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市魯迅幼兒園,浙江紹興 312000)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方言是一個身為家鄉(xiāng)人的標志。本土童謠,是歷史文化名城紹興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它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記述著老紹興的經典文化?!对降赝{游戲》總序中有這樣一段描述:“童謠游戲是古時候越地少年兒童最感興趣的。一種是純童謠,用地道的紹興方言誦之,有的則是以歌唱之。另一種既是童謠又是游戲,兩者兼之,邊誦邊游戲,玩樂無窮。”
家鄉(xiāng)是幼兒生活成長的地方,有著幼兒教育不可缺少的資源。本土特產、本土名勝、本土民俗風情、本土人文風貌都能讓幼兒從中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獨特氣息與價值,感受到本土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博大精深,令幼兒對家鄉(xiāng)文化引以為傲。
童謠篇幅短小,瑯瑯上口,語言生動,結構簡單,富有情趣和韻律美,十分符合幼兒的身心特點,容易深入幼兒的心靈。傳唱童謠,既可以得到快樂,又可以學到知識,還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在幼兒園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過程中,我們對課程傳承優(yōu)秀地域文化這一目的和功能必須作出判斷和決擇,將優(yōu)秀的地域文化做為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進行開發(fā)、利用。
紹興本土童謠品種繁多,內容涉及非常廣泛,是紹興文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大量資料和文獻的查閱及研究,我們了解到:紹興本土童謠共有200多首;謎語共有30多首;游戲共有100多首,它們都被列為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園課程開發(fā)小組成員從眾多本土童謠中尋找篩選出一部分內容健康向上、符合幼兒年齡特點、適合幼兒吟誦玩唱的童謠,作為童謠課程教學的素材。經過反復探究,優(yōu)中選優(yōu),目前已經選定36首優(yōu)秀童謠作為本園課程資源,并對童謠資源進行了整理和改編。
3.1.1 經典童謠的保留
本土童謠中有很多經典童謠,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這些童謠的內容非常生動形象、詼諧幽默,它們的表現(xiàn)形式也非常適合孩子們誦念品讀、游戲玩耍。我們在整理過程中,將這些經典童謠完整地保存下來,通過欣賞、朗誦、游戲、傳唱、撰寫游戲意圖、注解游戲規(guī)則等方式進行傳承。如童謠《老鷹拖小雞》、《荷花荷花幾月開》、《踢腳扳扳》等童謠,內容幾乎是全文保留;又如《打蕎麥》、《抬轎》等童謠,文中存在部分內容或者個別字詞不恰當,我們稍稍做了調整。
《抬轎》
吱呀吱呀動,七鉻七格蓬,
抬抬花花轎,賣賣糙米糕。
注:這首童謠本來很簡短,“抬抬花花轎,賣賣糙米糕”這一句,為了更加形象生動,我們從另一首童謠中節(jié)選了“吱呀吱呀動,七鉻七格蓬”這句表現(xiàn)聲音的句子,使童謠更完整豐滿。
《哄孩子》
一歇哭,一歇笑,兩只黃狗來抬轎,
一抬抬到城隍廟,‘卜咯’跌一跤,
撿得一塊煨年糕,剝剝開來都是貓虼蚤。
注:這是一首哄逗式的童謠,當孩子在啼哭的時候,紹興的大人或者小孩常常唱起這首童謠,使啼哭的孩童破涕為笑。最后一句內容不文雅,直接去掉也不影響整篇內容。
3.1.2 簡單童謠的擴編
有些童謠非常經典,經常出現(xiàn)在幼兒園活動環(huán)節(jié)中。但是篇幅太短小,玩法較為單一。通過實踐,我們將這些簡單的童謠從內容和形式進行了擴編,把童謠內容豐富起來,玩法體現(xiàn)由易而難的層次性,這樣就可以投放到各年齡段進行游戲,大大提高了童謠教學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炒黃豆》
