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雖然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但是竺可楨先生卻能深入淺出,娓娓道來,把有關物候的科普知識寫得通俗易懂。作者主要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并結(jié)合描寫的表達方式來說明事物,使文章的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表現(xiàn)力。例如:
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fā),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zhuǎn)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
文章開篇用“沉睡”“蘇醒”將大地擬人化,抓住了大地回春、萬物復蘇時的狀態(tài)與特點,給人以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lián)想。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fā)”“次第開放”,具體描寫出大地“蘇醒”后撲面而來的生機勃發(fā)的春色?!棒嫒粴w來”,將活潑伶俐的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作者的用詞形象典雅,富有表現(xiàn)力,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
2.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xiàn)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作者以生動形象的筆觸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秋季風景畫。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簌簌”下落,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颁N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表達簡練且富有表現(xiàn)力,緊緊抓住了季節(jié)的特征。
3.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xiàn)象同氣候的關系,據(jù)以安排農(nóng)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边@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作者列舉了三個例子,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寓說明于生動的描寫中,形象地說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現(xiàn)象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卻起著預報農(nóng)時的作用?!皞髡Z”“暗示”“唱歌”這幾個詞語把大自然中的物候現(xiàn)象寫活了,它們似乎都有了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為農(nóng)民操心,唯恐人們誤了農(nóng)事。這樣的手法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活學活用
1.下面的選段與《大自然的語言》的第一段在語言上有異曲同工之妙,試結(jié)合具體語句進行賞析。
仿佛為了響應這一富有“革命”意味的節(jié)氣,連陰數(shù)日的天況,今天豁然晴朗了(不是由于雨霽或風后)。整面天空像一個深隱林中的藍色湖泊或池塘,從中央到岸邊,依其深淺,水體色彩逐漸減淡。小麥已經(jīng)返青,在朝陽的映照下,望著滿眼清晰伸展的絨絨新綠,你會感到,不光嬰兒般的麥苗,綠色自身也有生命。而在溝壑和道路兩旁,青草破土而出,連片的草色已似報紙頭條一樣醒目。柳樹伸出了鳥舌狀的葉芽,楊樹拱出的花蕾則讓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在田里,我注意到有十幾只集群無規(guī)則地疾飛鳴叫的小鳥(疑為百靈),它們?nèi)缇`,敏感、多動,忽上忽下,它們的羽色近似泥土,落下來便會無影無蹤。我曾試圖用望遠鏡搜尋過幾次,但始終未能看清它們??蓯鄣闹蓱B(tài)、新生的活力、知前的歡樂、上升的氣息以及地平線的柵欄,此時整個田野很像一座太陽照看下的幼兒園。
——葦岸《驚蟄》
2.指出下面片段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并作簡要賞析。
天氣暖起來了,蜘蛛又出來在檐前織網(wǎng)。這使我記起幼時曾猜過一個謎,謎語是:南陽諸葛亮,穩(wěn)坐中軍帳,排起八卦陣,單捉飛來將。此后我就留心這八條腳的“諸葛亮”怎樣捉拿飛將,并且看出,它有各種各樣捉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