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袁玉軍
(公安縣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湖北荊州 434300)
結直腸癌是常見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之一,我國結直腸癌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在惡性腫瘤中分別排名第3和第5名[1-2]。隨生活方式與飲食結構的改變,結直腸癌發(fā)病率和病死率不斷升高,發(fā)病特征也出現一定變化,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3]。癌胚抗原(CEA) 是結直腸癌診療常用腫瘤標志物,其水平高低對結直腸癌術前診斷、治療及預后具有臨床指導意義[4]。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FIB)是常見凝血指標,參與凝血級聯反應,有研究表明,凝血指標異常與腫瘤發(fā)生密切相關[5]。本研究旨在分析術前CEA、D-二聚體和FIB與結直腸癌臨床病理特點、分期及預后相關性,探討CEA、D-二聚體和FIB術前檢測在結直腸癌診療中的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 收集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本院收治結直腸癌患者158例病理資料,納入標準:(1)經腸鏡和病理學檢查診斷為結直腸癌;(2)均經手術治療;(3)無免疫系統(tǒng)性疾??;(4)近期無感染或炎癥反應。排除標準:(1)新輔助放化療者;(2)伴有其他系統(tǒng)惡性腫瘤者;(3)近期有抗凝或促凝類藥物使用史者;(4)嚴重心血管、肝臟功能異常者。納入研究的158例患者中,男81例,女77例,年齡23~84歲,平均(55.47±11.62)歲,結腸癌96例,直腸癌62例,有吸煙史者90例,消化道出血史者134例,大便習慣改變史者122例?;颊呔橥狻?/p>
1.2方法 于術前1 天采集所有患者空腹靜脈血,枸櫞酸鈉抗凝劑處理,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漿。采用電化學發(fā)光分析儀(瑞士,Roche E-170)和配套試劑檢測血漿CEA水平,采用自動血凝儀(日本,Sysmex CA-700)和配套試劑檢測血漿D-二聚體和FIB水平,CEA正常范圍為0~5 ng/mL,D-二聚體正常范圍為0~0.5 mg/L,FIB正常范圍為2~4 g/L,當檢測結果高于正常值上限時,認為其水平升高。收集性別、年齡、腫瘤位置、大小、分化程度、分期等數據信息,結直腸癌TNM分期參照國際抗癌聯盟(UICC)標準[6]。采用電話或復查方式進行術后5年的隨訪,統(tǒng)計患者術后5年內生存情況。
2.1術前CEA、D-二聚體和FIB水平與結直腸癌臨床病理特點關系 術前158例患者血漿CEA、D-二聚體和FIB水平分別是(4.41±0.84)g/mL、(0.48±0.13)mg/L和(3.72±0.73)g/L。術前血漿CEA、D-二聚體和FIB水平與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相關(P<0.05),與年齡、性別、腫瘤部位、分化程度不相關(P>0.05)。見表1。
2.2術前CEA、D-二聚體和FIB水平與結直腸癌分期相關性 術前血漿CEA、D-二聚體和FIB水平均與結直腸癌TNM分期相關,分期越晚血漿CEA、D-二聚體和FIB水平越高,見表2。經相關性分析,CEA水平與結直腸癌分期呈正相關(r=0.67,P<0.05),D-二聚體水平均結直腸癌分期呈正相關(r=0.81,P<0.05),FIB水平結直腸癌分期呈正相關(r=0.64,P<0.05)。
表1 術前CEA、D-二聚體和FIB與結直腸癌臨床病理特點關系±s)
續(xù)表1 術前CEA、D-二聚體和FIB與結直腸癌臨床病理特點關系±s)
表2 術前CEA、D-二聚體和FIB與結直腸癌分期相關性
注:*P<0.05,與Ⅱ期比較;#P<0.05,Ⅲ期比較;△P<0.05,與Ⅲ期比較
表3 術前CEA、D-二聚體和FIB與結直腸癌生存率關系
表4 結直腸癌生存率危險因素分析
2.3術前CEA、D-二聚體和FIB水平與結直腸癌生存率相關性 158例患者總的5年生存率為65.19%(103例)。術前血漿CEA<5 ng/mL、D-二聚體<0.5 mg/L和FIB<4 g/L的5年生存率均顯著較高,且是影響術后5年生存率的危險因素,見表3。經多因素分析,術前血漿CEA、D-二聚體和FIB水平是影響術后5年生存率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4。
術前腫瘤分期評估是決策結直腸癌治療方案及判斷預后的重要指標,但根據患者手術病理所見進行臨床分期,存在人為主觀因素,可能對臨床分期結果準確性造成影響,所以結合多項指標綜合分析,利于客觀評估分期情況,為患者制定更為合適的治療方案[7]。
CEA是惡性腫瘤最常用的檢測指標,有研究報道CEA與結直腸癌臨床病理特點、分期及預后相關,具有較高臨床指導意義,但CEA水平在胃癌、肺癌、乳腺癌等惡性腫瘤中均會明顯升高[8-10],單獨用于診斷結直腸癌,特異度和靈敏度不強。由于惡性腫瘤患者凝血纖溶系統(tǒng)存在異常,D-二聚體和FIB水平顯著升高,機體處于高凝狀態(tài)[11-12],所以本研究綜合CEA、D-二聚體和FIB指標判斷結直腸癌患者病情程度及預后。
本研究收集158例結直腸癌患者病歷資料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術前血漿CEA、D-二聚體、FIB水平與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相關,而與性別、年齡、腫瘤部位、分化程度無關。以上提示,CEA、D-二聚體和FIB水平升高的結直腸癌患者腫瘤較大且存在淋巴結轉移,采用根治性手術治療可能性較小。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前血漿CEA、D-二聚體、FIB水平與結直腸癌臨床分期有關,CEA、D-二聚體、FIB水平較高者臨床TNM分期較晚,與臨床分期呈正相關。以上提示,血漿CEA、D-二聚體、FIB水平升高共同參與腫瘤發(fā)生發(fā)展過程,術前血漿CEA、D-二聚體、FIB水平對于結直腸癌術前分期診斷有一定指導作用,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13-14]。尹江燕等[7]研究表明,T分期中除了T1和T2期組間CEA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CEA水平與腫瘤浸潤深度呈正相關(T1期和T2期除外),N分期和M分期中,各組間CEA陽性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CEA水平高低與結直腸癌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移呈正相關,且參照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AJCC)標準的臨床分期中,Ⅲ期和Ⅳ期患者CEA陽性率明顯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與本文結果相仿。王俊鋒等[14]研究表明,血漿FIB水平與腫瘤臨床分期相關,與T分期無關,血漿D-二聚體水平與腫瘤臨床分期相關,同時與T分期相關。另外,本研究隨訪結果顯示,術前血漿CEA水平≥5 ng/mL、D-二聚體水平≥0.5 mg/L及FIB水平≥4 g/L的結直腸癌患者5年生存率均較低,單因素分析顯示術前血漿CEA、D-二聚體和FIB高水平均為結直腸癌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顯示術前血漿CEA、D-二聚體和FIB高水平均為結直腸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與國內外研究結果一致[15-16]。
術前血漿CEA、D-二聚體和FIB水平作為客觀指標雖不能確診結直腸癌,但三者皆與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臨床分期相關,有助于結直腸癌術前評估和治療方案的確定,且可作為預后評估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