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芳 范旭東
摘要:為探究宋瓷紋飾的美學(xué)特征及其理論價值與實際運用價值,文章采用理論與案例結(jié)合分析法,以宋代社會背景和文化風氣為基礎(chǔ),以不同窯口為例,對宋瓷紋飾的題材、工藝、色彩和形態(tài)進行探究,總結(jié)出了宋瓷紋飾的“自然美”、“豐實美”和“意境美”這三大美學(xué)特征,并深入闡述其背后所蘊含的美學(xué)思想。
關(guān)鍵詞:宋瓷 紋飾 美學(xué)特征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9)01-0048-02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Song porcelain decoration, this paper combines theory with case analysis, tak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of Song Dynasty as the foundation, takes different kilns as examples, explores the subject matter, technology, color and form of Song porcelain decoration, and summarizes thre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Song porcelain decoration. It also elaborates on the aesthetic thoughts behind it.
Keywords: Song porcelain Decorative pattern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引言
宋瓷堪稱瓷器發(fā)展史上的巔峰之作,其中更有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五大名蜜”為翹楚。宋瓷以單色釉的高度發(fā)展而著稱,具有含蓄典雅、端莊雋久的特點,其紋飾不似唐朝的奔放艷麗,也不像清朝的繁復(fù)戎華,而是清新雅致自成一派,天然紋飾和人工紋飾交相輝映。單色釉的高度發(fā)展使宋瓷在色彩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另外,宋代文人士大夫階層的興起和工藝美術(shù)的發(fā)展也推動著匠人們對宋瓷裝飾手法的不斷探索和豐富。宋瓷紋飾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經(jīng)濟、文化、宗教信仰等信息,其美學(xué)特征對現(xiàn)代設(shè)計也有著極高的理論價值和運用價值。
一、天然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宋代道教的深入發(fā)展影響了整個社會的審美方向,瓷器作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成為了文化和審美傳播的載體。道家的理學(xué)思想成為宋代主流意識的形態(tài),人們對美的追求不再是波濤和澎湃,而是內(nèi)心深處的情境和心靈的觀照,宋文化則變得溫文爾雅,婉轉(zhuǎn)細密。宋人情感細膩,含蓄內(nèi)斂,這一特點在陶瓷紋飾上可見一斑。
(一)汝窯
從單色釉的高度發(fā)展可以看出宋人喜爰樸素大方的天然美勝過華麗裝飾的堆砌。宋人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宋瓷追求極致的天然美。宋瓷的單色釉均以天青色為上,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不變,道亦不變”,天青色是天的本色,即天的本原狀態(tài),回歸本源,回歸天然,便是宋人眼中的道。作為五大名窯之首的汝窯,是單色釉發(fā)展歷程中最高成就的代表,其釉色有天青、粉青、天藍、豆綠、青綠、月白、橋皮紋等,其中天青色就是被人形容為“雨過天晴云破處”的釉色。(如圖1)為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一件宋代汝窯天青釉圓洗,器形簡約大氣,通體施以天青色釉,厚薄均勻,釉色清透明朗,釉面上均勻分布著細密的冰裂紋,整體風格清透純凈、溫厚素雅,釉面質(zhì)感如玉,瑩潤古樸,有著渾然天成之美。
(一)哥窯
