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勇
柘城縣人民醫(yī)院 (河南 商丘 476200)
腦癱是由于發(fā)育中胎兒或嬰腦的非進行性損傷所致的以持續(xù)性運動和姿勢發(fā)育異常、活動受限為特點的一組綜合征[1]。其核心表現為運動發(fā)育落后及姿勢發(fā)育異常。其中痙攣型約占腦癱患兒的60%~70%[2],痙攣不僅引起姿勢異常、畸形、攣縮,而且還阻礙小兒的正常運動的發(fā)育。只有緩解肢體的痙攣,患兒的運動功能才能得到更好地改善,我院兒童康復科采用中藥浴式水療結合推拿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發(fā)現對患兒下肢運動功能有明顯提高,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期間住院的腦癱患兒42例,中醫(yī)臨床診斷標準:患兒出現出腎精不足、肝腎陰虛、脾胃虛弱的癥狀,可能患有腦癱。中醫(yī)辨證認為:發(fā)育遲緩,伴手足震顫,肢體扭轉,表情怪異,或四肢抽動,伴吞咽困難,言語不利,口角流涎,或伴面色萎黃,神疲乏力,不思飲食,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沉弱或弦細,指紋淡紅是肝強脾弱型腦癱;發(fā)育遲緩,運動落后,出牙延遲,囟門遲閉,肢體萎軟,肌肉松弛,頭項低垂,頭顱方大,甚者雞胸龜背,肋骨串珠,多臥少動,言語低微,神疲倦怠,面色不華,納呆食少,便溏是腎精不足型腦癱;發(fā)育遲緩,肢體不遂,筋脈拘攣,屈伸不利,言語不利,耳竅不聰, 反應遲鈍,或伴吞咽困難,喉間痰鳴,口角流涎,或伴癲癇發(fā)作,舌胖有瘀斑瘀點,苔厚膩,脈沉澀或沉滑,指紋暗滯是痰淤阻滯型腦癱;發(fā)育遲緩,四肢痿軟,肌肉松弛,咀嚼無力,語言遲滯,智力低下,發(fā)稀萎黃,或伴精神呆滯,吐舌,口角流涎,或伴神疲體倦,面色不華,食少納差,大便秘結,舌淡胖,苔少,脈細緩或細弱,指紋淡紅是心脾兩虛型腦癱。納入標準:年齡在6月至3歲之間,符合痙攣型腦性癱瘓的診斷標準[3]。無腹瀉,無癲癇,無皮膚感染及破損,無嚴重肝臟、心臟、肺部及腎臟疾病等,家屬同意并堅持完成治療。排除標準:腦部進行性疾病所致的痙攣,遺傳、代謝性疾病,關節(jié)固定、肌肉攣縮。將42例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1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及腦癱類型等方面組間無統計學差異(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1.2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綜合康復訓練,包括應用Bobath法、作業(yè)療法、電療及語言訓練等,每項訓練30分鐘,每天1次,20天為一療程,間歇10天繼續(xù)下一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藥浴式水療及推拿療法。我院使用南京康龍威公司的KLW-SLL兒童專用水療機,根據上文對于腦癱的中醫(yī)辨證標準,以及患兒的情況,選擇參考王雪峰藥方[4]:黃芪10g、伸筋草8g、白芍6g、透骨草6g、茯苓6g、雞血藤6g、川芎4g、炙甘草2g、牛膝4g、木瓜4g。將上方煎煮成5000ml中藥液加入水療機中,然后注入水深約50~60cm的溫水,水溫為38~40℃,室溫為26~28℃,治療師將患兒頸戴游泳圈放入水療機中,進行水中運動訓練,如肢體的被動活動,平衡訓練,步行訓練與蹬腿動作等;必要時可打開水療機的渦流功能,訓練患兒水中軀立位旋轉。每次20分鐘,每天1次。中藥水療之后接著給予患兒推拿,即穴位按壓及局部按摩,穴位選取足三里、伏兔、髀關、環(huán)跳,穴位有酸、麻、脹為宜,并配合搓、揉、捏、拍等手法推拿患兒病變部位,每次30分鐘,每天1次。20天為一療程,間歇10天進行下一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1.3療效評定方法
1.3.1 大運動功能 使用中文版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GMFM-88)[5]評價大運動功能,所有患兒治療前及治療3個療程后由同一治療師來做。GMFM-88量表共計88個項目,分為5個功能區(qū):A區(qū)為臥位與翻身功能區(qū),B區(qū)為坐位功能區(qū),C區(qū)為爬行和跪位功能區(qū),D區(qū)為站立功能區(qū),E區(qū)為行走、跑步和跳躍功能區(qū)。每項采用4級計分評定,0分表示沒出現動作跡象,1分表示完成動作的10%的活動跡象,2分表示完成動作的10%-90%的活動跡象,3分表示動作全部完成。
1.3.2 肌張力 使用改良Ashworth量表[6](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評定,評估所有患兒治療前及治療3個療程后小腿三頭肌肌張力,將0~Ⅳ級分別賦予分值0~5分。
觀察組治療前后GMFM-88評分、小腿三頭肌肌張力評分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均無統計學差異(P> 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GMFM-88評分、小腿三頭肌MAS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 0.05),治療后兩組GMFM-88評分、MAS評分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及表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GMFM-88總分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MAS評分比較
腦癱是常見的致殘的疾病,其中痙攣型腦癱發(fā)病率最高,痙攣導致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長期痙攣易并發(fā)肌腱攣縮、關節(jié)畸形并致終身殘疾[7]。而攣縮的實質是結締組織的異常[8],因此降低肌痙攣有助于糾正異常姿勢,提高運動功能。中藥浴式水療一方面利用水溫、靜壓及渦流等,加之由治療師對患兒進行水中運動訓練,通過溫度、機械和化學刺激起到治療作用[9]。另一方面中藥浴液通過水療作用于肢體表面,藥物透過皮膚直接吸收進入機體、臟腑等。腦癱在傳統醫(yī)學中屬于“五硬”“五遲”的范疇,中醫(yī)認為是先天稟賦不足,致肝腎陰虛而筋脈失養(yǎng),髓海失充,氣血虛弱,肌筋脈攣縮,屈伸不利,致運動發(fā)育落后、肢體癱瘓、痙攣[10]。引發(fā)小兒腦癱的原因有很多,中醫(yī)上認為小兒腦癱的病機及病因主要是指小兒因感染、腦出血、外傷等誘發(fā)的腦部的實質性的損傷,出現非進行性、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而發(fā)展為癱瘓的疾病。嚴重者伴有智力不足。癲癇、肢體抽搐及視覺、聽覺、語言功能障礙等表現。本次研究中對于腦癱患兒治療后的效果評價,通過中文版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GMFM-88)來對患兒的主要運動功能進行評價,并通過改良Ashworth(MAS)量表對患兒小腿肌肉狀況進行評價,進而對患兒治療后下肢痙攣的改善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后下肢痙攣的改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總之,我院兒童康復科在綜合康復的基礎上,引入中藥浴式水療結合推拿療法,可以較好緩解肌痙攣,降低肌張力,提高腦癱患兒的運動能力。且本法費用低、操作簡單,在臨床上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