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凱
(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四川成都 610031)
TSP(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法是一種較為成熟的長距離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方法,具有預報距離長、適用范圍廣、抗干擾能力強、費用低廉等優(yōu)點[1],在國內(nèi)外地下工程建設中被廣泛應用,預報效果較優(yōu)。 但是,對于該方法的有效預報距離眾說紛紜,各執(zhí)一詞。TSP 設備廠商給出的有效預報范圍為工作面前方100 m[2],有人認為其探測距離可大于200 m[3],也有人認為其探測距離可達350 m[4]或300 ~500 m[5],實際工作中,有效預報距離的認定與預報的成敗、施工安全以及經(jīng)濟效益都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 若距離過長,超出了有效距離范圍,則無法分辨出遠端的地質異常,容易導致不良地質漏報,增大施工風險;若距離過短,則人力、物力成本增加,必然導致經(jīng)濟效益下降。 因此,選擇合適的預報距離,對超前地質預報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通過建立不同規(guī)模和位置的斷層、溶洞模型,對模型進行正反演,分析和總結模型的反演結果,對TSP 法的有效預報距離進行探討。
為了研究地質模型的地震響應特征,建立了若干地質模型(見表1),分為斷層破碎帶和溶洞(球狀)兩類共16 個,其中斷層破碎帶模型6 個,溶洞模型10個。 斷層模型的參數(shù)設置為: 圍巖波速 VP=5 200 m/s,VS=3 006 m/s,密度ρ=2.65 g/cm3,破碎帶模型的參數(shù)設置為: 波速VP= 4 000 m/s, VS=2 312 m/s,密度ρ=2.3 g/cm3;溶洞模型的參數(shù)設置為:圍巖波速VP=3 500 m/s,VS=2 023 m/s,密度ρ=2.6 g/cm3,溶洞填充物的參數(shù)為:波速VP=3 000 m/s,VS=1 604 m/s,密度ρ=1 g/cm3。
表1 模型信息
采用中鐵二院與成都理工大學合作開發(fā)的三維TSP 正演模擬軟件進行正演計算。 該軟件采用交錯網(wǎng)格有限差分算法,具有計算速度快、精度高等特點[6]。觀測系統(tǒng)設置為24 炮激發(fā),間距2 m,2 道接收。 檢波器設置于隧道兩側邊墻上,偏移距15 m,采樣間隔為0.05 ms,記錄長度為180 ms,正演結果采用三分量地震記錄(見圖1)。
圖1 模型4 正演地震記錄
圖1 是模型4 正演模擬結果中1 號檢波器的地震記錄。 從圖1 中可看出,波的組成比較復雜,30 ms 之前主要記錄的是直達波,能量很強。 30 ~55 ms 段記錄有一組波,對比無異常體模型的正演結果,可發(fā)現(xiàn)該組波是工作面和隧道壁的反射波[7],反射能量相對較強。 55 ms 之后,記錄上有3 組反射波:第一組是反射縱波,分布于55 ~65 ms 段,該波組能量較前幾個波組弱,同相軸的斜率較小,且在X 分量上最為明顯;第二組是反射轉換橫波(由縱波轉換為橫波),分布于60 ~80 ms 段;第三組是反射橫波,分布于70 ~90 ms 段。反射轉換橫波和反射橫波能量較弱,但在三個分量的記錄上均可清晰地看到;二者同相軸的斜率較反射縱波大;二者的斜率一致,只是波組出現(xiàn)的時刻不同而已,反射橫波出現(xiàn)的時間較反射轉換橫波晚。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Amberg TSP Plus 軟件,由瑞士Amberg Technologies AG 公司提供技術支持,開放了數(shù)據(jù)輸入接口,使得正演結果可導入軟件進行處理。
Amberg TSP Plus 的處理共有13 個步驟,每個步驟都有各自的意義,但其中頻率域濾波、初至拾取和反射波提取幾個步驟中,參數(shù)的調(diào)整對最終處理結果的影響非常明顯,而其余步驟通常采用默認參數(shù),依然能夠得出較為可靠的結果。
頻率域濾波的目的是去除干擾信號,保留有效信號,是提高信噪比的有效辦法。 處理過程中應盡可能濾掉低頻干擾(如面波)以及高頻干擾(如聲波),同時保留有效信號(如反射波),見圖2。 地震波信號的頻率與震源本身的特性、巖性、圍巖堅硬程度等因素相關[8]。 因此,濾波窗口的選取應綜合考慮以上因素。濾波處理須格外慎重,切不可為了去除干擾而損失大量的有用信號,也不可為保留有用信號而通過太多干擾,當數(shù)據(jù)質量不太理想時,濾波窗口的選取應仔細斟酌。
圖2 頻率域濾波
