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少平
(尤溪縣第二實驗小學,福建 尤溪 365100)
新教育十大行動之一的家校合作共育,強調創(chuàng)新與重建家校合作的內容和方式,意在實現父母、孩子與教師的共同成長。筆者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學生父母是自己教學工作中最好的伙伴與同盟軍。讓家長參與孩子的科學探究活動,有助于將課堂教學向課外探究延伸,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也為學校教學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有效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
對于小學階段,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家長們一般只關心孩子語文、數學、英語這三科的學習情況,而像科學這樣的科目在他們心目中可有可無,有的甚至認為那是在玩,浪費學習時間。要想讓家長支持科學教學工作,首先要讓家長了解學習科學這門課程對孩子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召開家長會,通過探討、交流,明確學習科學課程的重要意義: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基礎性課程,在小學課程設置中與其他主要學科一樣,具有重要的位置。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的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及早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將有利于幫助他們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學概念、發(fā)展他們的科學思維、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保持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興趣與探究欲望,為今后的學習、生活以及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1]
讓家長走進校園,參觀學校的實驗儀器室、實驗室、科技室、科技作品展室等功能室;聽科學教師講解科學課教學大綱要求、教學工作目標、計劃、工作思路等;隨生就班深入課堂,了解科學課的教學內容與方式等,并與教師討論、交流,一起制訂自己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劃。這樣既讓家長增進對學校工作的理解,又充分發(fā)揮家長的主體精神,調動了家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作為科學教師,要積極參與策劃、組織學校的科技節(jié)活動,盡量把活動內容辦得豐富多彩,如魔方大賽、科學實驗競賽、科技小論文賽、科技手抄報賽、科技作品展等。屆時邀請家長委員會成員和參賽學生的家長到場觀摩,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與成長,感受孩子進步的喜悅,從而獲得家長對學校工作的進一步支持。
學生家長來自各行各業(yè),各有各的特長和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配合學校科學教學,讓科學探究活動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如:讓在氣象局工作的家長給孩子們講解有關“天氣”的知識。讓在園林處工作的家長指導孩子們認識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學習栽培技術。讓當物理教師的家長給學生們講解有關電的知識……這些家長所講的知識都是他們的專業(yè),他們所掌握的知識、資料往往比教師更加豐富、翔實,講起課來也就比教師還要生動有趣。學校還可以組織各種科學興趣小組,聘請這些有特長的家長擔任輔導員,開展豐富多彩的興趣小組活動,以補充學校課堂教學的不足。
科學探究不應止步于課堂,還應引領學生到課堂外更廣闊的天地里去探索學習。而從事各行各業(yè)工作的家長,他們不同的工作崗位、身份,正是開展科學課外探究活動豐富的資源。[2]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將課堂生成性的問題進行課外探究。例如,在教學完四年級《天氣》這一單元后,筆者讓學生談談這一單元的學習有什么收獲和不足。學生們談到的收獲頗多,同時他們也提到了對現在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確感到佩服,很想知道氣象臺的叔叔阿姨們是怎樣觀測天氣的,他們都有哪些先進的儀器設備。了解了學生們的愿望,筆者及時請在氣象臺工作的家長幫忙安排合適的時間參觀氣象臺。這位家長非常熱情周到地幫助我們安排了參觀活動,還請氣象臺的同事當導游,做了詳細的講解。在這次活動中,學生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天氣觀測儀器,了解了每一種儀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還知道了天氣預報制作的復雜過程,以及天氣預報的重要作用。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大開眼界,同時也收獲了快樂,并對科學探究產生濃厚的興趣。
通過舉行專題講座的方式對家長進行培訓,讓家長明確參與孩子科學探究活動的意義,以及應承擔的責任。
家長是孩子科學課外探究活動的引導者、參與者和陪伴者。[3]孩子們對世界總是充滿好奇,當他們看見自己不理解的現象時,總是喜歡問個為什么,“魚為什么在水里游?”“氣球為什么一松手就飛上天了?”“放進水里的糖為什么不見了?”面對孩子提出的這些日常生活中產生的科學問題,父母要有耐心,要對孩子的好奇心表示共情,不失時機地激發(fā)孩子對科學現象的興趣,適時開展科學教育。這樣,他收獲的不僅僅是科學的結論,還有思維的發(fā)展、成功的喜悅,從而也激發(fā)了孩子探究科學的強烈欲望。
1.給孩子創(chuàng)造科學探究的環(huán)境
家長可以在孩子的房間里擺放一些有關科學的工藝品、掛圖,給孩子購買相關的圖書、畫冊和科學探究活動的器具,制造探究科學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有疑問時有書可查,有動手欲望時有材料可實驗。還可以帶孩子去參觀科技館,觀看科幻電影、《人與自然》等影視節(jié)目,或者帶孩子到廣闊的大自然中,讓孩子們越過圍墻,將社會和自然當作自己學習的課堂。
2.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
兒童天生具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心促使他們每天都有“十萬個為什么”。面對孩子整天“喋喋不休”的提問,家長們不應顯示出不耐煩或應付了事。家長要善于選擇那些有意義的、可探究的問題,引導孩子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探究,自己尋找答案。[4]
3.在日常生活中滲透科學教育
父母常伴孩子左右,最容易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了解孩子的需求。家長應將科學教育滲透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隨時隨地抓住教育契機,引導孩子感受、了解、探究身邊的科學現象。讓孩子感受科技的價值和對自己生活的意義,從而增強孩子科學探究的意識與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