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南,梁穎茹,馮志強,鐘舒怡,林國楨,劉華章,李 燕,顧 菁
(1.中山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醫(yī)學統(tǒng)計學與流行病學系,廣東廣州510080;2.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死因與腫瘤監(jiān)測科,廣東廣州510440;3.廣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廣東廣州510180)
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包括結(jié)腸癌和直腸癌是一種世界性惡性腫瘤[1]。近年來,我國大腸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呈現(xiàn)逐漸升高趨勢[2-3]。2014年全國大腸癌發(fā)病率為27/10萬,死亡率為13/10萬,其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分別位列主要癌癥的第4和第5位[4]。早期篩查是遏制大腸癌高發(fā)的有效措施。篩查效能的高低取決于初篩發(fā)現(xiàn)的高危人群腸鏡檢查的完成率(即腸鏡順應性),但腸鏡順應性低是當前國內(nèi)大腸癌篩查實踐中普遍存在的難點問題。2012-2013年我國城市癌癥早診早治項目中,大腸癌高危人群的腸鏡順應性為33.25%[5];2012-2014 年天津市大腸癌篩查初篩陽性者的腸鏡順應性為20.49%[6]。廣州市自2015年1月開展大腸癌篩查項目。本文以該項目2015年初篩陽性人群為研究對象,分析大腸癌初篩陽性人群腸鏡篩查順應性及其影響因素,為廣州和我國其他地區(qū)的大腸癌早期防治策略提供參考依據(jù)。
廣州市大腸癌篩查目標人群為50~74歲常住人口,包括本市戶籍及本市住滿6個月及以上的非本市戶籍人口。本研究從廣州市大腸癌篩查數(shù)據(jù)庫中選取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間判斷為初篩陽性者為研究對象。
大腸癌初篩采用大腸癌危險因素評估問卷(high-risk factor questionnaire,HRFQ))結(jié)合兩次大便隱血試驗(fecal occult blood test,F(xiàn)OBT)進行評估。凡符合以下任意一項陽性者,判定為初篩陽性,即為高危人群,建議接受腸鏡檢查:①任意一次FOBT陽性;②一級親屬有大腸癌病史;③本人有癌癥史或腸息肉史;④具有以下兩項及兩項以上者:慢性腹瀉史、慢性便秘史、黏液血便史、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不良生活事件史。
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參加廣州市大腸癌篩查并判定為初篩陽性者隨訪1年的資料,基于廣州市大腸癌篩查數(shù)據(jù)庫收集研究對象的人口學、初篩各項指標、腸鏡檢查時間,腸鏡優(yōu)惠政策等信息。隨訪起始時間為判定初篩陽性時間,每位研究對象均隨訪一年,整個研究的隨訪期為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即從確定第1位初篩陽性者開始,到最后1位初篩陽性者觀察期滿1年)。1年內(nèi)初篩陽性人群腸鏡順應性為初篩陽性后1年內(nèi)完成腸鏡檢查人數(shù)與當年內(nèi)初篩陽性人數(shù)之比。本項目篩查對象為社區(qū)正常人群,居民完成腸鏡檢查是自愿行為,1年內(nèi)完成腸鏡檢查為調(diào)查對象主動去醫(yī)院做腸鏡。腸鏡響應時間為確定初篩陽性到完成腸鏡檢查的時間(d)。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對初篩陽性者的腸鏡順應性和基本特征進行統(tǒng)計描述;采用Kaplan-Meier法繪制時間-腸鏡順應性曲線并計算腸鏡響應時間。采用Log-rank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P<0.05的變量納入多因素Cox比例風險模型(向前逐步法),入選標準為α=0.05,剔除標準為α=0.10。效應量采用Hazard Ratio(HR)進行評價,因本研究對全市所有滿足納入標準的對象進行分析,除了HR有無統(tǒng)計學意義外,基于文獻,將HR小于1.22(或大于0.82)判斷為微弱效應,HR介于1.22和1.86之間(或0.54-0.82)為弱效應,HR介于1.86和3.00之間(或0.33-0.53)為中等效應,HR大于3.00(或小于0.33)為強效應[7]。均采用雙側(cè)檢驗,以檢驗水準α=0.05,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共確定18 604名大腸癌初篩陽性者。其中男性7 454人(40.1%),女性11 150人(59.9%);平均年齡(63.8±6.1)歲;絕大部分研究對象已婚(87.6%);文化程度以中專、中學文化水平者為主(52.9%);職業(yè)以國營/民營企業(yè)(24.3%)和其他職業(yè)(34.2%)為多;醫(yī)療保險以城鎮(zhèn)職工醫(yī)療保險為主(62.7%);中心城區(qū)居民為主(76.9%;表1)。
