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巴特爾 崔玲玲
(1.內(nèi)蒙古藝術學院,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10)
(3)江格爾表演
《江格爾》被譽為中國三大史詩之一。《江格爾》是口頭表演產(chǎn)物,它的創(chuàng)作說明民間口頭傳統(tǒng)的巨大魅力。它是特定歷史時期衛(wèi)拉特蒙古人的集體智慧背景下產(chǎn)生的文學作品,它的表演集口頭創(chuàng)作、口頭表演、演唱和演奏、言說等一系列文化事象共同參與而完成的一部大型巨著。和布克賽爾被譽為《江格爾》之鄉(xiāng),我想英雄《江格爾》的靈魂終于找到了歸宿,草原征戰(zhàn)的歷史成為人們的佳話,最終變成口頭傳唱的史詩文本,該基地的建設也是對史詩《江格爾》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研究將產(chǎn)生重要影響。
江格爾藝人,班布爾,男,土爾扈特蒙古人,12歲,我們采訪他時,他說自己是初中一年級學生,江格爾第三代傳人。他沒有用托布秀爾,盤腿坐在草地上,用童聲演唱了具有和布克賽爾地方風格的英雄史詩片段《江格爾的形象》《江格爾頌》段落。他說,除了學校正常上課以外,業(yè)余時間到江格爾學校,專門學習江格爾的文本演唱和口頭表演,學習已經(jīng)有五年時間,這對于班布爾以后的江格爾及史詩表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江格爾的傳承起到重要作用。
圖31.江格爾藝人們
布音岱,男,56歲,土爾扈特蒙古人,他是和布克賽爾地區(qū)第一位個人出資建立“江格爾學?!钡拿耖g藝人。他說新疆蒙古族英雄史詩演唱的曲調(diào)有三種風格,一種為“和布克賽爾”音調(diào);第二種為“博爾塔拉”音調(diào);第三種為“巴音郭勒”音調(diào),在演唱江格爾的片段時,開始用什么音調(diào)演唱,中間必須保持這種音調(diào),不能變,從頭到尾一直沿用這一音調(diào)。這次的《江格爾》音樂考察,由于文化部門的事先安排,這些江格爾奇沒有為我們表演《江格爾》,其實,《江格爾》藝術團傳承人當中,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朝戈金先生采訪過的著名《江格爾》藝人(上圖懷抱小男孩的中年男人),但他這次沒有表演《江格爾》,我認為,他考慮到我們考察組中沒有《江格爾》研究學者,或并不是專門考察《江格爾》,所以他沒有表演也是情理之中。只有那位12歲小男孩表演了一段史詩。帶著遺憾,即將離開時,《江格爾》文藝民間藝術團的所有演員為我們共同演唱了和布克賽爾長調(diào)《藍營子官帽》等,就算是留給我們的離別禮物吧。
晚上,我們沒能在草原上住宿,所以開車回到縣城住宿。其實我的愿望是能在草原上住蒙古包,感受草原夜空黑色天幕下,閃閃發(fā)亮的星星與草叢下青蛙們的各種聲音之間的對話情景。我想,草原上的夜風能吹醒我,那是一種什么感覺?會不會聽到狼的聲音?草原上會不會有狼?那么漆黑的草原上馬群怎么吃草?怎么休息等問題,我的想法挺多,但沒能實現(xiàn)。
(4)巴音郭勒地區(qū)長調(diào)音樂
7月19日早晨,吃過早茶,我們前往烏魯木齊市。由于我們考察組原先中巴車及司機林波先生,受公司指派,22日需要前往機場接客人,走另外一條旅游路線。因此,不能與我們一同前往巴音郭勒州和靜縣。他很內(nèi)疚,他說這次跟隨我們一同前往各個地區(qū),看到這么多優(yōu)秀民間藝人,大開眼界,最重要的是烏蘭杰先生年過70多,道爾加拉先生手持拐杖,還堅持做民族文化的保護、研究工作,很受感動,非常愿意繼續(xù)跟隨我們到其它地方,但單位有派遣指令,不能違約,只好為我們聯(lián)系了另外一輛中巴車。我們一行到達烏魯木齊時已過中午,吃完飯,短暫停留之后換乘另外一輛中巴車,繼續(xù)前往和靜縣。汽車行駛了8個多小時,晚上九點左右終于到達和靜縣。
