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家川縣龍山鎮(zhèn)韓川小學 馬成榮
素質教育的提出,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發(fā)展都有了新的要求。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學生只要學好文化知識就可以了,但是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學生不但要學習文化知識,而且要注重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為了迎合素質對學生發(fā)展的各種要求,教師就要想方設法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使得在有限的課時時間內,既完成知識的傳授,又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能力,讓素質教育真正在教學中得到落實。
在現階段的教育下,高效開展教學是教學活動追求的最高境界。由于語文課程教學在小學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基礎性地位。在如今的素質教育環(huán)境下,要想切實地提升小學語文課堂中,就需要教師能夠不斷的優(yōu)化教學模式,通過更新的教學方式來切實提升小學語文課堂的高效性,讓小學語文課堂能夠生動活潑,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語文知識,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學習主體,充分激發(fā)學生自主能動的進行學習,幫助學生能夠采取輕松地方式在語文課堂中感受語文的魅力。讓學生從不熱愛到熱愛,在有限的時間內提升學習信息量,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能力能夠綜合全面提升。本文將結合現階段的小學語文發(fā)展現狀,對于如何能夠有效的提升小學語文課堂的學習效率進行分析探索。以期望能夠在未來的小學語文課堂的學習中能夠讓學生高效獲取知識,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但是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還存在以下幾方面制約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教學設計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預設階段,它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走向和節(jié)奏,好的課堂設計能幫助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提升教學效率。但是,有些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太過于死板,總是直接采用課件,或根據教學大綱按部就班地設計,把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具體內容沒有參照進來。致使本應該詳細講的內容,只是被粗略地提及;學生已經熟悉的部分,卻做了長篇大論。這樣就浪費了課堂時間,降低了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實施者是教師,但目的著眼點是學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時時處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然而,有些教師在教學時主觀性太強,總是想當然地去理解、去分析,墨守成規(guī),依然采用以教為主的教學方法,用自己的思路強制性地牽著學生走,完全忽視學生的感受和興趣,一味按照書本和自身對于書本的理解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違背了素質教育的理念,即使教學內容再充實,沒有考慮到學生的主體性,也不能稱之為有效。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即使教學的設計再完美,也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狀況,有的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素質不強,在教學中缺乏上進心和探索精神,過多地依賴教學設計,沒有對教學意外的預設處理,或對課堂的把控能力不夠,當教學中出現的突發(fā)情況時不能很好地處理,導致寶貴的課堂時間被白白地浪費,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有效性的指標中,有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學生對教學參與度的高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高,課堂的有效性就高,否則,其有效性就會不盡如人意。小學生的年齡小,對教學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很難自發(fā)地形成,因而就需要教師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調動。長期單一的課堂教學形式,或缺乏趣味元素的情況下,學生對教學的參與意愿會大打折扣,這就會導致教學有效性的低下。另外,有的課堂教學缺乏有效的師生之間的雙邊互動,學生的思維沒有被刺激到活躍狀態(tài),教學效果自然也不會太好。
在新課程標準下,要求能夠讓學生的學習具有綜合性和整體性,要讓學生的學習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提升情感態(tài)度,提升整體的綜合能力。但是目前大部分學校還是出現評價機制單一,僅僅將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讓學生的最終評價方式僅依靠一張試卷,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中只重視對于考試知識學習,而不能全面綜合的學習系統的語文知識,這一點將會影響學生不能夠全面的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和學習廣度,從而將會降低整體的學習有效性。
小學階段,是學生正式接觸語文知識的重要時期,這將為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因此,這一時期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于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由于小學語文的基礎知識學習相對簡單,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掌握,但是對于小部分同學來說,還有由于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夠按時完成作業(yè),課堂上難以集中注意力,這就出現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都有難度。因此,忽略學生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有效學習也有一定的阻礙作用。
考察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主要是看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情況和在能力方面的提升幅度,所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師要時刻以學生的利益為重,始終把學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在以往的教學課堂中,多是呈現單向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中,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不能夠與教師形成積極的互動,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思考,導致學生容易跑神,從而降低學習效率。教師應將學生擺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中扮演重要角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熱情的參與到課堂中,將學生有效的引導到課堂的學習中來。面對新的知識,要主動地進行探究學習,而不是僅依靠教師傳授后,被動的接受。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習自主性。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階段,都要以學生為出發(fā)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不能悶頭教學,按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想當然地進行。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教師的教必須為學生的學服務,只有學生學好了,才算達成教學目標,才算是實現了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在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尊重學生獨特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對問題個性化的理解,按照學生的喜好進行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結合學生的課堂反饋調整教學節(jié)奏,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這樣的教學才有利于學生投入課堂學習,對學生成績的取得和長遠發(fā)展均具有現實意義。