初至拾取的目的是在地震記錄上尋找直達縱波,以得到其速度。 眾所周知,波速在地震勘探中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參數(shù),所有物性參數(shù)的計算以及界面的提取都是以波速為基礎。 因此,初至拾取在資料處理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甚至直接關系到預報的成敗。 理論上,直達波曲線是一條過零點的直線[9],但實際工作中往往并非如此。 對于主通道檢波器(炮孔同側),地震波幾乎以直線傳播,其實際路徑和理論路徑一致,即炮點至檢波點之間的時距曲線應符合理論曲線,但由于觀測系統(tǒng)測量誤差、雷管的延時誤差等原因,使得零點往往存在一定漂移。 因此,在進行初至拾取的時候,應適當屏蔽可信度較差的數(shù)據(jù)道,使直達波曲線經(jīng)過零點(如圖3)。 但是,對于副通道檢波器(炮孔異側),由于地震波的實際傳播路徑和理論路徑可能存在較大差別,可導致其時距曲線不經(jīng)過零點。 因整個觀測系統(tǒng)在一個較小的區(qū)域內(nèi),地質情況相同,兩個通道測得的波速應一致,所以,拾取副通道波速時,應以主通道為參考[10]。
反射波提取是地震波反射法中十分重要的步驟,提取結果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異常體能否被準確地反映出來。 但提取結果的質量不僅僅依賴于這一個步驟,而是其前邊所有步驟處理質量的綜合反映。 因此,根據(jù)反射波提取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能評估處理結果的質量,如參數(shù)是否合理、處理是否得當?shù)取?質量較好
圖3 初至拾取
的提取結果,反射波清晰,同相軸連續(xù)性好[11],能量分布符合隨傳播距離衰減的規(guī)律[12](如圖4)。 若反射波提取結果不理想,應中止后續(xù)處理,重新審視并調(diào)整前邊步驟的處理參數(shù),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后,方可繼續(xù)下一步的工作[16]。
圖4 反射波提取
資料處理的結果主要以二維成果圖的形式綜合體現(xiàn)(如圖5)。 由圖5 可見,該成果較為直觀地反映了各巖石物理參數(shù)的變化趨勢,通過分析,可判識異常位置、規(guī)模等。
此處選取其中一個案例進行分析。 如圖5 所示,模型設置的圍巖縱、橫波速為Vp= 5 200 m/s,Vs=3 006 m/s,破碎帶縱、橫波速分別是Vp=4 000 m/s,Vs=2 312 m/s,而處理結果圍巖的縱、橫波速分別是Vp=5 786~6 283 m/s,Vs=2 948 ~3 254 m/s,破碎帶的縱、橫波速分別是Vp=5 019 m/s,Vs=2 707 m/s,二者存在一定差異;就異常的位置與規(guī)模而言,在工作面前方50 ~60 m 范圍內(nèi),縱、橫波速降低,楊氏模量降低,異常位置、異常規(guī)模均與模型一致,這往往是最受關注的信息。
圖5 二維成果
其他模型的結果(見表2)與上述模型基本一致,說明此次研究的正演模擬正確,資料處理得當,參數(shù)合理,結果可信。
表2 處理結果統(tǒng)計
對于寬度5 m 和10 m 兩種規(guī)模的斷層破碎帶模型,當破碎帶位于工作面前方50 m 和100 m 時,成果資料反映出明顯異常,能較好地預報出不良地質,當位于工作面前方150 m 時,資料無明顯異常。 對于直徑為4 m 的溶洞模型,當溶洞位于工作面前方50 m、75 m、100 m 時,成果資料反映出明顯異常,能較好地預報出不良地質,當位于工作面前方125 m 和150 m時,資料無明顯異常;對于直徑10 m 的溶洞模型,溶洞位于工作面前方50~125 m 時,可較好地預報出溶洞,位于工作面前方150 m 時,資料無明顯異常。 綜上所述,TSP 法的有效預報距離和不良地質的規(guī)模有關,規(guī)模越小,可辨別出異常體的預報距離越小,規(guī)模越大,預報距離越大。 綜合分析本次研究的所有模型,在不考慮圍巖影響的情況下,對不良地質體的有效預報距離約為125 m。
另一方面,震源能量的強弱、圍巖性質的差異等同樣會影響地震波反射法的探測距離[13]。 因此,在選擇預報距離時,應根據(jù)炸藥量、耦合關系[14]、圍巖完整性與強度[15]等進行綜合考慮。 結合多年的預報經(jīng)驗,在一般情況下,TSP 預報距離宜控制在120 m 以內(nèi),對于圍巖較差或能量較弱時,應適當縮短預報距離,以不超過100 m 為宜,以免漏掉規(guī)模較小的不良地質體,增加施工風險。
(1)通過TSP 正演計算,模擬了地震波在斷層破碎帶模型與溶洞模型中的傳播過程,準確記錄了各種類型的地震波,其時距關系與理論值基本一致,表明了正演模擬的正確性,為研究不同地質模型的地震響應特征提供了依據(jù),為超前地質預報工作提供了指導。
(2)TSP 法的有效預報距離為125 m 左右,受震源能量、圍巖完整性和強度等影響,實際預報工作中TSP的預報距離應不超過120 m,對于原始資料能量較弱或地質條件較差的情況,還應酌情縮短預報距離,以不超過100 m 為宜。
(3)資料處理得出的部分巖石物性參數(shù)與實際值存在一定差異。 因此,資料解釋時不應機械地、盲目地以計算結果數(shù)值的大小為劃分異常和判斷圍巖情況的依據(jù),應根據(jù)參數(shù)的曲線走勢,結合已掌握的地質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地質情況的變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