7月20日早晨,道爾吉拉、烏蘭杰等來到和靜縣政府,見到了副縣長其·巴太和文化局局長額仁策格。上午在政府辦公室秘書才仁加甫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來到鞏乃斯鄉(xiāng),路程大約三個多小時。鞏乃斯鄉(xiāng)居住著467戶牧民,全部都是土爾扈特蒙古人。人口大約1300多人,1100多是蒙古族。吃過晚飯已八點,烏蘭杰先生說還有一些時間,就找來三位土爾扈特民間藝人,即布爾杰、桑杰、貼木爾三位。
布爾杰,女,63歲,土爾扈特蒙古人,會演唱很多古老的土爾扈特長調(diào)民歌。她們幾代人都居住在這里,母親烏日萊也是一位民歌手,爺爺?shù)哪赣H曾經(jīng)在北京給滿祖格扎布王爺?shù)呐畠航踢^長調(diào)民歌。布爾杰演唱了一首《搖籃歌》:
Abu eji in ajil yagarau(父母由于工作繁忙),
Ashan oroi du surulchagad yagarau(傍晚時分還在勞動),
Amaralda in cilugen garbal büübai(一旦要有空閑),
Agta in nirugun du nagaduguluna büübai(寶貝讓你騎馬游玩)。
布爾杰演唱的長調(diào)有:《寬大的伏爾加河》(這首歌大約產(chǎn)生于17世紀,生活在伏爾加河岸邊的土爾扈特蒙古人創(chuàng)作演唱,文革時期禁唱,后恢復演唱至今)、《鞏乃斯高山之風》《珠日恒·火石河畔》(是一首贊頌家鄉(xiāng)的歌)等。
桑杰,女,57歲,土爾扈特蒙古人,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土爾扈特長調(diào)歌手。從小跟母親扎白學習民歌。她19歲開始到各種婚禮儀式、宴會場合去唱歌。由于小時候家里沒有電視、收音機等,所以很多民歌都是聽老人們演唱,慢慢學會的。當時參加婚禮或宴會,他們都要騎馬前往,由于路途很遠,在騎馬的途中也會唱歌。在婚禮上唱歌時都會遵循當?shù)亓曀缀鸵?guī)矩,給長輩要演唱長輩的歌;給父母演唱父母的歌;給舅舅演唱舅舅的歌;給姐妹們演唱姐妹的歌等。婚禮上,年輕人大都會演唱短調(diào)民歌,而老人們都會演唱長調(diào)民歌。
貼木爾,男,52歲,土爾扈特蒙古人,會唱長調(diào)民歌,也會演奏托布秀爾,父親叫柴吉白。特木爾從小就跟鄉(xiāng)里的道爾吉學習托布秀爾。采訪完以上3位當?shù)孛耖g藝人,烏蘭杰先生說,現(xiàn)在我還不是很困,才仁加甫啊,聽說你也一直在搜集整理當?shù)孛窀?,你說說你的情況吧。我當時很納悶,后來回想起,才仁加甫和道爾加拉在車上簡單聊天中,烏蘭杰先生已經(jīng)知道了才仁加甫平常也搜集整理民間音樂的狀況。烏蘭杰先生明銳的觀察能力,聆聽別人說話,牢記主要觀點,時刻保持學習的態(tài)度,令我們這些年輕人敬佩之余感嘆不已。
才仁加甫,男,35歲,他是一位有學識、有奉獻精神的文化干部。大學畢業(yè)之后,到巴音郭楞州烏力吉圖蘇木當了6年村長。他說,據(jù)老人們講,20世紀初,當時蒙古族有名望的歌手只要能演唱300首以上的民歌,就可到可汗、王爺?shù)膶m廷里獻歌,叫做“頌·額日古呼”(süong ergügu)。那個年代的婚禮儀式上,開宴前必須演唱10首長調(diào)民歌,叫做“阿日本·額和圖·道”(意為十首有源之歌)。最近幾年,才仁加甫共搜集、整理了300多首長調(diào)、短調(diào)民歌,幾乎走遍了新疆全部蒙古族聚居區(qū)。我當時聽完,驚奇他的這種毅力和精神。烏蘭杰、道爾加拉與三位民間藝人、鄉(xiāng)長巴特爾、才仁加甫們聊天到晚上十二點,很多長調(diào)民歌的演唱語境、心情、馬背上的演唱與婚宴上的演唱、在婚禮上對不同的人群演唱不同的歌曲的相關習俗和規(guī)矩等問題進行了討論,期間道爾加拉老師還講述了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兩個故事:
故事一:
