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敏
(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廣州510631)
1978年正是我國改革開放的起步時期,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系(2003年前稱地理系)曾昭璇教授與我商談,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就是以地貌研究室的名義,辦一個學術性刊物公開發(fā)行,內容是以地貌理學為主,兼顧與其有關的邊緣學科內容。辦刊的目的是讓我國廣大的地理-地貌學者得到較多的機會在公開刊物上進行學術交流,從而促進新生力量更快成長,以便提高地理-地貌的研究水平,推進其發(fā)展。因為當年全國眾多的地理學界人才要在國家級刊物上發(fā)表文章,正所謂“僧多洲少”難上難。
建立一個刊物,首先要命名,其名稱既要符合其實,又要顯出它的特色。我們感知初辦刊物,毫無經驗,應從基礎做起,由本地入手,由小到大,逐步提升。于是最初起名為《熱帶地貌參考資料》。改名曾在1980年的創(chuàng)刊號級1981年的第1期上使用過,后來從1981年第2 期以后,才改為今名《熱帶地貌》。
當年(1978)地理系通過校辦及省高教育局向廣東省出版局申請出版權時,收到省高教育局周鶴鳴先生的極力支持,認為這是推動華師地理系發(fā)展的重大措施。不久,省出版局也批準下來了,這是省對我們的信任,我們既高興,又覺得責任重大。建立《熱帶地貌》,是我國改革開放后最早獲準公開出版權的專業(yè)性刊物,而且是在大學內一個最基礎單位(研究室)取得主辦權的(從2002年后至今,已由地理系(前)及地理科學學院(后)主辦),實屬罕見。
按理,正規(guī)的出版社要有個社址、一班專職的工作班子、而且還要有固定的資金,進行出版運作的各項費用。但我們一窮二白,社址是一室二用(與地貌室共用)。工作人員僅有兩人,一是主編曾昭璇,二是副主編黃少敏,而且都是兼職,沒有額外津貼。他們既要教學,又要科研,又要辦刊物,整天忙碌不停。后來系領導為了減輕我我們的負擔,曾經在1987年學校畢業(yè)生中任用一人,專職協(xié)助出版社工作,可是一年后她也離職而去了。出版經費問題,由于沒有???,所以最初幾年求助于系辦,從教學科研費中“節(jié)”出一點幫助我們。這點經費僅用于打印、印刷和雜費開支。自1984年我系的“自然地理-地貌”獲得省重點學科撥款后,也只能從中抽出少量經費作為出版費,直至我離任后為止。雖然《熱帶地貌》的刊期每年只有兩期,期數不算多,但在無???、缺專職人員的情況下仍感困難。幸好我們堅守信念,在全院系領導及師生的支持下,工作仍然正常運轉,如期完成任務。
本刊編委17 人,另外5 人負責資深顧問。他們主要來自廣州的大學或者研究所的專家、學者。其中有中山大學的地質系、地理系、河口海岸研究所的,有廣州地理研究所的,有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有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有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系的,還有香港大學地質地理系的。他們都是一批既有理論,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yè)人才,對本刊熱情有加的青壯派和實干家。他們除了參加不定期的出版會議外,還協(xié)助組稿、審稿等工作。在他們的鼎力支持下,使出版工作得以順利進行,期刊質量也得到保障。
(1)從地域上看,刊物內容并不局限于“熱帶”,很多是涉及全國各省區(qū)以及國外的地區(qū),如日本、澳大利亞、美國、牙買加,等等;(2)有關地貌發(fā)育理論類;(3)各種地貌類型的研究類,如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三角洲地貌、海岸地貌等;(4)應用地貌類;(5)歷史地貌類;(6)南海珊瑚礁地質類;(7)旅游地貌類;(8)地貌資源與開發(fā)利用類;(9)人類活動與地貌類;(10)新構造運動與華南地貌類;(11)第四紀冰川后期海平面變化類;(12)地貌制圖類;(13)地貌研究手段、方法,以及儀器使用類;(14)高校地貌學教學研究類等。
目前我國大多數刊物每篇文章字數限制在8 000 字左右。本刊對字數基本不限,來稿一般為0.8—1 萬字,多者達1.5-3.0 萬字。我們認為好的、價值高的文章可以各抒己見,深入發(fā)揮。這種做法得到眾多的作者和讀者,以及年長學者的贊賞。
《熱帶地貌》專題問津或增刊出版年代表,見表1。它有利于地貌專題的研究和成果的總結。這樣做體現了本刊的開放性和靈活性,以充分為研究對象設想為目的。
表1 《熱帶地貌》專題問津或增刊出版年代表Tab.1 Some sample of special issue or supplementary issue of tropical geomorphology
不收版面費有利于作者能便捷的發(fā)表研究成果。但因本刊出版經費緊張,故暫不發(fā)稿費,此為本刊的一件憾事,有待今后解決。
40年前我們在創(chuàng)辦《熱帶地貌》過程中,雖然遇到過不少困難,但在學院的領導、師生們的關心和支持下,在我室教師的堅持以及合作下,使它成功的在我國學術出版事業(yè)的榜上,成為促進我國地學發(fā)展的新辟平臺。同時它也在我院培養(yǎng)地理學人才的道路上,盡了一臂之力,使我們深感安慰。讓我們衷心祝賀它過去的成功和未來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