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彥強
(北京大地高科煤層氣工程技術研究院,北京 100073)
井田構造是勘查工作的關鍵,井田構造控制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到礦井設計、采區(qū)布置的實效性和煤炭開采的難易程度,直接暴露了勘查工作存在的問題。
井工三礦位于寧武煤田平朔礦區(qū)北端,行政區(qū)屬朔州市平魯區(qū)向陽堡鄉(xiāng)、榆嶺鄉(xiāng)境內(nèi),井田面積18km2,含石炭-二疊紀煤層,太原組4、9、11號煤層可采。本次補勘施工21個孔,勘查及補勘階段共施工鉆孔285個,鉆孔間距大多在200~500m。施工中我們對以往鉆孔資料和生產(chǎn)揭露的地質資料全部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對以往鉆孔全部進行了重新對比,發(fā)現(xiàn)并控制斷層4條;詳細觀測編錄鉆孔巖心,及時將資料繪制成圖與附近鉆孔、測井資料以及煤質資料進行分析對比,補勘新控制斷層1條,新發(fā)現(xiàn)陷落柱2個;,對井田構造進行梳理,進一步控制了主要煤層的起伏形態(tài)和斷層、陷落柱等構造發(fā)育情況。補充收集相關資料,結合區(qū)域構造演化對井田構造發(fā)育規(guī)律進行了分析,對井田構造有了系統(tǒng)的認識。
寧武煤田地處山西地臺北中部,煤田南北長、東西窄,呈北東向斜列,展布于五臺地塊與鄂爾多斯地臺之呂梁地塊之間,為繼承性上疊構造盆地。寧武向斜貫穿煤田南北,其走向:井坪-陽方口近南北,陽方口-靜樂為N30°E,向斜軸除朔縣平原偏向西部外,一般偏向東部,且東翼地層傾角大于西翼,為不對稱向斜。
擔水溝斷層以北是寧武向斜的北端,走向北北西,自北向南貫穿于平朔礦區(qū)的中東部,在歇馬關一帶斜交于擔水溝斷層,延伸長度約20km,向斜東翼地層傾角在15°~30°,地層起伏不大,近似一個單斜;西翼地層較為平坦,傾角在10°以下,伴生北東、北東東向次級小型褶皺和斷層,從北到南依次發(fā)育二鋪向斜、蘆子溝背斜、下窯子向斜、堡子溝斷層、歇馬關逆斷層、安家?guī)X逆斷層等。
井田位于寧武煤田平朔礦區(qū)西北部,總體為軸向近東西平緩的向斜構造(東坡向斜),與區(qū)域的寧武大向斜近似垂直;西南部為近似平行排列的北西-北西西向的5條褶皺,即補501背斜、OX-25向斜、木瓜界背斜、335向斜、安2背斜等,地層傾角2°~15°;斷裂構造較發(fā)育,共發(fā)現(xiàn)斷層159條,均為正斷層,其中落差大于30m的斷層3條,大于10m小于30m的斷層15條, 5~10m的斷層39條,小于等于5m的斷層102條;井田內(nèi)發(fā)現(xiàn)大小陷落柱9個,未發(fā)現(xiàn)巖漿巖侵入體,構造中等(圖1)。
(1)東坡向斜。為井工三礦的主體構造,位于井田中北部,橫貫東西,總體軸向N100°E,西部波狀彎曲。11號煤層軸心沿水2孔-補1102孔分布,向東西兩側抬升,其西側軸轉向南西西,經(jīng)補勘15鉆孔又轉向北西西, 經(jīng)補勘18鉆孔于OX-10鉆孔延出井田。向斜軸延展距離約5 700m,南翼高差100m左右、 北翼高差在260m; 4號煤層的向斜西部軸心略向北偏移。
圖1 4號煤層底板等高線及構造綱要圖Figure 1 Coal No.4 floor contour and structural outline map
(2)補501背斜。位于井田西首采區(qū)北部,總體軸向N110°E,寬弧狀向南彎曲。自110-133、OX-104、OX-107、159-131等鉆孔通過,從159-131鉆孔開始向東傾伏,背斜幅度變小,于補363-126鉆孔附近尖滅,井田內(nèi)軸向長3 000m,兩翼傾角較緩,北翼地層傾角8°,南翼地層傾角5°左右。