比如教師可以在新課文教授之前,先讓學生通過查字典的方式對文中的生字進行解決,弄清生字的字音、字意,其次,通過帶著問題進行閱讀,讓學生對問題在通讀過后進行回答,能夠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問題的答案確定,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地開動學生腦筋,讓學生自行品位課文后在進行重點部分的內容講解,這將會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讓學生的學習效果大大提升。
教學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任何一方的消極怠工都會使其有效性成為空談,因此,教師作為課堂主導者要多與學生互動交流,在互動中感知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了解學生的不足,以便獲取第一手的課堂信息,作為教學設計和教學形式采取的依據。要想使師生互動取得成效,教師就要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以打消學生對教師的敬畏,使學生放下包袱,暢所欲言,及時對教師做出回應,這樣的課堂交流才更充分,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多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的在語文學習中的需要,幫助學習解決學習上的困難,還有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化解師生之間的矛盾,讓更多的學生感受到語文教師的親和力。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積極投身于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效。
除了師生之間的互動,生生之間也需要互動。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其實是一個相互學習、互相促進、互相監(jiān)督的過程,通過各種形式的交流,能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知道自己哪些方面需要改進,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同時,學生之間還能互相取長補短,不斷提高學習能力,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小學生的效率意識不強,因此,學生間的互動必須遵守一定的規(guī)矩,才能保證交流的有效性。在學生互動交流的同時,教師要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以保證學生間的交流有條理,效果好。教師可以采用固定分組的形式,讓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秩序化,以減少對時間的浪費,提高交流的效率。
在教學中,學生的被動接受,遠遠比不上其主動探究的效果好。沒有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自覺性,再好的教學理念,再嚴格要求,都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傾盡所能,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考慮到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就要豐富教學形式,增強課堂的新鮮感和趣味性。
比如,采用多媒體教學的形式,營造生動形象的課文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語言文字的敘述魅力;通過對古詩詞意境的營造,讓學生了解到古典文化語言的美感;加強語文學科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深化學生對語文學習的了解與認知,讓他們感受語文學習的意義所在,進而喜歡上語文。只有學生有了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才能夠做到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獲取更多的技能,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在作文時,我們常提到“文似看山不喜平”。在課堂教學中,這樣的理論同樣適用,如果教師在講課的時候一直平鋪直抒,沒有波瀾,就會給人以枯燥感,無法激發(fā)學生在思維上的波動,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就無法深化,學習就僅僅止于表面,何來有效性可言?要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思維的活躍度,可以在講課的過程中巧妙設疑,讓學生在對問題的思考中,更好地理解教材。好的問題,就像投入水中的小石子,能使學生心緒蕩起陣陣漣漪,這些漣漪就是學生閃現的智慧的光芒,能驅散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惑。
在設置問題的時候,教師需要緊緊抓住“巧”字,選擇提出問題的方式,找準問題提出的時機,爭取做到把問題提在“刀刃上”,以更好地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驅使他們主動探索問題的解決辦法,以獲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在學生遇到困惑時,以問題做引子,層層遞進地幫學生探索答案;在講到重要部分時,引入問題,在引起學生對該部分的關注的同時,讓學生在思考中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領者,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好的教師能輕松自如地駕馭課堂教學,根據教學實際找準影響教學的關節(ji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得課堂教學走向更高的層次,取得更好的效果。要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要求教師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高超的教學能力。只有如此,教師在教學時才能把最新的教育理念帶入課堂,才能把課堂設計得更加合理,才能在出現突發(fā)狀況時,處理得得心應手,才能把問題設置得巧妙有效。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學習學習專業(yè)知識,通過教學不斷積累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方法,吸收新課改的教育理念,從而更好地勝任本職工作。并利用自身的專業(yè)技能和豐富文化知識,帶動和感染學生喜愛語文,并樂于學習語文知識。
課堂,是教師發(fā)揮專業(yè)特長,學生學習知識和提升能力的平臺。如何在這個平臺上實現雙方收益的最大化,實現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師所企盼的。教學理論相同,但教師們面對的學生和對教育的認識不同,因此,采取的提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也不會完全相同。只要小學語文教師們積極探索、不懈追求,在教學中多一點愛心,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恒心,就能取得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