以龜裂紋著稱的哥窯,同樣是宋瓷天然美的代表。瓷器周身的龜裂紋片本是制瓷過程中一種偶然的缺陷,但宋人發(fā)現(xiàn)了它獨特的天然美感,并將之完善和發(fā)展了下去,在對裂紋進行有意識的制造和改進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廣受歡迎的陶瓷品種。哥窯釉色沉厚細膩,有如凝脂,釉面布滿開片,呈現(xiàn)出“金絲鐵線”。不同瓷器開片形狀和大小不一,裂紋粗細、色彩、紋路走向也不相同,呈現(xiàn)出的裂片紋飾或細膩或粗曠,橫縱交錯,精致巧妙,仔細端詳各有干秋。根據(jù)開片效果的不同,可分為魚子紋、百及碎、金絲鐵線、鱔絲紋、牛毛紋等,其中金絲鐵線最為有名。(如圖2)是一件宋代哥窯葵口花洗,整體釉面開片均勻,可以清晰地看到較粗的黑色裂紋之中夾雜著較細的黃色紋路,深淺不一,交織相錯,這就是“金絲鐵線”。開片與釉色相互呼應(yīng),相互襯托,共同構(gòu)成了哥窯的獨特紋飾,這些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美麗紋飾正是道法自然思想在瓷器上的提煉與表現(xiàn)。
(三)鈞窯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鈞窯,使中國陶瓷進入了五彩斑斕的時代,這種斑斕美艷卻天然。鈞瓷發(fā)端于東漢,是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是中國傳統(tǒng)制瓷工藝中的瑰寶。鈞窯以獨特的窯變藝術(shù)而著稱于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鈞窯是宋瓷崇尚天然真實的完美體現(xiàn)。鈞窯瓷釉色豐富,匠人們對釉料的靈活運用使其呈現(xiàn)出的釉面效果變化多姿、艷彩紛呈。這種獨特的紋飾不加半點雕琢卻能夠呈現(xiàn)出萬千氣象,燦如晚霞、行云流水的色彩以及獨特的紋路和斑點能夠勾起人們的無限遐想,可謂巧奪天工。宋代鈞窯作品,釉色溫潤艷麗,體現(xiàn)窯變的天然藝術(shù),可大致分為窯變單色釉、窯變彩斑釉和窯變花釉這三大類,其中藝術(shù)價值最高的是窯變花釉。(如圖3)是一件宋代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通體施釉,以濃厚質(zhì)樸的藍色釉為底,其中呈現(xiàn)出絢爛的紅紫色斑塊,宛如晴天中的片片彩云?;ㄓ允氢x窯自然窯變效果的代表,體現(xiàn)著窯變的天然神韻。每一件花釉鈞瓷都是世間僅此一件的孤品,天然形成的色塊如云似錦,其顏色和形態(tài)變幻無窮,給人無盡遐想。
二、豐實美一絞飾技法多樣、圖案題材豐富
宋瓷雖以單色釉瓷的高度發(fā)展著稱,但其在陶瓷紋飾方面的貢獻不容忽視。在陶瓷裝飾手法上,宋瓷相較漢唐五代瓷器更趨于成熟,其紋飾題材豐富,裝飾形式多樣。宋瓷除釉色裝飾外,還大量運用了印花、貼花、刻花、剔花、劃花、畫花、剪紙漏花甚至植物裝飾等技術(shù),變幻無窮,氣象萬干。
(一)磁州窯
對陶瓷裝飾手法有開創(chuàng)性貢獻的當屬磁州窯,磁州窯的白地黑花
突破了宋瓷經(jīng)典單色釉的局限,運用了刻、劃、剔、填彩等多種裝飾手法,呈現(xiàn)的圖案效果醒目飽滿,黑白對比強烈,開創(chuàng)了陶瓷彩繪裝飾的先河。另外,將傳統(tǒng)書畫手法與多種陶瓷裝飾技法巧妙結(jié)合也是磁州窯在陶瓷史上的貢獻之一。其裝飾圖案有龍紋、植物紋、花鳥紋、山水紋、人物紋、動物紋、文字紋等,大部分圖案來源于民間生活,以及大自然中的動植物和人物形象,種類繁多題材豐富。其中人物紋、嬰戲紋、動物紋等更是生趣盎然靈動活潑,富有故事性和生活氣息,不僅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審美取向,還反映出宋元時期的民風民俗,為后世的民間繪畫等研究提供了絕佳資料。
(如圖4)中的白地黑花嬰戲紋枕,是宋代磁州窯的一件作品,通體白釉,手繪黑彩嬰戲紋。枕側(cè)飾以花草紋,線條流暢舒展,圖案布局精妙。枕面周圈用雙線方式勾勒出如意紋,并在其間繪制四組卷枝紋。枕面中央的空白區(qū)域,繪制了一幅嬰戲場景圖,筆畫簡練傳神,描繪了兩個嬰兒嬉戲的場景,左邊一孩頭上落一只小鳥,右邊一孩作興奮狀,欲上前捕捉小鳥。磁州窯器物中,嬰戲紋飾很多,風格清新傳神,線條流暢,情趣盎然,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二)定窯
宋代五大名窯中只有定窯是白瓷系,也只有定窯不以釉色取勝,而是以紋飾為特色,主要裝飾技法有刻花、印花、劃花等,其中劃花的方式最為多見。定窯裝飾圖案題材多為花卉,以牡丹紋、蓮花紋、菊花紋居多,另有萱草紋、梅花紋等。(如圖5)中的宋代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飾以蓮花荷葉圖案,以卷葉紋相輔,整體效果端莊雅致。此外,獸紋、禽鳥紋、游魚紋、戲嬰紋、飛龍紋等紋飾也大量出現(xiàn)。定窯瓷器紋飾圖案形態(tài)靈活線條清晰,繁復(fù)而富有層次感,布局巧妙,整體講求對稱,端莊素雅。在較為精美的定窯瓷器中亦可見多種裝飾技法和圖案題材的混合運用,如器物內(nèi)壁印花外壁刻花并用的手法等。定窯印花紋飾與宋代盛行的緙絲工藝也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可以說宋代各類工藝美術(shù)的蓬勃發(fā)展對陶瓷裝飾藝術(shù)起到了促進作用,使宋瓷裝飾技法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此外,還有吉州窯的木葉天目和剪紙貼花天目,建窯的兔毫斑、鷓鴣斑、曜變等,不勝枚舉。宋代名窯遍布,陶瓷裝飾異彩紛呈,各具特色,其裝飾手法和技藝在陶瓷發(fā)展史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影響著后人。