(3)OX-25向斜。位于井田西首采區(qū)中北部,總體軸向N92°E,近東西向展布,緩波狀彎曲。西自OX-54、OX-25鉆孔進入井田,經(jīng)133-123、C-10孔向東,于補363-126鉆孔附近尖滅。向斜軸垂向也是波狀起伏,西部幅度達120m,向東于133-123孔附近抬起形成一鞍狀,向東又傾伏,井田內(nèi)軸向長3 250m。由鉆孔和9號煤39107主輔運輸巷道、39110主運巷控制。
(4)木瓜界背斜。位于首采區(qū)南部,北西-SE向展布,礦界內(nèi)自疏7、332、C-7、C-9孔附近通過,井田內(nèi)延展直線距離約1 750m,已有證據(jù)顯示其穿過F20斷層仍有反映,主要由鉆探判斷、9號煤39105、39104工作面進一步控制,其西南翼較平緩,但東北翼較陡,高差達100m以上。正是受其影響,OX-25向斜東段出現(xiàn)了兩個鞍部,且首采區(qū)東南部4號煤層也出現(xiàn)了風氧化區(qū)。
(1)FS26正斷層。位于二采區(qū)西部,走向北東,傾向北東,傾角60~80°,落差15.6~28.8m,延伸長度約890m,水補-20孔226m左右見斷層,4-2號煤層底板-7號煤層頂板以上斷失、斷距15m(圖2)。由34201輔運順槽、34202輔運順槽發(fā)現(xiàn),34202主運順槽、34203輔運順槽、34203主運順槽控制,屬查明斷層。
圖2 水補-20號孔FS26正斷層剖面對比Figure 2 FS26 normal fault sectional comparisons in borehole SB-20
(2)FS82正斷層。位于二采區(qū)中部,走向近東西,傾向近北,傾角80°,落差25.4m,延伸長度約500m,由34203主運順槽發(fā)現(xiàn),屬初步查明斷層(圖3)。
圖3 34203主運巷順槽(4號煤層)剖面圖Figure 3 Main haulage road crossheading (coal No.4) section
(3)FS63正斷層。位于二采區(qū)中部偏南,走向東偏南,傾向北偏東,傾角85°,落差12~22m,井田內(nèi)延伸長度約3 070m,由34202工作面中南部向東偏南方向延伸至區(qū)外。補1003孔300.90m見斷層破碎帶,破碎帶厚度0.95m,9號煤層下部11-1號煤層斷失,斷距22m(圖4)。由掘進34202主運順槽、34203輔運順槽、34203主運順槽時發(fā)現(xiàn),又經(jīng)34206輔運探巷、34206主運探巷進行了控制, 其中段仍然存在,根據(jù)地層對比推斷,此斷層應向東繼續(xù)延伸,屬基本查明斷層。目前此斷層未影響34203工作面的布置。
圖4 補1003號孔Fs63正斷層剖面對比Figure 4 FS63 normal fault sectional comparisons in borehole B1003
(4)FS63正斷層。位于二采區(qū)東部偏南,由補547-130鉆孔孔深349.87m揭露(圖5),缺失7號煤層底板-9號煤層上部地層,斷距18m。該斷層位于FS63正斷層北側,應該是FS63的分支斷層,推斷走向東西,東部延伸情況有待進一步查明。
圖5 補547-130號孔FS63正斷層剖面對比Figure 5 FS63 normal fault sectional comparisons in borehole B547-130
