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中的文物承載了整個人類或局部文明的歷史記憶。作為文物憑證,它可以告訴現(xiàn)代的人們,我們從何而來,我們的祖先曾經擁有過怎樣的輝煌和經歷。然而,我們的很多博物館卻與公眾保持著距離,陳列的文物也長時間沉睡,很少有人問津。
北疆博物院南樓自10月28日開放以來,在每日限流200人的情況下,共接待觀眾2000人,其中個人觀眾1700人,團體觀眾300人,日均觀眾量已達接待上限,社會各界反響熱烈。
很多觀眾在參觀之后,都在留言簿上記錄下完整的北疆博物院,特別是南樓所展現(xiàn)的科學考察和文物藏品背后的故事給他們帶來的感動與震撼。有的觀眾用一系列的感嘆句表達了內心難以抑制的激動:“震撼!偉大!人類的驕傲!科學的自豪!天津的名牌!”有的觀眾則在這里“看到了豐富多樣的自然與文化遺產,更看到了一顆致力于人類科學教育的仁愛之心”。更有觀眾認為北疆博物院是“令人敬畏”的,并建言北疆博物院務必處理好開放與保護的關系,建立完善的制度保護體系。
——《天津日報》2018年11月12日
推動考古走向大眾
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日前在四川成都開幕,在數(shù)百位中外考古專家出席會議、展開學術研討的同時,數(shù)十場公共講座、一系列精品文物展覽也于大會期間亮相成都,8集大型紀錄片《考古中國·四川篇》登陸央視科教頻道,為普通市民奉獻了一場考古文化盛宴。
10月17日,全新升級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虛擬考古體驗館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升級后的考古體驗館借助高清投影成像、3D立體沉浸式體驗等新技術,可以讓觀眾沉浸式地參觀江口沉銀水下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欣賞出水文物,實時觀看烏東德庫區(qū)考古現(xiàn)場直播,還可以通過體驗鉆木取火、參與文物復原等游戲,全面感受考古魅力。
——《光明日報》2018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