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源川 陳建樺 李實滿 夏嬌 李建賓
678600云南省德宏州瑞麗市勐卯鎮(zhèn)衛(wèi)生院
腹壁切口的縫合方法是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問題,愈合情況是患者及醫(yī)務人員共同關心的問題,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痛苦及外觀的審美,有時關系到患者的生命[1]。絲線問世于公元1 000年并使用至今,是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外科縫線[2],用其間斷縫合手術切口皮膚的方法也較為廣泛。隨著醫(yī)療衛(wèi)生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新型縫合材料及縫合方法不斷被運用于臨床實踐之中?;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腹部Ⅰ、Ⅱ類手術切口患者76例,分組進行手術切口的拆線與免拆線縫合方法,并對比探討臨床效果。
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腹部Ⅰ、Ⅱ類手術切口患者76例,男41例,女35例;年齡26~71歲,平均53.2歲;其中直切口51例,斜切口25例。隨機分觀察組及對照組,各38例,進行術前醫(yī)患溝通,征得患者及家屬的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縫合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2-0的PGA線按解剖關系逐層連續(xù)縫合腹膜、腹直肌前鞘或腹外斜肌腱膜,采用4-0的PGA線間斷縫合皮下脂肪層;采用4-0絲線間斷縫合法關閉手術切口皮膚,術后1周拆線。觀察組患者采用2-0的PGA線按解剖關系逐層連續(xù)縫合腹膜、腹直肌前鞘或腹外斜肌腱膜,采用4-0的PGA線間斷縫合真皮深面使切口呈稍外翻樣,采用6-0的PGA線行皮內連續(xù)縫合法關閉手術切口皮膚,縫合起止點皆打三重結包埋于真皮深層,不予縫合皮下脂肪層,術后免予拆線。兩組患者均嚴格實施無菌操作、術中止血及創(chuàng)口保護,術后常規(guī)敷料覆蓋包扎。
術后治療:對照組患者對癥治療,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根據滲出情況更換敷料,拆線。觀察組患者對癥治療,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根據滲出情況更換敷料,不必拆線。
觀察指標: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縫合皮膚層所消耗時間、下床時間、住院天數、術后敷料更換頻次、瘢痕評分(溫哥華瘢痕評價量表法評分)[3]、術后疼痛等情況。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創(chuàng)口不可忍耐的疼痛2例,發(fā)生率5.26%;對照組患者術后創(chuàng)口不可忍耐的疼痛5例,發(fā)生率13.16%。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術后愈合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非甲級愈合1例,發(fā)生率2.63%。對照組患者術后非甲級愈合3例,發(fā)生率7.89%。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所采用的免拆線縫合方法簡單易學、操作便捷,在關腹所消耗的時間、下床時間、住院天數、術后敷料更換頻次、傷口愈合、瘢痕評分等各方面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中不予縫合皮下脂肪層是完全可行的[4],免除了縫線捆扎脂肪而造成的局部缺血及刺激,減少了術后傷口脂肪液化的風險及炎性反應引起的疼痛;給予間斷縫合真皮深面使切口呈稍外翻樣,本質上是一種預防性內減張縫合,能降低切口感染、切口區(qū)皮下脂肪液化、切口疝、切口裂開和Ⅱ期手術縫合的風險[5,6];采用6-0的PGA線行皮內連續(xù)縫合手術切口皮膚,縫合起止點皆打結包埋于真皮深層,縫合的手術切口外觀呈閉合的線狀,不會因縫線線道造成組織與外界相通,既免去了一針一線一打結的時間消耗,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因縫線可水解吸收而省去了術后拆線的麻煩,同時也減少了術后形成瘢痕的困擾,增加了患者對外觀美感的滿意度。
表1 兩種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比較(x±s)
綜上所述,采用免拆線縫合方法的腹壁手術切口恢復快、疼痛輕、臨床效果好,值得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