(5)DF10正斷層。位于井工三礦一采區(qū)中東部,走向北西西的弧狀,傾向北北東,傾角70~80°,落差0~16m, 延伸長度約500m。補勘11號鉆孔深286.09~288.36m見斷層破碎帶,與附近鉆孔對比,缺失9號煤層中部至11號煤層頂部泥灰?guī)r,地層斷距16m(圖6)。由補勘11號鉆孔和三維地震控制,該斷層基本查明。
該斷層由三維地震發(fā)現(xiàn),落差0~8m,經(jīng)補勘11號鉆孔證實。在補勘11號鉆孔附近平面誤差21m,斷距誤差8m。
(6)FS13正斷層。位于二采區(qū)西側偏南,走向北西,傾向北東,傾角64°,落差5.8~9m,延伸長度約90m,由34201主運順槽發(fā)現(xiàn);由補337-132鉆孔孔深286.16m揭露(圖7),缺失9號煤層底板-L1泥灰?guī)r頂板地層,斷距9m。該斷層基本查明。
該斷層東與FS30斷層遙相呼應,西延可與補勘11鉆孔揭露的DF10正斷層相接。因此,該斷層東西延伸情況有待進一步控制。
(1)X1陷落柱。位于首采區(qū)近中部,由鉆孔水補-6發(fā)現(xiàn),195-122孔進行了控制。水補-6號孔孔深169.30~194.40m的4號煤層下見空洞, 該段砂巖膠結松散,鉆探進尺快,無心,坍塌掉塊嚴重,在深度247.50~252.50m處也發(fā)生同樣現(xiàn)象;195-122孔159.36m巖心風化為黃褐色、棕紅色,水蝕嚴重,呈碎塊狀,采取率極低,以下至終孔由于塌孔,下取煤管也未取上心,其間0.20~0.30m的掉鉆達7次,全孔漏水;9號煤東翼輔運大巷曾對其進行過專門巷探。X1陷落柱呈北西西向的橢圓,4號煤層陷落柱長軸138m、短軸65m,對工作面巷道布置影響不大。
圖6 補勘11號孔DF10正斷層剖面對比Figure 6 DF10 normal fault sectional comparisons in borehole BK11
圖7 補337-132號孔FS13正斷層剖面對比Figure 7 FS13 normal fault sectional comparisons in borehole B337-132
(2)X2陷落柱。位于首采區(qū)東南角,由鉆孔283-111發(fā)現(xiàn),4號煤層風氧化,7號煤層位以下巖心風化破碎、采取率低,取心主要為泥巖,呈棱角狀小碎粒,顏色成分混雜、膠結松軟,泥漿浸泡后具塑性;其東北109.59m的C-11孔9號煤風化。陷落柱范圍根據(jù)物探異常形態(tài)勾畫,近圓形,9號煤層陷落柱直徑116m。
(3)X5陷落柱。位于一采區(qū)東部,由補勘10號孔揭露,孔深183.82m、4號煤層頂上1.33m見陷落柱,4號煤層頂部泥巖節(jié)理面見風化形成的鐵銹痕,4號煤層頂板含炭泥巖直立,4號煤層具輕微氧化、破碎,4號煤層下部可見煤心陡立、扭曲擾動(圖8),以下一直到孔底巖心破碎、雜亂。與相鄰鉆孔對比無論是地層結構,還是煤層結構都截然不同,并且一直到孔底都是煤巖混雜(圖9)。推測陷落柱呈北北西向的橢圓,9號煤層陷落柱長軸162m、短軸120m。
圖8 補勘10號孔4號煤層下部可見煤心陡立、扭曲擾動Figure 8 Borehole BK10 coal No.4 lower part coal core steep rising, torsional disturbance can be seen
(4)X6陷落柱。位于一采區(qū)中西部,由補勘8號孔揭露,從開始全取心到120.20m巖石正常、未風化;120.20~120.44m的砂質泥巖又出現(xiàn)風化,巖石泛黃,裂隙發(fā)育,裂隙附近鐵質林慮沉淀成后生褐鐵礦結核,屬風化巖;120.44~120.64m為0.20m的紅黏土(圖10),為陷落柱與其頂部正常巖體平衡拱之間的空腔充填物;120.64~187.32m為厚度66.68m的陷落柱體堆積物,其中120.64~125.00m為4.36m的陷落柱體頂部風化巖;120.64~187.32m,巖性雜亂、巖心破碎,巖層傾角直立(圖11、圖12)、變化不定,巖層多處出現(xiàn)錯動(圖13、圖14);到孔深187.32m穿過陷落柱進入正常地層。
