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承
“來一份薄罉!”友人請客飲早茶,順口叫了一份點心。薄罉是什么?沒聽說過,吊起了幾分好奇心。
“薄罉來了!”隨著一聲吆喝,一份點心上了桌。這就是薄罉?有點像京津一帶的點心驢打滾。那是將薄薄的面餅卷起來,再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方便食用。薄罉的外表與驢打滾稍有不同,表面沒有那一層黃豆粉,因而也就少了一層土黃色,顯得洋氣一點。
挾起一小塊嘗嘗,內容還挺豐富,不止是面餅卷起來那么簡單。首先,那面餅并不是面粉制的,而是糯米和粳米混合制成,已有了特殊的米香;其次,煎過后更添了幾分香氣,還呈現(xiàn)出白里泛金黃的色澤,逗人眼球;最后,那面餅卷起時,夾層里又卷進了不少輔料,有花生碎、砂糖,還有些白芝麻,香氣撲鼻。咀嚼間,香噴噴、甜滋滋、糯嗒嗒,煞是可口,還很充饑,討人喜歡。
這就是薄罉,香港人十分受用的薄罉。為什么不叫卷餅或者薄餅?“罉”又有什么含義?
珠三角一帶將一種鍋身較高的平底鍋稱作“罉”,有瓦罉、鋁罉、鐵罉等不同的罉,平時可用來煮水、煮湯,也可用來煎食。薄罉就是用平底鍋煎出來的一種薄餅。?罉本是器具卻用來命名食物,怪嗎?
一點也不怪,比如火鍋,原本是一種煮食器具之名,現(xiàn)在也變成一種美食的名字。常有人說“吃火鍋去”,火鍋怎么能吃呢,我們只不過是去吃用火鍋涮制的食物而已。
薄罉的原料主要是糯米和粳米,兩者按3:1 的配比,用2.5 倍的清水慢慢注入,攪拌均勻,?直到無顆粒狀。也有人喜歡在原料中放入雞蛋液,以求增色增香,當然須與粉漿拌勻。也有的店家在配漿時放入一點玉米淀粉,以求煎餅略顯透明狀,更美觀。起油鍋,在平底鍋中倒入一點油,在鍋底涂抹均勻,再倒入米粉漿,就可以煎餅了;一面煎黃,再煎另一面;花生粒則需事先炒香,去皮粉碎備用,芝麻也需炒香;將這些配料撒在餅上,把餅包裹起來,再用快刀切成小段便可上桌。
很多人說,做薄罉很簡單,5 分鐘就可以搞定。其實簡單之中有不簡單,要做出漂亮可口的薄罉,還有一些要訣在其中。
一是煎餅時須用中火煎,不能太心急,否則容易焦;二是煎好的餅撒上花生碎等配料后,須稍涼一下再卷,否則容易裂開;三是卷餅時須卷緊,否則在切段時容易散開,賣相就不好了。
薄罉根據(jù)口味分咸、甜兩種。甜的不必說了,咸的配料則包括韭菜、蝦米等,并以食鹽、胡椒粉調味。這幾年為了適應年輕人需要,口味趨向時尚化,出現(xiàn)了鴛鴦薄罉、水果薄罉、綠茶薄罉等新花式,表面也有撒杏仁薄片的,以增進香味,豐富口感。
廣州民間有個美麗的傳說,說薄罉與女媧補天有點關系,這樣推算起來,薄罉的歷史就相當悠久了。當時女媧一邊補天,一邊制造牛、馬、雞、羊等家畜,直到正月初七才做了人。到了正月十九,女媧實在太累,就睡著了。好心的人們見女媧太累,又不忍心叫醒她,就家家戶戶做了薄罉,還系上紅線,放在屋頂,以補天漏。然而據(jù)我分析,此薄罉并非彼薄罉,因為廣州人時常會把煎堆叫作“薄罉”,所以等候補天用的薄罉應該是煎堆。
不過,薄罉與灶王爺?shù)褂悬c關系。過去珠三角一帶的百姓每年臘月廿三就會擺上黃糖、薄罉等甜點祭祀灶君,希望他老人家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家情時,多說好話,少說壞話,以保來年平安。
薄罉還與讀書郎有點關系。相傳清朝年間,?珠三角一帶的小孩多在私塾念書。繁多的入學儀式中有一項是父親帶著孩子到先生安排的位置,?用一塊糯米粉制成的薄餅放在椅子上,命孩子坐下,讓薄餅粘在孩子的屁股上,意為“坐定定,?唔走得,專心讀書”。如今已沒有私塾,當然也不會再有這種稀奇的儀式,而薄罉卻成了珠三角百姓喜愛的一種點心。
至于香港的食譜上為啥在薄罉前面加上“家鄉(xiāng)”兩字,我思量無非是抒發(fā)思鄉(xiāng)情感,同時也證明,做法正宗,以此吸引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