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萍、王丹玲 編輯|Autumn 美編|勞秋勤
在0~6歲兒童的性健康教育中,涉及了離乳、孩子摸媽媽乳房、分房間睡覺、處理依戀物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無疑與兒童時期的安全感發(fā)展密切相關。
我們需要明白:安全感不是在孩子吸吮媽媽乳房時建構起來的,也不是和媽媽睡在一張床上建構起來的,而是滿足基本的物質保障和在孩子清醒時父母充滿愛意的陪伴中建構起來的。
看到這篇文章時,你會不會產生一個疑問:安全感為什么與性教育有關呢?
安全感由物質安全感和精神安全感兩個層面構成,物質安全感是指孩子生存的物質保障,而這個保障完全依賴養(yǎng)育孩子的成人。當孩子能夠吃飽穿暖,有穩(wěn)定的居所,他發(fā)現自己能夠無憂無慮地生存,物質安全感就建構起來了。
當孩子獲得養(yǎng)育者足夠的陪伴、關注、理解、接納時,他們會發(fā)現養(yǎng)育者對自己的愛,這份愛是精神安全感建構的基礎。
在孩子1歲半左右,心理發(fā)展開始進入脫離母子共生關系階段,孩子既想獨立,不再依戀母親的身體,又留戀原來吃母乳的模式。離乳會讓孩子的心理發(fā)生變化,他擔心“如果媽媽不給我奶吃,我會不會餓死,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孩子的物質安全感和精神安全感都感受到了威脅。所以,在離乳的階段,很多孩子都會大哭大鬧,甚至拒絕除了母乳以外的任何食物。
如果媽媽懂得孩子的心理發(fā)展需要,就應該果斷與孩子離乳。當孩子逐漸明白,離開媽媽的乳房,我依然可以生存,媽媽的愛沒有減少,孩子安全感就向前發(fā)展了。
如果孩子出生就自己獨立睡覺,父母就不會經歷艱難的分房過程。分房時看著孩子可憐地哭泣,父母最擔心的是會不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分房會給孩子帶來心理變化,孩子會擔心自己失去父母的愛,會認為父母不讓自己和他們睡在一起,是“拋棄”了自己,所以,孩子的精神安全感受到了威脅。
如果父母堅持分房間睡覺,孩子發(fā)現,原來媽媽每天晚上睡覺前還是給我講故事,爸爸媽媽跟以前一樣愛我、關心我,分房只是因為我長大了,可以獨立睡覺了,孩子的精神安全感就會恢復,接受分房了。此時,孩子會發(fā)現:離開爸爸媽媽的房間,這個世界依然是安全的,孩子的安全感便向前發(fā)展了一步。
我們需要明白:安全感不是在孩子吸吮媽媽乳房時建構起來的,也不是和媽媽睡在一張床上建構起來的,而是滿足基本的物質保障和在孩子清醒時父母充滿愛意的陪伴中建構起來的。
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懂得孩子安全感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懂得孩子每一次與母親“分離”——離乳、分房間、拒絕孩子摸乳房等,便是安全感建構的契機,而每一次安全感的建構,都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和掙扎。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成長的挫折”,經過這樣的挫折,孩子才會成長,更加獨立,擁有面對新環(huán)境和變化的能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