該陷落柱為沿早期斷裂面發(fā)育的側向陷落柱。陷落柱體與相鄰鉆孔正常地層對比,無論是地層結構,還是煤層結構都截然不同(圖15)。推測陷落柱呈近南北向的橢圓,4號煤層陷落柱長軸75m、短軸23m。
圖9 補勘10號孔揭露的X5陷落柱體與相鄰鉆孔正常地層、煤層對比Figure 9 Comparison of borehole BK10 revealed subsided column X5 and neighboring borehole normal strata and coal seams
圖10 補勘8號孔揭露陷落柱體頂部巖心特征Figure 10 Borehole BK8 revealed subsided column top part core features
圖11 補勘8號孔揭露陷落柱體151.80~152.10m巖心直立Figure 11 Borehole BK8 revealed subsided column 151.80~152.10m core up-right
圖12 補勘8號孔揭露陷落柱體145.00~146.50m砂巖、 粉砂巖直立Figure 12 Borehole BK8 revealed subsided column 145.00~146.50m sandstone, siltstone up-right
圖13 補勘8號孔揭露陷落柱體148.90~149.00m 半泥巖半砂巖Figure 13 Borehole BK8 revealed subsided column 148.90~149.00m semi mudstone, semi sandstone
井工三礦位于寧武向斜的北端,總體為一軸向近東西的向斜構造,西南部為近似平行排列的北西-北西西向褶皺,斷裂構造較發(fā)育,特別是中小型斷層,并且主要表現(xiàn)為高角度正斷層,斷層走向以北西、近東西向為主,其次為北東向。
海西期華北聚煤盆地C-P翹板運動,西北物源區(qū)活躍,沉積中心向南遷移,井田西南部煤系沉積厚度較大,導致東坡向斜4號煤層的西部軸心比11號煤層軸心略向北偏移。
印支期華北板塊向北擠壓,受到內(nèi)蒙地軸的碰撞,北緣形成東西向褶皺(內(nèi)蒙隆起)與逆沖斷裂,加之后伸展重力塌陷、巖石圈拆沉和軟流圈上涌等,導致北緣近東西向裂陷沉積盆地和張性斷裂十分發(fā)育,井田受其影響形成近東西向的東坡向斜和Fs63、Fs26、F20、F29、Fs79等斷層。
燕山期太平洋板塊向亞洲大陸俯沖,形成寧武大向斜的同時,在井田內(nèi)構成北東-北北東向拉張、北西-北北西向壓扭性質的剪切應力場環(huán)境,導致東坡向斜向北紐動與OX-25向斜錯開,補501背斜、木瓜界背斜、335向斜等軸向扭轉,形成北西-北北西向雁列式斷層。
喜山期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擠壓,在山西境內(nèi)為右旋走滑作用,以斷裂為主,南部擔水溝東西走向平推正斷層切割寧武向斜,斷距200~300m,將切斷北盤上升并東推近30km,并伴生一系列次級正斷層,遠離擔水溝斷層的北部斷層規(guī)模變小、密度變稀,井田內(nèi)斷距大于30m的斷層僅F25、FS35、FS39等3條;喜山期在井田內(nèi)擠壓作用相對較弱,主要呈現(xiàn)為北北西-南南東向的張應力場,造就了北東東向平行排列的斷層組合,這些斷層產(chǎn)狀比較接近,落差相對不大,斷層面明顯,沒有斷層破碎帶;而其它前期形成的斷層,受到后來構造運動的多次改造及重新活化,多期構造作用疊加使得斷層線扭曲、斷層破碎帶及斷層附近裂隙均較為發(fā)育。
