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民
這一年,平原太守顏真卿50歲了。
50歲是個人生的重要年頭,要是做壽就該稱為“大壽”,但凡家里有點條件的都難以免俗,且顏真卿也是個不小的官員,還以書法聞名于世,沒點動靜似乎說不過去。但顏真卿生性淡泊,素不喜歡做壽,加上做官清廉,也沒那么多閑錢來折騰。
可是夫人孩子執(zhí)意要給他做壽,實在拗不過老伴,顏真卿只好發(fā)話說:國難當頭,一切從簡,壽辰之日,一碗長壽面而已,其他下人磕頭即可,不得再生枝節(jié),徒費錢帑。顏真卿無心做壽,更重要的是因為他還惦記著一件事,他的堂兄常山郡(河北正定縣西南)太守顏杲卿及其從侄顏季明還困守危城,被安史叛軍團團包圍,正在晝夜苦戰(zhàn)。
夜里,顏真卿做了個噩夢,堂兄和侄子滿臉是血,力戰(zhàn)而死。驚醒后他再也難以入眠,索性翻身下床,見天色太早,就在案幾上鋪開紙張,揮毫練字。說話間,天已放亮,夫人前來催飯,顏真卿筆下正酣,推說寫完再食。這時,突然聞得衙外馬蹄聲聲,鑾鈴作響,一軍士急急忙忙送來前方戰(zhàn)報。打開一看,醒目大字,字字驚心:正月八日,常山城池陷落,太守顏杲卿、子顏季明及眾將士壯烈殉國,取義成仁。
讀完戰(zhàn)報,顏真卿心如刀絞,老淚縱橫,強壓著悲憤,沒有哭出聲來。更可悲的是,顏杲卿父子尸首無存,連入土為安葬入祖墳都沒有可能。但人死不能復(fù)生,我還能為侄子做些什么?他屏退左右,關(guān)起門來,凝思片刻,揮筆緩緩寫下“祭侄季明文稿”幾個剛勁大字。
“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睂懴逻@幾句話,侄兒顏季明的形象似乎又出現(xiàn)在眼前。他人物俊朗,多才多藝,生性敦厚,少有大志,是顏氏子侄里最出色也最為家人看好的一個,顏真卿也非常喜歡他,期望他將來有一番大作為,沒想到如今竟是陰陽兩隔,戰(zhàn)死沙場。更可恨的是,叛軍瘋狂進逼,太原節(jié)度使居然擁兵不救,以至城破人亡,于是他悲痛欲絕地又寫下“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幾字。
想我滿門忠烈,一心報國,雖赴湯蹈火,亦義無反顧,但為什么讓風華正茂的季明走在我這個老頭的前邊,情不可抑,眼淚和著墨跡,就變成這樣一段痛徹心肺的文字:“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 ”寫至枯筆,不及蘸墨,更顯得蒼勁流暢。
人固有一死,無非鴻毛泰山。季明賢侄你死得其所,重于泰山,我等“撫念摧切,震悼心顏”。
哀思郁勃與大義凜然相結(jié)合,悲憤激昂與忠烈節(jié)義共震蕩,被后人譽為“天下行書第二”的《祭侄帖》,就這樣橫空出世,應(yīng)運而生,成了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書法名帖。
1200多年后的一天,我恭恭敬敬地站在《祭侄帖》的前面,細細賞玩瞻仰。雖歲月流逝,滄海桑田,但見寶帖仍縱筆豪放,一瀉千里,神采飛動,姿態(tài)橫生,字字雄奇,滿紙深情。似見得顏季明父子威武不屈,凜然赴死;顏魯公揮筆祭侄,血淚而成。不禁思接千古,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