上世紀九十年代,道爾加拉搜集、整理民歌的途中,走進一個牧民家,由于長途跋涉,加上嚴寒的天氣,道爾加拉及同事就在這一牧民家歇腳。當時家里坐著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面色憔悴,眼光透露出無法言表的哀傷。道爾加拉向這位老人說明他們的來意,并詢問附近有沒有會演唱民歌的、比較出色的藝人時,這位老人說道:我就是從小演唱民歌的歌手,但是前幾天我的老伴兒因病去世,心情比較痛苦,但是看你們這么遠走過來,我也很感動,所以我破例為你們演唱三首民歌,請老師們諒解。道爾加拉和同事非常感動,老人開始了演唱,這三首民歌都是很古老的民歌,道爾加拉聽完三首,眼淚不由掉下來。他說,這些歌以前聽的時候根本沒有感到有悲傷情緒,而且這些歌本身題材也不是悲傷的。但,今天聽到老人演唱之后,心情無比沉重,他也不知道心情會變得如此糟糕。后來道爾加拉分析原因后才明白,演唱者前幾天去世的家人,這一悲傷源,改變了歌的演唱語境和情感語境。通過他的演唱時,這首歌和不幸的遭遇糅合在一起,給歌和歌聲注入了悲傷的元素,才使其語境中聽的人們感到了無比的痛苦。
故事二:
2006年,道爾加拉再次來到和布克賽爾地區(qū)搜集整理民歌時,走進一戶牧民家住宿。當晚主人殺羊款待了他們,晚宴間主人給他們講述了前段時間發(fā)生在他們家的不幸事件。他唯一的一個兒子騎著摩托車去縣城的路上發(fā)生了車禍,兒子不幸去世,他不敢相信自己的兒子會因車禍死去,總覺得兒子沒有死。因此,主人邊喝酒邊唱歌,唱了一個晚上,道爾加拉也陪著主人坐到天亮,主人演唱了一晚上的歌,歌并不是悲傷的,但是通過他的演唱,歌變得那樣的悲傷。道爾加拉最后總結說,這就是歌手的心情決定了民歌的演唱是否符合它本身的意義,心情愉快時,所演唱的民歌才能貼近歌的本身含義,相反,心情非常糟糕時演唱民歌,所表達的則不是民歌本身的含義了,會隨著演唱者的心情進入另一個語境中。
聽完故事,我們沉思不語。故事中的歌手,那些平凡的牧民,身邊發(fā)生的、生活中的辛酸經(jīng)歷,沒有發(fā)泄到任何人身上,也不會生活在苦難的陰影中,而是把自己的不幸和痛苦用歌聲唱出來,唱給自己聽,唱給天或永恒的大地,萬物能聽懂這種心靈的歌聲,在那種語境下唱歌,才能真正感受到歌聲帶來的一絲安慰感。
三位民間藝人給大家講述了當前土爾扈特長調(diào)民歌的現(xiàn)狀和困境,并講了他們自己的觀點和擔憂,他們所擔心的問題也是目前整個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所面臨的問題,甚至有些問題變成社會問題,值得深思。
看了一下時間,已過午夜兩點,貼木爾家里的蒙古包,潮濕而陰冷,可以說被子和褥子由于受連續(xù)幾天的小雨,蒙古包地面滲透雨水而導致里面的被褥等受潮嚴重。但沒有其它辦法,鉆進被窩忍受潮濕,那種無法入睡而等待天亮的感覺,痛不勘言。
7月21日,上午十一點,我們一行到達鞏乃斯鄉(xiāng)民間藝人鞏岱家里,鄉(xiāng)長巴特爾召集12位民間藝人,前來接受我們的訪談。采訪的過程對于我們或他們,都是一種心與心的交流或交談,也是一種身份、文化的認識過程,所以對于我們來說,民間藝人的到來,就是最高興的事情。
長調(diào)藝人,冰代,牧民,女,68歲,土爾扈特蒙古人,從小跟母親查干學習長調(diào)民歌,采訪時演唱了長調(diào)《馬贊》(morin nu magtagal)、《從遙遠的地方奔馳而來的金鬃馬》(gajar hola eche sayigladag altan sirgal mori)(這是一首唱給母親的歌)、《嘎勒丹巴》(galdamba)等。
普日外,男,54歲,土爾扈特蒙古人,畢業(yè)于巴州師范學校,1976-1989年曾在鞏乃斯鄉(xiāng)小學(現(xiàn)在的和靜縣第十一中學)當教員,1998年調(diào)到鞏乃斯鄉(xiāng)政府人民代表大會,現(xiàn)為人民代表大會委員會主任。他從姐姐蘇布賽學習了民歌,后來自己學習托布秀爾,還會表演舞蹈“博伊勒格”,采訪時演唱的長調(diào)有:《阿勒泰杭蓋的山丘》《藥的引子》(tang in cini darugulga)。
朝倫,53歲(普日外妻子),是鞏乃斯鄉(xiāng)蒙古族小學一名教師。采訪時演唱的長調(diào)有:《心火石河·岸邊》(jiruhen chahigur in ehin du)、《修長的小黃馬》《高山之巔》(ündur jim un oroi)。
