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芬,鄭劍,黃焰根,趙圣印,胥波
(東華大學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基礎化學實驗中心,上海201620)
本實驗的設計思路是乙酰氯與3-甲基-3-丁烯-1-醇進行酯化反應,但反應產(chǎn)物不是乙酸(3-甲基-3-丁烯)酯,而是乙酸(3-甲基-3-氯)丁酯,從產(chǎn)物結構推測反應經(jīng)過兩步反應。為驗證上述反應結果,在反應體系中加入三乙胺作為縛酸劑,成功抑制了氯化氫對雙鍵的親電加成反應,最后的結果與設計思路相吻合。
1.1.1 乙酸(3-甲基-3-氯)丁酯(A)的制備
在100mL的三口燒瓶中,加入3-甲基-3-丁烯-1-醇(4.3g,50mmol)和30mL二氯甲烷。充分溶解,冷至20℃以下。慢慢滴加溶于5mL二氯甲烷的乙酰氯(3.53mL,50mmol)。滴加結束后在低于20℃下繼續(xù)反應3 h。反應體系用水洗15mLX3。無水硫酸鈉干燥有機相,過濾,旋蒸除去二氯甲烷。粗產(chǎn)物經(jīng)減壓蒸收集110~112℃/25 mmHg的餾分,得到無色有獨特香味的液體7.0g,產(chǎn)率85%。即為乙酸(3-甲基-3-氯)丁酯。1HNMR(400 MHz,CDCl3)δ 4.30(t,2H),2.10(s,3H),2.06(t,2H).1.62(s,6H),IR(KBr):1737 cm-1,1234cm-1。
1.1.2 乙酸(3-甲基-3-氯)丁酯(A)的1HNMR
化合物A以氘代氯仿為溶劑的1HNMR
譜圖中:4.30×10-4%的三重峰為b位的氫,2.10×10-4%的單峰為a位的氫,2.06×10-4%的三重峰為c位的氫,1.62×10-4%的單峰為d位的氫。1HNMR譜圖與化合物A的結構吻合。
1.1.3 乙酸(3-甲基-3-氯)丁酯(A)的FT-IR
化合物A的FI-IR如圖1所示。
圖1 化合物A的FT-IR
從圖1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化合物A在1736cm-1處有尖銳的強吸收峰,說明化合物A存在羰基,1233cm-1的特征吸收峰表明C-O鍵存在。數(shù)據(jù)與化合物A的結構吻合。
1.2.1 乙酸(3-甲基-3-丁烯)酯(B)的制備
在100mL的三口燒瓶中,加入3-甲基-3-丁烯-1-醇(4.3g,50mmol)、6.1g(8.4mL,60mmol)三乙胺和30mL二氯甲烷。冷至20℃以下。慢慢滴加溶于5mL二氯甲烷的乙酰氯(4.3mL,60mmol)。滴加結束后在低于20℃下繼續(xù)攪拌1.5h。過濾除去固體,固體用少量的二氯甲烷洗滌,合并二氯甲烷相,然后用水洗15mLX3。無水硫酸鈉干燥有機相,旋蒸除去二氯甲烷。常壓蒸餾收集137~138℃的餾分5.6g,產(chǎn)率87%.即為乙酸(3-甲基-3-丁烯)酯。1HNMR(400 MHz,CDCl3)δ 4.30(t,2H),2.10(s,3H),2.06(t,2H).1.62(s,6H),IR(KBr):1737cm-1,1234cm-1。
1.2.2 乙酸(3-甲基-3-丁烯)酯(B)的1HNMR
化合物B以氘代氯仿為溶劑的1HNMR。
化合物B的譜圖中:在4.75×10-4%和4.70×10-4%處分別有一個氫,是E位氫,說明化合物b中存在雙鍵。4.06×10-4%的三重峰為b位的氫,2.10×10-4%的三重峰為c的氫,1.66×10-4%的單峰為d位的氫,1.54×10-4%的單峰為a位的氫。1HNMR譜圖與化合物B的結構吻合。
1.2.3 乙酸(3-甲基-3-丁烯)酯(B)的FT-IR
乙酸(3-甲基-3-丁烯)酯(B)的FT-IR譜圖如圖4所示。
圖2 化合物B的FT-IR
從圖2的結果可以看出,化合物B在1737cm-1處有尖銳的強吸收峰,說明化合物B中存在羰基,1229cm-1的特征吸收峰表明C-O鍵的存在。同時在3081cm-1和1651cm-1的特征吸收峰說明其存在末端烯烴的結構,結果與化合物B的結構相吻合。
反應過程中對兩個反應進行了薄層色譜跟蹤,展開劑為正己烷:乙酸乙酯(5∶1),顯色劑為碘缸,化合物A的Rf值為0.90,化合物B的Rf值為0.85。相同的反應原料乙酰氯和3-甲基-3-丁烯-1-醇,三乙胺的存在與否會產(chǎn)生兩個不同的化合物。說明三乙胺的加入對反應的機理產(chǎn)生了改變。
從1HNMR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化合物B的結構中存在烯烴的結構,而化合物A中雙鍵消失。
FT-IR數(shù)據(jù)說明化合物A和化合物B都順利發(fā)生酯化反應,同時化合物B中3081cm-1和1651cm-1的特征吸收峰說明其存在末端烯烴的結構。而這兩個峰在化合物A中并不明顯。
化合物A的生成機理如圖5所示。由產(chǎn)物的結構可以推斷,反應是經(jīng)過兩步反應,第一步為酰氯與3-甲基-3-丁烯-1-醇的親核加成-消除反應,得到乙酸(3-甲基-3-丁烯)酯B,同時產(chǎn)生副產(chǎn)物氯化氫。氯化氫作為新的反應原料,與雙鍵進行親電加成反應,得到化合物A。
圖3 化合物A和化合物B的生成機理
當在反應體系中加入與乙酰氯等當量的三乙胺后,第一步產(chǎn)生的氯化氫與三乙胺發(fā)生中和反應,生成鹽酸鹽,因此,在化合物B的制備中會產(chǎn)生大量的白色固體,而反應體系中沒有親電試劑氯化氫的存在,從而抑制了第二步親電加成反應,僅生成酯化產(chǎn)物B。
通過Rf值、1HNMR和FT-IR的比較,確定了乙酰氯和3-甲基-3-丁烯-1-醇在二氯甲烷溶液中經(jīng)過親核加成-消除和親電加成兩步一鍋法反應得到化合物乙酸(3-甲基-3-氯)丁酯A。而當體系中加入三乙胺后,第一步反應所產(chǎn)生的氯化氫與三乙胺發(fā)生中和反應,使得第二步親電加成反應不能進行,從而得到化合物乙酸(3-甲基-3-丁烯)酯B。
總之,本實驗所涉及的兩個反應具有很好的對比性,反應條件溫和,反應原料便宜易得,反應機理明確,并且緊扣基礎有機化學理論內(nèi)容,非常適合基礎有機化學實驗對學生的全面訓練?;衔锝Y構簡單,但官能團豐富有特征,學生通過核磁共振氫譜和傅立葉紅外光譜數(shù)據(jù),可以明確解析化合物結構,進一步訓練學生對光譜分析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