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
摘 要:一堂成功的初中生物課,需要導入部分的精彩呈現(xiàn),恰當?shù)剡\用不同的導入技巧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明確學習目標和構建知識體系,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到新課的學習之中。本文從創(chuàng)設情境、新舊知識聯(lián)系、設置懸念、觀察實驗、聯(lián)系生活實際五個方面加以闡述,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有效性導入,吸引學生的關注,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生物 課堂 導入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3-0-01
《教育心理學》指出:“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提高整個智力活動的積極性”。課堂開始的導入,可以起到聯(lián)系新舊知識承上啟下、架橋鋪路和識記教材的目的。因此,設計時除了注意知識的準確性、科學性外,更應追求趣味性、形象性和新穎性。筆者根據(jù)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淺談幾種導入策略。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利用語言、電化教具、課堂小活動等多種手段創(chuàng)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教學情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啟發(fā)思維。例如,在“物質運輸?shù)耐緩健币还?jié)課中可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輸液”作為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思考:藥物是怎樣到達病灶的?既有利于引出人體內物質運輸途徑這一課題,又激發(fā)了學生求知欲望。課堂氛圍的營造可以借助一系列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比如動態(tài)3D情境畫面、語音故事分享、音視頻等等。這種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身心放松、幸??鞓?、融洽和諧的課堂氣氛,學生在享受這種幸福和諧氛圍的同時,會不自覺地將自己感官帶動起來,全身心的參與到課堂,極大地拓展了本節(jié)課的藝術空間。只有做到這樣,才能讓學生有參與課堂的強烈愿望,提升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此外,還可利用當前發(fā)生在身邊的熱點事件巧妙地設置導入情境,同樣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新舊知識聯(lián)系
在學科課程設置中,不難發(fā)現(xiàn),前后知識點之間是存在必然聯(lián)系的,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由淺入深地掌握,又能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體系。在導入新課時以復習、提問等教學活動開始,提供新舊知識聯(lián)系的支點,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對新知識的獲取更加游刃有余。例如,在講“觀察植物細胞”一節(jié)課中,觀察植物細胞是通過顯微鏡來觀察,在本節(jié)的上一節(jié)課應該講解的是顯微鏡的使用,所以在課前復習一下顯微鏡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學生的回答,學生的演示,清楚的完成了復習。接著進入新課內容的學習,這樣的過渡可使學生很快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
在學習“血液循環(huán)”這一內容時,我從學生學過的心臟的相關知識入手,讓學生調動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儲備,這樣引入新知的學習,不會顯得那么突兀,而是有一個過渡,從而使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新知的最佳狀態(tài)。又如在學習“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時,我以復習莖的結構與韌皮部、木質部的構成為出發(fā)點導入新課,從而為學生學習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復習舊知來導入新課的學習是生物教學中最常運用的導入方法,一方面可以復習舊知,又明確地提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另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
三、設置懸念
教育學家認為,“引起求知欲是學生掌握知識的第一階段?!眴栴}可以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tài),具有強烈的誘惑力,能激起學生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設置的問題應具有“精”、“新”、“奇”的特點,在技巧上則應“引而下發(fā)”、“令人深思”、“層層深入”。這樣在問題串的指引下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不斷思考。
初中生對新鮮事物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抓住學生這種心理特點,從教學內容和實際需要出發(fā),提出問題、揭示矛盾、巧設懸念、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使課堂教學具有高度的凝聚力,減少教學盲目性,讓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例如,在講“根對無機鹽的吸收”時這樣導入,農(nóng)諺說“種地不上糞,等于瞎胡混”。那么糞對于植物的生活有何作用?為植物生長提供了什么呢?這樣使學生心中設下一個又一個懸念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四、觀察、實驗引入
生物實驗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演示實驗導入,不但增強了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而且為學習新內容創(chuàng)造了好的開端。例如,在講“魚的形態(tài)”時,先讓學生觀察活鯽魚的外形特征及其運動狀態(tài),然后分別剪掉它們的胸鰭、背鰭和尾鰭,再讓學生仔細觀察其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學生們看到剪掉背鰭的魚會失去平衡而側翻,剪掉胸鰭的魚只能向前游動而不會轉彎,剪掉尾鰭的魚游動速度明顯減慢、身體搖擺不定。
我們在講人體呼吸氣體的變化時可以設計實驗:取兩個試管,里面裝有澄清的石灰水,學生用吸耳球向其中的一個試管吹氣,用口對著吸管向另外一個試管吹氣然后觀察實驗現(xiàn)象,這樣很容易讓學生感受到呼吸時氣體的變化,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通過實驗,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的角色。
五、聯(lián)系生活實際
用學生生活中熟悉或關心的生物學事例來導入新課,能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親切感,起到觸類旁通的功效。例如在“細胞的分裂”這節(jié)課上可以用班上一位同學童年的照片與現(xiàn)在的他對比有何變化再解釋為何變化:細胞數(shù)目的增多和細胞體積的增大,從而導出“細胞的分裂”這一課。
比如“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一節(jié),單從課題看,比較抽象,因此導入內容應該盡量貼合生活實際,設計通俗易懂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校園里炎熱的夏天,假設你正在烈日下的操場上跑步,因為炎熱你突感身體不適,在我們的操場有兩塊陰涼地,一塊是車棚下,一塊是樹林的林蔭下,你會選擇哪里呢?學生會同聲回答:“在林蔭下”教師接著問“這是為什么呢?”這時學生表現(xiàn)出一臉困惑。教師解說到“同樣的兩塊地,第二塊地處于大樹底下,而大樹由于蒸騰作用讓樹下的空氣變得濕潤,林蔭下的空氣溫度下降。所以選擇林蔭地會更涼快一些。那么你知道什么是蒸騰作用嗎?蒸騰作用對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義呢?這種生活化的情境導入,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也利于學生理解,激起他們一探究竟的熱情。
綜上所述,對于初中生物的課堂導入方式和方法有很多,教師在授課時要盡量做到靈活多變,并運用地恰到好處,才能有效提高授課效果。所謂導入運用地恰到好處,是指導入的內容貼合教材,不偏離主題,又能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科學有效的運用導入技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進而達到一節(jié)課的教學要求。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按照這樣的思路來設計導入環(huán)節(jié),才會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成效,課堂氛圍更加和諧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