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永森
那一天,也是一個又悶又熱的夏天。那棵大柳樹的葉子被太陽曬得泛著白光,全都一動不動的低著頭,倒是樹上的知了好像很喜歡這樣的大熱天,叫的越來越歡,它越叫,人們不光熱得慌,心里還燥得慌。
樹下,早已堆了一群人,有坐著馬扎的,有坐著磚頭的,小六子不顧人們嫌他調(diào)皮搗蛋,一股勁的在人空里鉆來鉆去。只有許老師站在樹蔭的邊上,不緊不慢的搖著那把蒲扇。小六子站到許老師的胸前不動了,只是縮著脖子偷笑。
許老師已經(jīng)退休,聽說他還當過校長,每月領(lǐng)四十多塊錢的工資。畫的畫很好,毛筆字也寫的很漂亮。人們到這大柳樹下,不光為了納涼,還為了聽許老師講天文地理,講家鄉(xiāng)的典故笑話。聽許老師講著,人們就感覺不到熱了。人們聽得上癮,許老師手里的扇子卻停住了,小六子一把搶過扇子:我還沒涼快夠呢,你怎么不扇了?
小六子狠著勁扇了幾下,然后兩手架著扇子看起來;許老師,你這扇子上的字曲里拐彎的念嘛?。?/p>
許老師倒是很高興的湊近小六子:你這調(diào)皮鬼,不光會調(diào)皮搗蛋,還想學點文化啊,好,聽我給你講講,這是唐朝詩人孫元晏的詩,《蒲葵扇》:“拋舍東山歲月遙,幾施經(jīng)略挫雄豪。若非名德喧寰宇,爭得蒲葵價數(shù)高”。許老師手指著一個字一個字的念完,小六子卻瞪著眼傻了。
“小六子,別光傻鬧,好好念書,等你也寫首詩給我看看”。許老師像是玩笑又像是很認真。
那個年代,不是所有人家都買得起蒲扇。凡是夏天手持蒲扇的人,必定是上講究的人,家庭的日子肯定也過的不錯。那些日子過的窮的人家,面子還是要的。大夏天里家里一旦要來貴客,主人家就會四處借蒲扇,這是一件讓東家非常難堪的事,借給他,可能這門親戚就成了,不借給他,可能這門親戚就黃了。給了他這個面子,自己就得受大半天的罪??膳碌氖沁@種情況每年夏天都會出現(xiàn)。小六子的爸爸光著膀子搖著蒲扇,嘴里念念有詞:扇子有風,拿在手中,有誰來借,四六不通。小六子忙問爸爸:嘛叫四六不通???“就是百嘛不懂”!小六子一聽來了精神,搶過爸爸的蒲扇,就把這四句話描在了扇子上,隨后跑到大柳樹下?lián)u晃起來。盡管蒲扇缺邊少沿,可幾行粗黑的大字還是很搶眼。大家瞅瞅看看,有的念出了聲,有的光鼓動嘴,卻不好意思出聲。
許老師抿了抿嘴,把小六子拉過來:你這禿小子還行,不過,這樣寫就像罵人,你把最后一句改成“等——到——立——冬”,就是勸人了。
從那以后,家境不好的人家,知道自家兒女要定親,省吃儉用也要先買兩把蒲扇準備著。然后在扇子上題上詩,有的是小六子的原話,有的則是許老師的改稿。
反正從那以后再沒有借扇子這事了。
許老師之所以這樣教小六子,因為他也時常碰到來人借扇子這樣的難堪。其實,許老師家里有好幾種扇子,一把折扇是他在家中畫畫、寫字時執(zhí)用的,墻上掛一只團扇,是老太太用過的,花瓶里插的那把羽毛扇和條幾上的大漆棗紅盒子里放的檀香扇,是大地主父親的遺產(chǎn)。許老師說,當年他的父親還見過黑紙扇、雉扇、和絹宮扇、泥金扇等。這些扇子,街坊鄰居別說見過,就是聽都沒有聽說過。
許老師用的蒲扇,是扇子當中的一種,也是最大眾化的一種扇風納涼的工具。蒲扇是用產(chǎn)于我國南方的蒲葵的葉、柄制成的,所以才叫蒲扇,亦稱“葵扇”,也叫“芭蕉扇”。咱當?shù)赜腥税哑焉冉谐伞昂扇~蒲扇”,可能因為不知蒲葵為何物,又看蒲扇跟灣里的荷葉長的差不多。
中國有“制扇王國”之稱。隨之形成了底蘊深厚的扇文化,與我國的竹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產(chǎn)生了密切關(guān)系。
因扇子的種類繁多,所以產(chǎn)生的時間有先有后。據(jù)考,羽扇最早產(chǎn)于西周,竹扇則產(chǎn)于戰(zhàn)國晚期至西漢,團扇流行于唐宋時期,各類絲編扇流行于隋唐五代盛于北宋,到了元朝又有發(fā)展,檀香扇則始于民國初期。
在過去的時代里,扇子已成一種文化符號,從所執(zhí)其扇,即可明其身份階層、文化素養(yǎng)。眾多書籍影視里屢有所證。但唯有蒲扇,才是平民百姓的符號,人們一把蒲扇隨便揺,經(jīng)濟實惠、悠閑自得。
美好也有遺憾。最近我回農(nóng)村老家找小六子有點事,電話里問小六子:最近忙嘛了?
“熱死人的天兒,嘛也不干,躺在屋里吹空調(diào)呢”!走近村里,幾位耄耋老人坐在大柳樹下面,樹葉不動,他們也不動,樹上的知了用尖叫陪伴著他們。
我湊到跟前寒暄;“你們該拿把蒲扇在這里玩”。
“現(xiàn)在光有賣空調(diào)的,沒有賣蒲扇的啦”!
我頓覺難堪。我知道,眼下村里大部分安裝了空調(diào),少部分仍安不起空調(diào)。我是不是在這酷熱難耐的時候不該說蒲扇的事?
(作者單位:德州市房產(chǎn)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