布拉干,女,43歲,土爾扈特蒙古人,畢業(yè)于新疆黨校,現(xiàn)為鞏乃斯鄉(xiāng)婦聯(lián)主任。母親叫拉吉雅爾,63歲,是一位優(yōu)秀的民歌手。布拉干從小跟母親學習民歌。采訪時演唱的長調(diào)有《心火石河·岸邊》。
伊萊,女,66歲,土爾扈特蒙古人,她是著名民間藝人伊仁才的家人,伊萊從小跟母親吉萊學唱民歌。采訪時演唱的長調(diào)民歌有:《寬鬃的棕馬》《道爾木圖河的兔子》。
木乃,女,35歲,土爾扈特蒙古人,跟母親學習托布秀爾,是民歌手伊萊的姑娘。采訪時演唱的曲目有:《鞏乃斯山的風》。
蘇布賽,女,55歲,土爾扈特蒙古人,是一名退休職工,她是普日外的姐姐。采訪時演唱的長調(diào)有:《秀長的駿馬》(narihan saihan heger)、《碎石上奔跑的駿馬》(sair degegur güyudel tai)。
大·查干,女,37歲,土爾扈特蒙古人,跟母親學了很多民歌,采訪時演唱的長調(diào)民歌有:《瑪加之風》(majia in salhin)。
小·查干,女,37歲,土爾扈特蒙古人,從小跟母親孟古學習民歌,采訪時演唱的長調(diào)民歌有:《藥的引子》。
巴岱,女,45歲,土爾扈特蒙古人,民歌手蘇布賽的大女兒。采訪時演唱的長調(diào)有:《嘹亮歌喉的布谷鳥》(gowa daguu tai gühuge)、《河邊的高達氈包》(gool un ündur üeguge)。
巴音德力格爾,11歲,土爾扈特蒙古人,小學五年級學生,采訪時演唱的長調(diào)有《博爾克河的三只鹿》(berhe in gurban bereber)。
藝人們共演唱了14首土爾扈特長調(diào)民歌,另外還有15歲的孟根卓拉小姑娘演奏的托布秀爾曲《薩布爾丁》,歌手們演唱的曲目都是鞏乃斯鄉(xiāng)流傳的當?shù)亻L調(diào)民歌。
鞏乃斯鄉(xiāng)的民間藝人們,熱愛自己的民歌,演唱自己的民歌。鄉(xiāng)政府每年舉辦一次民歌比賽,大大豐富了鞏乃斯鄉(xiāng)蒙古人的文化生活。很多老藝人自發(fā)為學校的在校生教授托布秀爾演奏技法、長調(diào)民歌演唱等,為傳承和保護土爾扈特民歌做出了重要貢獻。
離開鞏乃斯鄉(xiāng),前往巴音郭勒州,一路風景如畫,高山草原景色優(yōu)美,山坡上長滿綠蔥蔥的、密密麻麻的天然山松。我在想,如果越高山嶺,或進入那些山松林中,會不會突然跑出一個龐然大物——黑熊、棕熊等,我要是唱低音呼麥,他們會不會被我的呼麥聲嚇退或逃跑?因為,看到這些地理環(huán)境和山林草原,腦海里能想象的只有這些畫面。前往巴音郭勒州的公路正在擴建,改道行走的土路由于雨水影響,變得泥濘不堪,中巴車中乘坐的我們被這種路況顛簸的筋疲力盡。
7月22日上午,我們在巴音布魯克鎮(zhèn)蘇布松家的蒙古包里采訪到當?shù)孛耖g藝人9人,有蘇布松、敖葉、布熱、托雅、布寨、巴音特古斯、希尼格日勒、圖麥、巴德瑪日格等。從上午開始錄音,到下午六點半結束,共錄制了43首土爾扈特長調(diào)民歌和短調(diào)民歌。有些長調(diào)民歌并附有歷史背景和故事傳說,視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長調(diào)藝人,蘇布松,女,48歲,土爾扈特蒙古人,是自治區(qū)級婚俗(民俗)傳承人之一。8歲開始跟母親學歌,她說會演唱30多首長調(diào)。2004年參加巴音郭勒州民歌比賽,獲一等獎,演唱的曲目是《納新之草》,她說,這首長調(diào)專門唱給那些有學問、有地位的人;2007年,和碩縣民歌比賽,獲“優(yōu)秀獎”,演唱的曲目是《綿羊般的黃馬》;2009年,在烏魯木齊舉行的全區(qū)民歌大賽中,演唱《寬廣的伏爾加河》獲得優(yōu)秀獎;2010年在博爾塔拉州舉行的全區(qū)民歌大賽中,演唱《肥壯的棕馬》獲得優(yōu)秀獎。她還會演奏托布秀爾、祝贊、英雄史詩《江格爾》的演唱等,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民間藝人。采訪時演唱的長調(diào)民歌有:《納新之草》(na xinzi in ebesun)、《曠世》(saba yehe yertinchu)、《矯健的棕馬》(erbeger boro mori)、《帶斑點的紅馬》(tolbun üngge tai ulagan)、《珠日汗·壕的岸邊》(jiruhen ho in ehin du)、《白色翅膀的鵰》(chagan jigur tai chagchahai)、《塔奔·塔西谷的旱獺》(tabun tasigu in tarbaga)、《阿勒泰奶酪的味道美》(altai in agaruul un amta ni saihan)、《燕子》(hariyacai)、《阿奇亞的黃羊》(aciya in cini argali)、《碎石上的落葉松》(sair hargai)等長調(diào)歌曲。
