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群英
一天晚自習,江西上高中學初二·3班的課堂上多了一只毛毛蟲,潘昱麟和陶緣祺兩位同學對這只毛毛蟲愛不釋手。老師讓他們寫一篇關于毛毛蟲的作文。下面,我們來看看其中的一篇。
范文展示
我不該這樣自私
陶緣祺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圓月,窗外傳來此起彼伏的蟲鳴聲,與優(yōu)美的下課鈴聲交織在一起,美妙極了。大家沖出教室,不久,同桌手捧一個小東西進來了。五六個同學紛紛圍了上去,我也湊上去圍觀。
原來是只毛毛蟲,毛茸茸、圓滾滾的,一身翠綠,看上去還挺招人喜歡的?;蛟S是被我們的圍觀給嚇著了,它蜷縮著身子,把自己疊成一個鼓鼓的小圈圈。同學們將它放在了投影儀上,霎時,屏幕上出現(xiàn)了一只碩大的毛毛蟲,儼然是一條大蟒蛇。此時的它,會不會覺得無比委屈呢?
上課鈴響了,大家意猶未盡地回到座位上,繼續(xù)學習,而我的心卻遲遲不能平靜下來。
我問同桌:“毛毛蟲呢?”他指了指抽屜??吹阶雷由戏胖粋€空瓶子,我心想:把毛毛蟲放進這個瓶子里,會怎樣呢?我興奮地開始實施自己的想法。我擰開瓶蓋,把毛毛蟲放了進去,開始饒有趣味地觀察起來。
毛毛蟲舒舒服服地伸了個懶腰,似乎要把之前的委屈忘卻;隨后就在瓶底一圈一圈地爬了起來,悠閑得很,好像很享受的樣子;可七八分鐘后,它發(fā)覺自己被困在了一個孤島上,它奮力地抬起前面的腳,爬上了瓶壁,只見它吃力地蠕動著笨重的身子,就在滿懷壯志要脫離險境時,一失足又摔回了瓶底。
然而,它并沒有放棄,它不斷地沿著瓶壁往上爬?;蛟S是累了吧,在最后一次攀爬中再次受挫,它感覺到自己掉入了萬丈深淵。
我一直幸災樂禍地觀察著它??删驮谒詈笏は氯サ乃查g,我發(fā)覺它也似乎在瓶底注視著我,似乎要努力說出我能聽懂的話來。
第二天,我早起上學,途中有一只蝴蝶從我身邊飛過,它似乎在對我訴說著什么。這時我才明白,昨晚那只毛毛蟲一定夢想著變成一只自由飛翔的蝴蝶,而我的無知折斷了它夢想的翅膀。
瓶口窺蟲,窺的是樂趣。瓶底望人,望到的卻是絕望。
或許,我眼中的快樂,正是它心中的痛苦!我不該這樣自私!
師生討論
羅老師:這篇作文寫得怎么樣?
學生們:好!太好了!
羅老師:不能光說好,說說好在哪里。
袁凌昕:陶緣祺的作文描寫得很細膩、很生動。那天晚上我也湊了熱鬧,我就沒有看到這么多細節(jié)。
羅老師:正所謂作文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陶緣祺的描寫為什么能這么細膩生動呢?
萬語:我覺得是因為他觀察得很仔細。很多時候寫作文,我都感覺無話可說,無事可記,應該就是我對生活缺乏細致的觀察吧。
羅老師:觀察太重要了。魯迅先生說:“如果創(chuàng)作,第一須觀察?!边@就是在告訴我們,觀察是寫作的基本功,好的寫作應建立在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積累體驗之上。那么,如何觀察呢?陶緣祺你可不可以給大家說說你的經驗?
陶緣祺:其實我也沒什么經驗,就是那天突然對那只毛毛蟲很感興趣,一門心思全在它身上。
羅老師:這就是經驗,大家有沒有聽出來???
鄢志敏:觀察一個東西首先要對它產生興趣,要用心去觀察。
羅老師: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觀察時要用“心”。這一點可能我們不少同學都忽略了,簡單地認為觀察就只需要——
學生們:眼睛。
羅老師:觀察當然要用到眼睛。陶緣祺的這篇作文很多是寫自己眼睛看到的。那我們可不可以再把思維放開些,想想觀察還需要用什么?
戴燕:應該還有耳朵吧?陶緣祺的作文第一段還描寫了聲音。
羅老師:對。從心理學角度講,觀察是一種受思維影響的,比較系統(tǒng)的、主動的、有意識的思維活動。觀察不是簡單地用眼睛看,而是要調動更多感官,有目的、有意識地去看、去聽、去嘗、去聞、去摸、去想,了解事物的外形特征和內在聯(lián)系。有這樣的觀察“打底子”,我們的描寫才能細致生動。我們來看老舍先生《駱駝祥子》中一個精彩的片段:
街上的柳樹,像病了似的,葉子掛著層灰土在枝上打著卷;枝條一動也懶得動的,無精打采地低垂著。馬路上一個水點也沒有,干巴巴地發(fā)著些白光。便道上塵土飛起多高,與天上的灰氣連接起來,結成一片毒惡的灰沙陣,燙著行人的臉。處處干燥,處處燙手,處處憋悶,整個的老城像燒透的磚窯,使人喘不出氣。狗趴在地上吐出紅舌頭,騾馬的鼻孔張得特別的大,小販們不敢吆喝,柏油路化開;甚至于鋪戶門前的銅牌也好像要被曬化。街上異常的清靜,只有銅鐵鋪里發(fā)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單調的丁丁當當。
老舍先生從哪些方面觀察的街景?他又觀察到哪些東西?
盧甜美: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觀察,他觀察了柳葉、柳條、馬路、塵土、灰氣、狗、騾馬、小販、柏油路、銅牌、銅鐵鋪等。
羅老師: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盧甜美回答得不夠嚴謹?
黃婉琳:她前面說視覺、聽覺、觸覺,后面又只說了看到的東西。
羅老師:嗯,看來要我們一下子改變“觀察就只是用眼睛看”的慣性思維,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借老舍先生這段話,說說用眼睛觀察要特別注意什么。
況祉杏:要看得特別細。比如老舍先生看到葉子上掛著灰土,打著卷;狗的紅舌頭;騾馬的大鼻孔……要是我,肯定就沒這么仔細。
羅老師:對啊,不少同學本就沒有觀察的習慣,要做到細致入微地觀察就更難了。但是,如果我們心中能對需要觀察的“點”大體有數(shù)的話,觀察起來是不是會事半功倍呢?想一想,我們平時應該把自己的“觀察點”——也就是注意力,放在哪些方面?我們可以從觀察人和觀察物兩方面來說。
潘澄靜:我覺得觀察人應該注意外貌、神態(tài)、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觀察物應該注意顏色、形狀、氣味、聲音等方面。我再補充說一下“事”,我們應該多觀察事情是怎樣發(fā)生發(fā)展的,思考它的影響和意義。
羅老師:嗯,謝謝澄靜同學!補充得很好!
教師總結
觀察是吸收,寫作是表達;沒有充分吸收,就無從表達;要想表達得細膩,就必須觀察得細致。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觀察是把生活轉化為作文的橋梁,有觀察才有積累,有積累才能傾吐。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身邊的事物,充分地感受生活:用眼睛觀察事物變化,用耳朵聆聽美妙聲音,用鼻子聞出芬芳氣息,用舌頭品出美味佳肴……這樣,我們就會擁有豐富的生活體驗?!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敝灰獰釔凵睿朴谟^察、勤于思考、善于積累,寫作的泉水就一定會長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