本研究中,共4 014人在一年內(nèi)完成腸鏡檢查,腸鏡順應性為21.6%,發(fā)現(xiàn)各類腸道病變2 012例(50.1%),其中進展期腺瘤291例(7.2%),伴中/重度異型增生其他病變34例(0.8%),大腸癌96例(2.4%,其中早期癌46例)。初篩陽性者在初篩陽性后1、3、6個月的腸鏡順應性分別為9.7%、15.8%、18.6%。50%腸鏡順應者的響應時間在34 d內(nèi),96.9%的腸鏡順應者在6個月內(nèi)完成腸鏡檢查。從腸鏡順應性曲線看,初篩陽性后3個月內(nèi),腸鏡順應性的增長速度較快,3個月后增長速度減慢,漸漸趨于平緩(圖1A)。
根據(jù)腸鏡順應性曲線,發(fā)現(xiàn)男、女性在30 d內(nèi)的順應性曲線幾乎重合,30 d后逐漸分離,男性的腸鏡順應性高于女性(Log-rank:χ2=15.20,P<0.001,圖1B)。不同年齡段的順應性曲線見圖1C,低年齡者的腸鏡順應性高于高年齡者(Logrank:χ2=83.65,P<0.001),各年齡段比較,除了60~歲和65~歲,其他年齡段之間差別都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外,男、女性在50~歲年齡段的腸鏡順應性最高,分別為34.7%和26.0%,男、女性腸鏡順應性均隨年齡增長而降低,且男性在50~歲(Log-rank:χ2=12.33,P<0.001)、65~歲(Log-rank:χ2=9.27,P=0.002),70~74 歲(Log-rank:χ2=6.62,P=0.010)年齡段的腸鏡順應性均高于女性(圖2)。
所有研究對象中,9 113人(49.0%)為僅問卷評估陽性,7 767人(41.7%)人為僅FOBT陽性,1 724人(9.3%)為雙陽性。部分研究對象有慢性腹瀉史(13.1%),慢性便秘史(20.6%),黏液和/或血便史(20.4%),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10.2%),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9.3%),不良生活事件史(16.5%),腸息肉史(14.7%),家族史(19.5%)。根據(jù)廣州市各區(qū)的腸鏡優(yōu)惠政策,6 748人(36.3%)享受普通腸鏡全免費,5 679人(30.5%)享受260元內(nèi)現(xiàn)金/禮品補助,6 177人(33.2%)不享受任何優(yōu)惠(表1)。
圖1 2015年廣州市大腸癌初篩陽性者腸鏡順應性曲線(Kaplan-Meier法)Fig.1 Colonoscopy adherence curves of preliminary screened-positive population in Guangzhou,2015(Kaplan-Meier method)
圖2 2015年廣州市大腸癌篩查不同性別初篩陽性者腸鏡順應性的年齡變化Fig.2 The age change trend of colonoscopy adherence of preliminary screened-positive population with different gender in Guangzhou,2015
單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初篩陽性者的腸鏡順應性與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yè)、醫(yī)療保險、城郊分布、慢性腹瀉史、慢性便秘史、黏液和/或血便史、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不良生活事件史、家族史、初篩結(jié)果分類以及腸鏡優(yōu)惠政策有關(guān)(P<0.05,表1)。
多因素分析表明,女性(HR=0.85,P<0.001)、55歲以上各年齡段、未婚/喪偶/離婚(HR=0.82,P=0.017)、無醫(yī)保(HR=0.69,P=0.010)、有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HR=0.84,P=0.007)是腸鏡檢查的不利因素。與僅問卷陽性者相比,僅FOBT陽性者的腸鏡順應性是其2.05倍(P<0.001),雙陽性者是其2.30倍(P<0.001)。與不享受腸鏡優(yōu)惠政策的居民相比,享受260元以內(nèi)現(xiàn)金/禮品的居民腸鏡順應性是其1.49倍(P<0.001),享受普通腸鏡全免費的居民是其3.84倍(P<0.001)。此外,在政府機關(guān)/事業(yè)單位工作(HR=1.18,P=0.008)、享受城鎮(zhèn)居民醫(yī)療保險(HR=1.12,P=0.016)、有慢性腹瀉史(HR=1.45,P<0.001)、慢性便秘史(HR=1.28,P<0.001)、黏液和/或血便史(HR=1.13,P=0.004)、不良生活事件史(HR=1.15,P=0.006)的居民也更易于接受腸鏡檢查。結(jié)合效應量HR來看,普通腸鏡全免費,初篩結(jié)果為FOBT陽性對居民腸鏡順應性的影響較大(表2)。