希尼格日勒,女,40歲,土爾扈特蒙古人,從小跟母親學習長調(diào)民歌,錄制了67首長調(diào)民歌,曾在巴音布魯克各類那達慕大會上演唱長調(diào),獲過一等獎。采訪時演唱的長調(diào)有:《鞏乃斯山的風》(hünggüs un ündur sigurga)、《哈斯之河》(has gedeg gool)、《納林戈壁的棗紅馬》(narin gobi in jegerde)、《白嘴黃羊》(aman chagan argali)、《烏蘭布拉格的口子》(ulagan bulag un ama)、《面有白條的駿馬》(galjan mori)、《野性十足的棗紅馬》(hanggal tasiyan jegerde)。
布熱,男,45歲,土爾扈特蒙古人,是一名行醫(yī)30多年的蒙醫(yī)。他會演唱很多長調(diào)民歌,大概會唱30多首。這次錄制了12首。采訪時演唱的長調(diào)有:《父母》(abu eji hoyar)、《聲音優(yōu)美的布谷鳥》(gowa daguu tai gühuge)、《敏吉杭蓋之鹿》(minji hanggai in bugu)、《五面之笛》(tabun tala tai lingbu,短調(diào)民歌,是一首情歌)、《美麗杭蓋之鹿》(saihan hanggai in bugu)、《分叉冰灘岸邊》(salaga müsutu in ehin du)、《馬群宿地》(adugun nu husi)、《舒爾乃額吉》(surnai eji短調(diào),詼諧歌曲)《矯健的走馬》(erbeng jiruga boro,屬于酒歌)、《漂亮的花白馬》(alag alag un saihan,是一首唱給叔叔的歌)、《十五的月亮》(arban tabun nu sara專門唱給佛的歌)、《碎石上奔跑的駿馬》(seger degegur güyudel tai,唱給姐妹的歌)《要去見我的愛人,可憐吶》(amarag honggor dagan hürune sio hügeguhui)等長調(diào)。
圖32.土爾扈特藝人布熱
奧耶,女,46歲,土爾扈特蒙古人。她說,21歲時候,認識了牧場里的一位老額吉,叫吉日嘎拉,當時70多歲,奧耶從吉日嘎拉額吉那里學會了很多長調(diào)民歌,她從小失去父母,是一名孤兒,她是巴音布魯克民歌協(xié)會會員。采訪時演唱的長調(diào)有:《高高的青山之鹿》(ündur gühe in bugu)、《漂亮的花白馬》(alaghanggui saihan alag)等。
托雅,女,38歲,土爾扈特蒙古人,從15歲開始跟母親學民歌,母親39歲去世,父親49歲去世。多難的生活經(jīng)歷,使她演唱時音色低沉而蒼涼,在演唱過程中看到了她眼中的淚光。2003年在巴音布魯克舉行的那達慕大會上演唱《高高的額爾班山頂》獲得一等獎。采訪時演唱的長調(diào)有:《堅固的高山之巔》(ündur erbeng un oroi)、《有絆繩的黃馬》(sedur tai sirga mori)、《飄著的白云》(hübbuju baihu chagan egule)等。
圖33.土爾扈特藝人托雅
另外還有蒙醫(yī)布熱的妻子,叫布寨,43歲。她說,21歲開始跟母親學習民歌,現(xiàn)在有一對雙胞胎兒子,兩個兒子會演奏托布秀爾、呼麥等,參加很多比賽獲過獎。她被巴音布魯克小學聘請為該校長調(diào)民歌的專業(yè)老師。采訪時演唱的長調(diào)有:《碎石上奔跑的駿馬》(seger degegur güyudel tai)、《韁繩連一起的兩匹小黃馬》(holbuga tai üsgegsen hoyar baga sirga,這首歌是專門唱給親密的伙伴)等。