炒——炒——炒黃豆,
炒好黃豆翻跟頭。
(創(chuàng)編部分)炒——炒——炒黃豆,
炒好黃豆炒青豆,炒好青豆炒紅豆,
炒好紅豆炒黑豆,炒好黑豆炒綠豆,
炒好綠豆炒大豆,炒好大豆翻跟頭。
游戲意圖:通過童謠誦念和創(chuàng)編,豐富幼兒的詞匯,讓幼兒學會使用同類詞替換,如可用蠶豆、綠豆、紅豆、黑豆等同類的詞來替代黃豆,看誰想的快,講的多。同時進行翻身運動還可培養(yǎng)幼兒動作的協(xié)調性。
游戲規(guī)則:(1)小班幼兒兩人一組手拉手站立,邊念童謠邊左右擺動雙手,念至童謠最后一個字時兩人同時轉身,再面對面站好。(2)中班幼兒可適當創(chuàng)編童謠內容。同時兩人一組邊念童謠邊左右擺動,念至童謠最后一個字時兩人同時翻,開始可先轉體180度,背對背站立,準備一下再轉180度,面對面站立,這樣繼續(xù)進行。(3)大班幼兒可自己大膽創(chuàng)編(除了炒豆,還可以炒年糕、炒青菜等等)。隨著游戲的熟練度,大班幼兒可翻轉360度,或者連續(xù)翻轉。
有些本土童謠因內容、文句、玩法等問題不適合在幼兒教育中推廣,但是這些童謠非常有趣且好玩,如若不選入童謠課程中會覺得十分可惜,所以課程組老師們經過精心設計和改編,將這些童謠的內容、語句、表現(xiàn)方式重新定位,為童謠注入了新的活力。
3.1.3 創(chuàng)編童謠與原文對比
童謠原文:《挨污渣》 改編童謠:《挨污渣》
肯搭肯搭挨污渣,肯搭肯搭挨污渣,
污渣挨大屁渣出。擠出一個算一個。
游戲意圖:通過童謠游戲培養(yǎng)團隊意識,體會“團結就是力量”,鼓勵同組幼兒通過合作和對手比拼,感受游戲的樂趣。
游戲規(guī)則:(1)一條長凳,多人玩,大家都往同一方向挨,擠出一個到另一頭重新開始,循環(huán)游戲。(2)一條長凳,幼兒成偶數(shù)分兩組玩。雙方相互擠,先被全部擠出的一組輸,另一組贏。
3.1.4 不適切童謠的排除
我們在保留適宜推廣和教學的優(yōu)質童謠的同時,也將一部分不適合幼兒園開展的童謠排除在課程以外。
童謠課程的參考資料比較有限,紹興本土童謠課程資源更是少之又少。幼兒園課程開發(fā)小組把精心篩選、完善、整理的童謠組織和架構成主題課程網絡,再通過對本土童謠教學活動的原創(chuàng)設計和編撰,投入到幼兒園教學中。
3.2.1 課程的組織和架構
“越韻童謠”課程每學期以主題教學形式展開,滲透在幼兒一日活動中進行,并通過集體教學活動、區(qū)域活動和戶外游戲活動組織開展。
主題課程從年齡段和內容兩條線同步架構。我們在各年齡段同時開展主題課程,篩選適合的童謠作為該年齡段教學素材,并通過對童謠內容的選擇和分析,進行各個領域、各種形式的童謠教學,在設置上做到層次分明。
3.2.2 課程的設計和編撰
如表1,根據課程的組織和架構,對課程內容的設計和編撰我們也從年齡段和童謠內容兩方面展開。
(1)按年齡段編撰課程。我們根據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結合童謠內容、童謠結構和玩法,以年齡段劃分,鼓勵教師根據選編童謠進行教學活動原創(chuàng)設計、實踐整改、完善推廣,滲透和應用到各年齡段日常教學中。(2)按內容編撰課程。紹興是著名的“酒鄉(xiāng)”、“橋鄉(xiāng)”、“水鄉(xiāng)”。經過課程開發(fā)教研團隊的研究與探討,我們結合紹興的美譽,根據選編的36首童謠的內容,將童謠分為“水韻、橋韻、酒韻”三大類,以此讓幼兒體會紹興童謠的不同“韻味”。
表1 “玩唱童謠 品味越韻” 童謠主題課程
越韻童謠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是我園師生對家鄉(xiāng)文化、家鄉(xiāng)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慢慢靠近、逐步了解、深入解讀以及學有所用、學以致用的共同成長過程。我們將繼續(xù)進行本土資源應用于幼兒園課程的探索之路,使園本課程真正成為紹興本土課程、我園特色課程和師幼共享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