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廣州市21.6%的大腸癌初篩陽性者在1年內(nèi)完成腸鏡檢查,腸鏡順應者的腸鏡響應中位時間為34 d,其中腸道病變檢出率為50.1%,大腸癌檢出率為2.4%。本研究中初篩陽性者的腸鏡順應性與美國(54%~75%)[8]、澳大利亞(68%)[9]相比較低;與國內(nèi)其他城市相比,低于全國9省篩查(33.25%)[5]、上海市(39.8%)[10],與天津市(20.4%)相近[6]。大腸癌檢出率高于全國9省篩查(0.4%)[5]、天津市(1.7%)[6],與上海市(2.3%)相近[10]。總體而言,廣州市大腸癌篩查腸鏡順應性不高,可能與本研究處于項目開展早期有關(guān),隨著項目宣傳推進,居民腸鏡順應性可能會逐漸升高[11-12],但大腸癌檢出率相對較高,提高初篩陽性者腸鏡順應性,真正達到早診早治尤為重要。
加拿大胃腸病學共識小組建議,從確定為初篩陽性到完成腸鏡檢查的時間應在60 d內(nèi),腸鏡響應時間越久,大腸癌患病風險越高[13]。本研究中,50%的腸鏡順應性者在34 d內(nèi)完成腸鏡,96.9%在180 d內(nèi)完成腸鏡。提示對于完成腸鏡者,應進一步采取措施,縮短腸鏡響應時間,如提供腸鏡檢查綠色通道等。有研究表明,與在8~30 d內(nèi)完成腸鏡檢查的初篩陽性者相比,超過180 d仍未做腸鏡檢查者的大腸癌患病風險升高,而超過270 d仍未做腸鏡者的大腸癌患病風險是對照組的1.48倍[14]。因此,對于未做腸鏡者,應及時了解原因,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減少腸鏡檢查的障礙。對大規(guī)模的社區(qū)人群,可以采用短信提醒干預[15]、綜合性的干預措施(如發(fā)放宣傳單、播放宣傳視頻,同時結(jié)合個性化的電話咨詢服務)等[16],促使盡早完成腸鏡檢查。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腸鏡優(yōu)惠政策是影響腸鏡順應性的重要因素。享受一定程度或全免的腸鏡檢查優(yōu)惠能將順應性提至1.5或3.8倍,提示在財政預算或者衛(wèi)生資源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加大腸鏡檢查的優(yōu)惠力度,進一步擴大腸鏡免費覆蓋區(qū)域。此外,初篩陽性結(jié)果分類是影響腸鏡順應性的重要因素。與僅問卷評估陽性相比,F(xiàn)OBT陽性者的腸鏡順應性更高,與劉毅等[17]的研究一致。可能與篩查對象對FOBT客觀化驗結(jié)果認可度相對較高,而對問卷評估的主觀評價結(jié)果認可度相對較低有關(guān)[18]。提示在今后的大腸癌篩查工作中,要引導居民正確認識問卷評估陽性的意義,提高這部分人群的腸鏡順應性。
效應量的定義為“總體中存在某種現(xiàn)象的程度”,與差異顯著性檢驗不同,效應量不受樣本容量大小的影響,美國心理學會寫作手冊強調(diào)研究者有必要提供效應量。本研究因樣本量較大(或可認為是總體),較易獲得小的P值,此時效應量的大小更有實際意義,因此在多因素分析的結(jié)果中,除了給出效應量值和P值外,根據(jù)效應量大小判斷各個變量對腸鏡順應性影響的強弱[7],發(fā)現(xiàn)享受普通腸鏡全免費、初篩結(jié)果為FOBT陽性的影響較強。
表1 廣州市2015年大腸癌初篩陽性人群腸鏡順應性單因素分析Table 1 Univariate analysis of colonoscopy adherence among preliminary screened-positive population in Guangzhou,2015
表2 2015年廣州市大腸癌初篩陽性者腸鏡順應性的多因素Cox回歸分析Table 2 Multivariate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olonoscopy adherence among preliminary screened-positive population in Guangzhou,2015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fā)現(xiàn),2015年廣州市大腸癌初篩陽性者一年內(nèi)腸鏡順應性為21.6%,腸鏡響應的中位時間為34 d,96.9%的腸鏡順應者會在180 d內(nèi)完成腸鏡檢查。而初篩結(jié)果為FOBT陽性、以及享受腸鏡優(yōu)惠是初篩陽性者完成腸鏡檢查的重要促進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