(5)和布克賽爾、巴音郭勒地區(qū)土爾扈特蒙古人的音樂特點
和布克賽爾、巴音郭勒等地區(qū)生活著很多土爾扈特蒙古人,他們的音樂風格與阿拉善地區(qū)生活的土爾扈特蒙古人音樂風格完全不同,從其長調(diào)民歌的演唱來看,曲調(diào)結構、唱詞的結合、旋律形態(tài)完全是另外一種風格,這與新疆土爾扈特蒙古人的生存環(huán)境和語系有一定關系。和布克賽爾、巴音郭勒地區(qū)土爾扈特蒙古人的長調(diào)民歌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裝飾音較少,在自由延伸的旋律進行中,裝飾音的成分巧妙而合適的位置上顯現(xiàn);二是,曲調(diào)的起始和落音結構明顯,每首民歌的起句都和下樂句形成對比;三是,唱詞的韻律明顯,多以頭韻、尾韻等現(xiàn)象構成;四是,每樂句的結束時都有短暫的停頓,這一停頓有一定的內(nèi)在規(guī)律,并不是所有歌都會停頓,而是根據(jù)歌手的演唱氣息來決定的,有些旋律延長的較長時間時最后必須停頓,則相反。
從和布克賽爾地區(qū)英雄史詩《江格爾》的表演過程中,我們看到,12歲的班布爾可以說是英雄史詩《江格爾》傳承中最好的一個實例。他表演時盤腿坐在草地上,兩手放在膝蓋上,擺出一副傲慢的姿勢,對著眾人開始表演《江格爾》的故事,雖然演唱了《江格爾》曲調(diào)中的某一首,而這首曲調(diào)對史詩《江格爾》的整個表演來說是重要的。對于傳承人而言,首先了解基本核心要素,其次再漸漸深入,掌握口頭表演程式和規(guī)律,以及如何表演,如何吸引觀眾等,都是一連串的、漫長的學習過程。在他們的觀念中,這首史詩《江格爾》的專用曲調(diào),勾勒江格爾的形象、塑造江格爾的內(nèi)心世界、描畫江格爾的成長和戰(zhàn)斗場景來說是最重要的一個涂料工具,用這個涂料工具開始描畫的時候,他們的腦海里已經(jīng)看到了英雄江格爾的威武形象。
(六)額魯特蒙古人的音樂考察
由于考察路線的改變,19日到21日所考察的對象主要以土爾扈特蒙古人的音樂文化為主。便于統(tǒng)一材料,7月23日,我們前往原窩闊臺汗國首都——額敏縣,額敏,蒙語確切含義為“額莫格勒”,意為馬鞍。在進入額敏縣之前,路遇敖包,按照習俗洗車進行祭祀活動。而道爾加拉事先聯(lián)系好的當?shù)孛耖g藝人蘇榮扎布等四人,也正好開車到達標志性地方——額敏敖包。敖包前4位藝人用額魯特蒙古人的傳統(tǒng)禮節(jié),一手捧著藍色哈達,一手拿著銀碗駝奶酒,以示歡迎和敬意。我們繞行敖包三圈之后繼續(xù)向市區(qū)趕路。到達市區(qū)之后,先參觀了額敏縣青少年宮,觀看了縣文化局組織的少年馬頭琴樂隊,文化局人士介紹說,他們的馬頭琴樂隊月底將赴北京參加比賽??赐晟倌犟R頭琴樂團表演的《萬馬奔騰》,烏蘭杰先生對孩子們講了很多鼓勵的話,希望孩子們學好知識,學好民歌,學好自己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
1.民歌演唱
下午兩點,我們在少年宮二樓的會議室采訪當?shù)孛耖g歌手,共4位民歌手,其中3位是長調(diào)歌手,有一位是托布秀爾演奏藝人。由于考察組長途跋涉,不停趕路,價值高達一個地方開始工作等原因,大家都顯得很疲憊,只有兩位老師——烏蘭杰和道爾加拉,已73高齡,仍精神煥發(fā),工作起來認真而仔細,讓大家敬佩而感動。
長調(diào)藝人,賽音巴雅爾,男,85歲,額魯特蒙古人,額敏縣商呼蘇木三道鄉(xiāng)人。這位老人是本次田野考察中年齡最大的藝人之一。他演唱額魯特長調(diào)民歌真是一絕,是當?shù)胤浅S忻拈L調(diào)歌手之一。額敏縣所有長調(diào)學習者都拜他為師,學習古老的額魯特長調(diào)民歌。賽音巴雅爾師從著名民歌手——柴金扎布老人。他從16歲開始就跟這位大師學習長調(diào)民歌,當時柴金扎布已經(jīng)60多歲,據(jù)賽音巴雅爾說,柴金扎布掌握了300多首民歌,曾是沙日瓦活佛的宮廷專業(yè)歌手。柴金扎布的父親叫巴圖朝日格,住在呼吉爾特鄉(xiāng),柴金扎布排行老二。賽音巴雅爾一直跟隨柴金扎布,學會了很多民歌。賽音巴雅爾目前能演唱100多首額魯特長調(diào)民歌,成為額敏縣長調(diào)民歌演唱最有名望的傳承人之一。額敏縣政府為了保護、傳承額魯特長調(diào)民歌,2009年在額敏縣第一次舉辦長調(diào)民歌培訓班,特聘賽音巴雅爾做指導教師,這次共有10多名長調(diào)愛好者參加了培訓班。第二次在額敏河蒙古蘇木舉辦長調(diào)民歌培訓班,通過兩次長調(diào)民歌培訓班的學習和傳授,當?shù)睾芏嘀心耆恕⒛贻p人學會不少長調(diào),為保護額魯特長調(diào)民歌起到重要作用。
