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君燕
北宋時期,有兩位著名的宰相,一個是司馬光,一個是王安石。他們兩個都是才華卓著的文學家、政治家,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過,二人的政治主張卻大相徑庭。王安石是變法的積極推動者,司馬光則是極力反對者,兩人針鋒相對、寸步不讓,可以算是對手,甚至是政敵了。
宋神宗在位時,決定起用敢作敢為、銳意改革的王安石,并升任他為宰相,主持變法。這時,皇帝詢問王安石對司馬光的看法。因為兩人之前在變法一事上經(jīng)常唇槍舌劍地辯論,甚至爭得面紅耳赤?;实垡詾閮扇朔e怨很深。想不到王安石非但沒有說一句司馬光的壞話,反而對他大加贊賞,稱他為“國之棟梁”,對他的人品、能力、文學造詣都給予很高的評價。正因為如此,司馬光雖大權(quán)旁落,卻并沒有陷入悲慘的境地,而是離開京城隱居洛陽,不問政事,用了19年的時間編纂《資治通鑒》。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宋神宗死后,10歲的宋哲宗即位,由高太后臨朝執(zhí)政。高太后一向反對新政,她把反對新法最強烈的司馬光召到京城擔任宰相。司馬光一當上宰相,第一件大事就是廢除新法。王安石見局勢無法挽回,也選擇了妥協(xié),回到老家退居二線。這時,很多平素對王安石懷恨在心的人向皇帝告狀,皇帝聽信讒言,要治王安石的罪。在征求司馬光的意見時,司馬光沒有選擇落井下石,而是言辭誠懇地告訴皇帝,王安石疾惡如仇,胸懷坦蕩忠心耿耿,陛下萬萬不可聽信讒言?;实勐犕晁抉R光對王安石的評價,說了一句話:“卿等皆君子也!”
這就是“君子之爭坦蕩蕩”。王安石和司馬光雖然有很多分歧和爭斗,但他們是為了改變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現(xiàn)狀,是為了實現(xiàn)富國強軍、百姓安居樂業(yè)的治國理想和宏偉抱負,而不是為了一己之私。所以他們之間雖無友誼,但相知甚深;雖有同僚,但無私黨。在他們爭斗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是坦蕩的胸襟和無私的情懷,而沒有使用見不得人的人身詆毀和陰暗的手段。后來,司馬光在談到他和王安石十多年的交往時,認為自己和王安石是益友。王安石此前也在一篇文章里表達了對司馬光的欣賞和敬佩。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在面對問題時,不談問題本身,卻喜歡對人指手畫腳,甚至夾雜私人恩怨,趁機進行打擊報復,不顧事實就進行人身攻擊,從人品和道德上進行全面否定。而有君子風范的人,在面對事情時,會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實事求是地作出公正的評價,絕對不會對這個人本身進行非議,哪怕對方是敵人。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即使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絕對敬重你,在事情之外還是朋友。
所以,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都要努力秉持一個原則:只解決問題,不詆毀他人。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每一件事都依正道而行,做到了無愧于心,那么,也不必在意別人的說長道短。不妄議他人,不理會非議,尊重每一個朋友甚至是對手,這應該是我們?yōu)槿颂幨罆r值得學習和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