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墨痕
很早之前聽說過一個笑話,說:“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方形的餐桌。我在這邊,包心魚丸、蚵仔煎、擔(dān)仔面、碳烤雞排、鳳梨酥、面線糊、珍珠奶茶、牛肉面都在那邊。”
我來到臺灣屏東縣約莫兩個星期,基本上把這里的美食嘗了個遍。古人云:“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蔽蚁雽懶┏缘拿牢姆窒斫o大家,而首先要說的就是牛肉面。
之所以要先說牛肉面,是因為臺灣菜多由閩南傳入,兼具客家,口感以甜膩為主,而牛肉面再怎樣也不至于放些糖進去。來之前,這邊的老師在群里說,臺灣的飲食清淡為主甜為輔,江浙一帶的同學(xué)尤其江蘇的不用擔(dān)心,這里和你們家鄉(xiāng)別無二致。我當時就想回復(fù)他,中國很大,江蘇就算小也分蘇南蘇中蘇北,一個宿遷人無論如何也沒辦法往豆腐腦里加糖吃。到了這邊方才發(fā)現(xiàn)一語成讖,飯菜短時間難以適應(yīng),同行的南京室友一面抱怨著沒帶罐老干媽來,一面跟我扎根在了牛肉面館。
不僅僅是牛肉面,臺灣這里餐館的菜量都偏小,每每正餐都需要加大分量才能填飽肚子。我們常常是點上一大碗,然后點上皮蛋豆腐、泡菜之類的小菜,兩個人點的菜能把面前的四人桌占滿。在十二點的日頭下,坐在大碗牛肉面的面前,吹著空調(diào),啖一口冰麥茶,面前紅者紅,白者白,青者青,余者誘人,想想都是美好的體驗。這里的皮蛋豆腐與家鄉(xiāng)將皮蛋和豆腐切碎攪拌的做法不同,小碟子上是一整個皮蛋和一整塊的豆腐,自行處理。吃時用勺子挖上一小塊皮蛋加一點點豆腐,豆腐的松軟,皮蛋的爽膩,再加上牛肉的韌勁,最后再由一口熱湯將唇齒間融化了的美味一并送進胃里。
牛肉面主要便是在牛肉,大部分臺灣牛肉面館在牛肉面和牛腩面上分得很開,而我去的這家則打上了“牛肉上等,絕無牛腩”的招牌。真正擺到我們面前的牛肉也是大塊大塊呈在面上,與大陸牛肉面里成片牛肉或者成粒牛肉大相徑庭?,F(xiàn)在臺灣因成本原因大部分用澳大利亞牛肉,而好一點的則保留著用本地黃牛肉的傳統(tǒng),以腱子肉、肋條肉、牛板筋為主要選料。選料極為講究,食客入口既不會因瘦肉多而覺得口感柴,也不會因肥的多而覺得沒有嚼頭。話說在移民之初,拓荒田野皆要用牛,牛是主要勞動力,甚至比人還要珍貴,自然舍不得飲其血而啖其肉。就連隨客家人而來的牛肉丸,到了這里都改以豬肉制作,成了貢丸。更多的人是吃牛雜,將新鮮的牛肚、牛心和一點點肉在沸水里汆熱汆熟,下到面里一起煮,香嫩無比。
聽店家說,牛肉面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才算真正興起,而興起的原因是為治療外地人的鄉(xiāng)心。那時的人們大多離開大陸二十余年,縱還記得當年的味道也日漸模糊,而幸存的一點點在回憶中無限美化,鄉(xiāng)心則與日俱增。而一碗牛肉面匯集了上海菜的紅燒,廣東菜的煲湯,兼具四川菜的辛辣,無疑是可以滿足很多人的思鄉(xiāng)情的。而在那時,當?shù)厝嘶旧线€存在著不吃牛肉面的禁忌,這個禁忌直到牛肉面風(fēng)靡全島十年之后才被解除。甚至也是牛肉面的先行,為麥當勞在臺灣的流行奠定了基礎(chǔ),“要不是那么多人開始吃牛肉,你們年輕人怎么可能去吃用面包夾著又老又難吃的牛肉餅喏”。
生意很好,老板不親自下廚忙活,陪我們聊聊天,也不覺得等了很久。牛肉面上來后去配置調(diào)料,掛名川味,但這里的辣椒始終不怎么夠味。我看紅的就各加了一點,就這也沒難倒我這個不算能吃辣的南方人。辣椒完了是醋,我從小偏愛酸的,在我的腦海里,面和醋是不可分離的??膳_灣的醋多為烏醋,與山西陳醋和鎮(zhèn)江香醋大為不同,介紹為“酸而不澀,酸中帶甜”,而對喝慣了酸澀醋的人來說便只剩下了甜,除了甜還有初聞時一股沖鼻的中藥味。起先辨識不出,次數(shù)多了才知道是正柴胡的味兒。
牛肉重要,但當然也不能忽略面。面條是面粉的加工品,臺灣吃的多以米磨面,而面條則以手工面為主,食時能感覺到筋道超乎尋常。面條呈上來就忍不住下了筷子,牛肉面上放上了兩株菠菜,加青色于其中更能吊起食客的食欲。本來吃面的習(xí)慣是吃一口面喝一口湯,但第一次嘗新鮮事物,也顧及不到如此文雅了。三下兩下狼吞虎咽,再抬頭發(fā)現(xiàn)面條已剩不多,只剩下碗中的大半碗湯。這時再把注意力轉(zhuǎn)到湯上。得益于醋的不濟,才能嘗到原本的湯頭。不知是加了什么特殊的料,湯頭極醇厚而不膩,細嘗還能嘗到牛肉的肉味和小菜的清香。這樣一小口一小口灌進肚子,吃飽之前,倒是美味先把人熏飽了。
老板是阜寧人,就在南通北邊一點點,可惜他是第二代,從來沒有到過大陸,而當初留在大陸的親戚們也都搬到了上海?,F(xiàn)在只知有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人卻是一個都不在了。老板小的時候還常聽父親說起故鄉(xiāng),說起阜寧大糕,可等到他兒子這一輩,卻是一點感覺都沒有了,故鄉(xiāng)就這樣慢慢寫在祖籍這一欄了。提到故鄉(xiāng)有點悲傷,可老板很快又跟我們扯回了牛肉面,他說雖然牛肉面由大陸傳入,但在臺灣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路子,并且揚名海外,“你看,加州牛肉面大王,你們大陸也有,從臺灣走出去,再回流臺灣,細細品嘗還是牛肉面的味道”。
趁下午沒課坐了一會兒,不覺間,店里就剩下我們一桌客人,廚房里也準備熄火,我們這才告辭。臺灣人有獨特的生活方式,他們除了便利店極少有24小時營業(yè)的,一家店做早餐便是做早餐,做晚餐便是做晚餐,過了點,有生意也不做,有氣節(jié)得很。
回想起第一天到屏東縣,晚上八點半到街上竟找不到可以吃飯的地兒,后來才知道是沒找對地兒。那時要吃東西得到專門做夜宵的夜市去了,想必這也是本地人的生活態(tài)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