2009年,賽音巴雅爾參加全疆長調(diào)民歌大賽,演唱額魯特長調(diào)《空曠的山丘》(hanggai in ündur sili)、《兩匹棕馬》(hoyar boro)《鬃毛交叉的棗紅馬》(solbing del tai heger),獲得二等獎。賽音巴雅爾跟父親學了一首歌頌英雄洪臺吉的長調(diào)《白敖包的那邊》(chagan obuga in chagadu beye),這首長調(diào)年代久遠,是一首珍貴的歷史民歌。采訪時賽音巴雅爾演唱了《哈拉白峽谷》、《瑟歌爾·賽的沙灘》(seger sai in ergi)、《三歲的棗紅馬》(üriye seger jegerde)、《烏魯 木 齊的白塔》(ürumci in chgan soburga)、《象之顏色的黃馬》(jagan nu üengge tai sirgal)等。
圖34.額魯特著名長調(diào)手賽音巴雅爾(右一)與道爾加拉
巴雅爾拉呼,男,59歲,額魯特蒙古人,著名長調(diào)大師柴金扎布的兒子,額敏縣額敏河蒙古蘇木黃兒馬鄉(xiāng)人。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學會很多額魯特長調(diào)民歌。聽完他的演唱,發(fā)現(xiàn)巴雅爾拉呼的長調(diào)演唱水平早已達到專業(yè)歌手的演唱水平。他不僅演唱的音色純凈,吐詞清晰,長調(diào)的“諾古拉”優(yōu)美動聽。采訪時演唱的長調(diào)有:《博伊勒·薩拉嘎的我們》(beyelege salaga in bida)、《肥壯的云青馬》(egulen gühe in targun)、《納林戈壁的棗紅馬》(narin gobi in jegerde)、《修長的小黃馬》(narin baga sirga)、《嶙峋的鬃紅馬》(erbeger boro mori)、《兩匹小黃馬》(hoyar baga sirga)、《貝野上的柳樹》(bi tala in burgasu)、《阿彥賽罕故鄉(xiāng)》(ayan saihan nutug)、《箭囊的蓋子》(sagadag in cini darugul)、《有號角印章的棕馬》(büriye in aman chagan tamaga tai heger)、《有收獲的山丘》(ganjugan nu yehe sili)等。
圖35.額魯特著名長調(diào)歌手巴雅爾拉呼
蘇榮扎布,男,66歲,額魯特蒙古人,縣安局退休干部,會唱很多長調(diào)民歌。父親叫敖楞巴雅爾,是一名出色的民歌手。長調(diào)《青馬》(gühe boro)就是從父親學的。采訪時演唱的長調(diào)有:《七山之嶺》(dolugan agula in dabaga)、《游隼般的青馬》(gü nacin boro)、《南邊升起的太陽》(emune eche garugsan nara)、《罕山之巔》(han agula in oyoi)、《淡黃色的駿馬》(chagan sirgal mori)。
下午的時間,我們共錄制了25首額魯特長調(diào)民歌,都是一些具有歷史背景的、內(nèi)容豐富的額魯特長調(diào)民歌。吃過晚飯已晚上七點半,繼續(xù)前往克拉瑪依市,在路上行走了2個小時左右,終于到達克拉瑪依市,下車之后,受邀本次考察組的攝像師小龍的表哥家人的款待,當晚住在克拉瑪依市“金新酒店”,因為采訪活動的頻繁和趕路原因,所有人吃過夜宵后休息。
圖36.額魯特長調(diào)藝人蘇榮扎布(2011)
2.額魯特民歌風格特點