三、意境美——理學(xué)之風興起、文人氣息洋溢
宋太袓趙匡胤“杯酒釋兵權(quán)”,宋人過上了安寧的生活,在文德政治的大環(huán)境下,理學(xué)之風興起,這對宋人的審美情趣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宋瓷的紋飾則充分表現(xiàn)出這一現(xiàn)象。受“文人畫”影響,宋瓷紋飾中有大量的花鳥畫、人物畫、山水畫、甚至書法等題材。宋代磁州窯開創(chuàng)性地將水墨畫技法和書法運用到陶瓷裝飾中,紋飾本就是陶瓷裝飾手法中最為直接的一種,而磁州窯的這一突破使得陶瓷紋飾更具有表現(xiàn)力。
文人士大夫喜用花鳥畫抒情,因此,花鳥畫是宋瓷紋飾中常見的題材。磁州窯的白地黑花枕常用花鳥畫作裝飾,線條靈動流暢,黑白對比強烈,具有簡約素雅的視覺效果。瓷枕常采用線條勾勒邊緣的裝飾手法,將勾邊配合瓷枕形態(tài)進行線條和圖案的設(shè)計,粗細線條搭配,曲直結(jié)合,具有很強的裝飾性?;B畫則繪于瓷枕中央的空白區(qū)域,宋代匠人們在瓷枕花鳥畫的繪制上常常有意或無意地使用留白的手法,不刻意追求畫面的豐滿,而是利用繁簡搭配巧妙的留白,這種疏密結(jié)合使得瓷枕整體紋飾效果宛如一副精心裝裱的小畫,意境十足,充滿文人氣息。
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盛行影響了陶瓷裝飾藝術(shù),作為佛教重要象征的蓮紋飾代表“凈土”,象征著“純潔”,并且有“吉祥”的寓意,成為當時陶瓷裝飾的主要題材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文化的融合,蓮花圖案逐漸成為一種純裝飾性題材。蓮花紋樣以其流暢優(yōu)美的形態(tài)和變化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而廣受喜爰,在盤、瓶、罐、盤、碗、枕等多種器形中被廣泛使用。在蓮紋飾中,蓮瓣紋飾的使用最為普遍,多裝飾在器物的頸、肩、脛部。耀州窯是北方青瓷的代表,裝飾手法多樣,出類拔萃、技藝精湛。蓮瓣紋在磁州窯的器物中多有體現(xiàn),形式較多,有圓頭蓮瓣和尖頭蓮瓣、單勾線蓮瓣和雙勾線蓮瓣。早期的蓮瓣紋特點是肥厚圓潤,到南宋時期,蓮瓣逐漸演變成清瘦秀麗的樣式,經(jīng)過刻花、印花、劃花的技法處理之后,在溫潤晶瑩的釉下隱約若現(xiàn),釉料在刻紋的縫隙中堆積,從而形成顏色較深的花紋,而有些蓮瓣則凸出在器物身上,刻成一層或多層蓮瓣紋,蓮瓣大小穿插疊置,頗為別致。除蓮瓣紋外,纏枝蓮的構(gòu)圖也很普遍,多出現(xiàn)在器物腹部,花葉分布疏密有度,線條流暢多變,常在器物肩足部分輔以仰覆蓮瓣紋裝飾,頗具意蘊。
結(jié)語
宋瓷在過去陶瓷工藝的基礎(chǔ)之上繼續(xù)發(fā)展,在釉色、紋樣題材、紋樣工藝、紋樣形態(tài)方面都取得了頗高的成就,各大窯口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宋人以“順應(yīng)自然、平淡天真、中厚質(zhì)樸”為標準,使宋瓷的形成了返璞歸真的天然美。在宋瓷的裝飾手法上吸取借鑒了宋代其他工藝美術(shù)的精髓,不斷豐富宋瓷裝飾的品類,為陶瓷裝飾手法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在理學(xué)之風的大環(huán)境影響之下,宋人推崇道法自然和格物致知的美妙,因此宋瓷的裝飾格調(diào)清新雅致,極賦意境之美,即使是日用瓷,也同樣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集天然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身。宋瓷含蓄而典雅,溫厚中包羅萬象,在瓷器發(fā)展史上熠熠生輝,吸引著世人,可謂集前人之大成,又為后世之經(jīng)典,讓人難以忘懷,也是現(xiàn)代陶瓷設(shè)計學(xué)習的典范。
參考文獻
[1]馬未都.瓷之紋[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533-549.
[2]呂章申.中國古代瓷器藝術(shù)[M].安徽:安徽美術(shù)出版社,2011:27-38.
[3]謝明良.陶瓷手記:陶瓷史思索和操作的軌跡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23-153.
[4]葉永平.試論宋瓷工藝之心境[J].設(shè)計,2014,(4):159-160.
[5]辛瑤遙.縱容陶瓷的天性[J].設(shè)計,2016,⑷:74-81.
[6]李希尚、張越、高珊等.透過油畫看青花——從西方靜物油畫中管窺到的中國瓷器[J].設(shè)計,2012,⑵: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