研究發(fā)現(xiàn), 井田主體向斜和主要斷層走向近東西向,與二采區(qū)工作面近似垂直,對采煤工作面布置和推進產(chǎn)生很大影響。如井田中南部走向近東西向的FS26、Fs82和Fs63正斷層,落差均大于10m,與工作面近似垂直。尤其是Fs63正斷層,該斷層延伸長度很大,基本上東西向貫穿整個二采區(qū),對二采區(qū)的工作面布置有很大影響。34202工作面主運順槽在掘進到FS26號斷層時煤層消失,向前掘進了約70m時煤層重新出現(xiàn),30m之后煤層再次消失,大約150m后煤層變?yōu)檎?如圖16所示)。34203工作面主運順槽也是同樣的情況,煤層兩次消失,之后變?yōu)檎?圖3)。加之,近東西向的斷層形成較老,受到后來各期構造的疊加改造,斷層附近裂隙及斷裂帶均較為發(fā)育,巷道及工作面穿越會增加冒頂、坍塌及突水事故的發(fā)生幾率。
圖14 補勘8號孔揭露陷落柱體154.20~156.40m半泥巖半砂巖Figure 14 Borehole BK8 revealed subsided column 154.20~156.40m semi mudstone, semi sandstone
圖15 補勘8號孔揭露的X6陷落柱體與相鄰鉆孔正常地層、煤層的詳細對比Figure 15 Detailed comparison of borehole BK8 revealed subsided column and neighboring borehole normal strata and coal seams
總之,斷層及陷落柱等地質構造的出現(xiàn),對巷道的掘進、對工作面的連續(xù)性均影響較大,因此在今后采區(qū)和工作面布置時要充分考慮到斷層及陷落柱的分布和發(fā)育情況,將安全隱患降到最低。
圖16 34202工作面主運巷剖面圖Figure 16 Main haulage road section of working face No.34202
(1)井田內(nèi)新控制斷層1條,新發(fā)現(xiàn)陷落柱2個;通過對比以往鉆孔發(fā)現(xiàn)并控制斷層4條,對以往構造進行了梳理。進一步控制了4-1、4-2、9、11-1、11-2號煤層的起伏形態(tài)和斷層、 陷落柱等構造發(fā)育情況。結合區(qū)域構造演化對井田構造發(fā)育規(guī)律進行了分析。
(2)井工三礦位于寧武煤田平朔礦區(qū)北端,總體為一平緩的向斜構造—東坡向斜,軸向近東西向;西南部為近似平行排列的5條北西-北西西向褶皺,地層傾角2°~15°;斷裂構造較發(fā)育,共發(fā)現(xiàn)斷層159條,其中落差大于30m的斷層3條,大于10m小于30m的斷層15條,落差5~10m的斷層39條,落差小于等于5m的斷層102條;井田內(nèi)發(fā)現(xiàn)大小陷落柱9個,未發(fā)現(xiàn)巖漿巖侵入體,構造中等。
(4)印支期華北板塊與內(nèi)蒙地軸的碰撞,奠定了井田近東西向的構造主體;燕山期北西-北北西向擠壓扭轉,導致東坡向斜向北紐動與OX-25向斜錯開,補501背斜、木瓜界背斜、335向斜等軸向扭轉,及北西-北北西向雁列式斷層;喜山期北北西-南南東向的拉張,造就了北東東向平行排列的斷層組合,這些斷層產(chǎn)狀比較接近,落差相對不大,斷層面明顯,沒有斷層破碎帶;而其它前期形成的斷層,受到后來構造運動的多次改造及重新活化,多期構造作用疊加使得斷層線扭曲、斷層破碎帶及斷層附近裂隙均較為發(fā)育。
(3)井田主體向斜和主要斷層走向近東西向,與工作面近似垂直,對工作面布置產(chǎn)生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