額魯特民歌是新疆蒙古族民歌中數(shù)量最多,其傳唱范圍也最廣。由于受歷史原因,額魯特長調(diào)民歌、短調(diào)民歌仍保留著它原有的風格特征。額敏縣會演唱額魯特民歌的人較多,以85歲的賽音巴雅爾藝人為代表,向他學習長調(diào)民歌的無數(shù)個民歌愛好者們,都是額魯特民歌的傳承群體。傳承文化的年青一代,他們學會這些祖先傳承下來的民歌,可以說擁有今生無比的精神財富。財富不以金錢來衡量,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他們的財富在哪里?就是他們所演唱的民歌,他們所守護的土地,他們所熱愛的自然萬物,所敬仰的神靈和祖先,這就是財富,這種隱形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枯。
額魯特長調(diào)民歌旋律悠揚,曲式結構龐大,調(diào)式多樣,其音樂風格有以下特點:
一是,徵調(diào)式歌曲較多,其主要音階以宮、商、徵或徵、宮、商為主要骨干音來進行;二是,演唱風格與烏梁海部、土爾扈特部長調(diào)民歌相比,節(jié)奏上的自由性更強,節(jié)奏更緩慢而富有委婉的旋律特征;三是,曲調(diào)中多有一些憂傷的旋律,這與額魯特部落的歷史有關,額魯特部在清朝幾乎被滅絕,但額魯特蒙古人把這種苦難的歷史經(jīng)歷演化成歌聲中的旋律,不失悲壯性,不失史詩性。
通過本次田野調(diào)查,對新疆境內(nèi)生活的烏梁海、圖瓦、土爾扈特、額魯特等蒙古人的音樂生活及其傳統(tǒng)文化有了較深的認識,并搜集到較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通過采訪和訪談,記錄了當?shù)孛晒湃藢ψ迦好窀杓拔幕母叨茸杂X、高度重視和高度責任心,給我們留下深刻影響。本次調(diào)查以阿勒泰地區(qū)烏梁海蒙古人;哈納斯地區(qū)的圖瓦蒙古人;和布克賽爾、巴音郭楞地區(qū)的土爾扈特蒙古人;額敏縣的額魯特蒙古人的音樂生活作了深入考察。其中對阿勒泰地區(qū)蒙古人的呼麥藝術有了更深的了解。作者認為,阿勒泰地區(qū)蒙古人的呼麥藝術,是蒙古族呼麥藝術的發(fā)源之地,這是因為,該地區(qū)生活的蒙古人,不僅創(chuàng)造出呼麥這種“喉音藝術”,還有“冒頓·潮爾”這一神奇的多聲音樂。它的歷史從文獻記載來看,更顯得古老而珍貴。通過本次田野調(diào)查,對新疆地區(qū)蒙古人的音樂文化、民俗生活及傳統(tǒng)音樂風格特征有以下幾點認識:
一是,音樂與游牧生活的融合。阿勒泰烏梁海蒙古人演唱的呼麥和冒頓·潮爾;圖瓦人的民歌演唱傳統(tǒng);土爾扈特蒙古人的游牧生活及家庭宴會中都可以看出,傳統(tǒng)的游牧生活思維、生產(chǎn)生活方式仍占主導地位,由此影響著他們對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觀念、認知、意識和行為規(guī)范。
二是,難以企及的自然、和諧的多聲音樂風格。阿勒泰地區(qū)烏梁海蒙古人的冒頓·潮爾與呼麥,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音,也是烏梁海蒙古人獻給大自然的交響神話。他們用草根和樺樹制作出冒頓·潮爾,將動聽的音樂敬獻給河流山川的諸多神靈。他們利用一草一木,制作出冒頓·潮爾這種多聲功能的傳統(tǒng)樂器,模仿大自然的飛禽走獸之聲音,可以說阿勒泰烏梁海蒙古人的音樂天賦及多聲音樂的創(chuàng)作能力超乎人的想象。
三是,圖瓦人的音樂如同高山沉積多年的冰雪一樣,被封塵多年,如同他們的族群一樣,被世人所忘。當聽到他們的民歌和英雄史詩,以及心理埋藏多年的歷史、辛酸悲壯故事后才明白,圖瓦人的音樂是獻給神的禮物,神靈不僅顧及到他們的感受,也恩賜于他們更多的靈感來詠唱自然,守護心靈的一片凈土。
新疆蒙古族音樂文化是一個值得去研究的豐厚遺產(chǎn)。我們發(fā)現(xiàn),在歷史的變遷中,一個民族的語言可以隨著時間和環(huán)境的變化,隨時發(fā)生消亡,但是音樂消亡的歷程至少比語言更晚一些,或更具有它的保守性、隱藏性。蒙古族諸多部族的音樂文化大都隱藏在這一民族的內(nèi)心世界,隱藏在每位牧人的思想、記憶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