知識點,學生在學習中往往容易形成片面理解、碎片認識的情況,敘事教學提供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趙毅衡在《廣義敘述學》中提出“二次敘述”的概念,意指接受者追溯文本中情節(jié)的意義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完整敘述過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3]。劉俐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二次講述”的概念,即在原本故事本體的基礎上,通過接受者的閱讀和理解,重新講述。“故事聽者和閱讀者,通過自己的理解,將故事文本的過程、情節(jié)的因果關系搞清楚,在腦海里將故事完整化,究其實為故事接受者再把這個故事講給自己,此時故事才算有了著落”[4]。如果將“二次講述”的概念應用于理論教學,則可把教材、參考書或教師用于解說理論所舉的文本例子看作“一次講述”,學生通過學習,對理論和例子理解后,對于該文本例子進行重新敘述后的文本看作“二次講述”。我們選取較為完整的文本,讓學生進行“二次講述”,學生可以將原本分散的知識點融會貫通,形成完整的經(jīng)驗認識。試舉“文學批評”課程中“文本批評”部分的教學為例,這一部分教學中存在敘述人稱、敘述視角、敘述者形象等多個知識點,每個知識點往往輔以數(shù)個不同例子進行講解,學生容易混淆,不容易產(chǎn)生整體印象??蓢L試選擇一篇文本作為“一次講述”的原文本,讓學生按照改變敘述人稱、敘述視角和敘述者形象等多個要求進行改寫,形成“二次講述”。通過“二次講述”,學生靈活掌握了多個分散知識點,獲得了整體理解,并鍛煉了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
(二)鼓勵學生用理論分析生活敘事
如果說教師引入生活敘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的話,那么學生同樣可以使用生活敘事呈現(xiàn)他們的理論學習成果。學生進行生活敘事至少有三個優(yōu)點:一是幫助學生鞏固理論,并鍛煉學生將理論用于實踐的能力;二是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敘述的生活敘事恰當與否、理論分析正確與否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是一種有效的反饋方式;三是學生的生活敘事容易引起其他學生的共鳴,并提高課堂參與度。試舉一個例子:筆者在講授“文學批評”課程中“心理批評”部分時,講解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的“夢的解析”部分之后,請學生敘述自己做過的一個夢,并用弗洛伊德的理論分析。學生發(fā)言踴躍,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認為有意義的夢,并嘗試用剛學過的理論進行分析。其他同學對某位同學的分析有不同看法,也可以進行糾正,甚至重新進行分析。這場討論參與度很高,絕大多數(shù)同學都參與了討論,教師能夠通過學生的敘事和分析了解學生對理論的掌握程度。有些同學所舉夢境意義不大,有些同學的理論分析存在謬誤,教師一一即時予以糾正。這場敘事和討論引發(fā)了他們對心理批評理論濃厚的興趣,在整門課程中也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
總的來說,敘事在理論教學中能夠起到幫助學生掌握理論、引發(fā)興趣和整體理解等作用,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初步看來,可以作為理論教學的輔助手段加以應用。
參考文獻:
[1][法]羅蘭·巴特.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A].張寅德.敘述學研究[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2][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陳中梅,譯注.詩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趙毅衡.廣義敘述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
[4]劉俐俐.人人都能講好自己的故事[J].語文建設,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