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宏立
腰腿痛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腰三橫突綜合征則是引發(fā)腰腿痛的主要臨床疾病之一,亦稱第三腰椎橫突滑囊炎或第三腰椎橫突周圍炎,此病在基層尤為多見。腰三橫突綜合征臨床治療方法繁多,但效果并不理想,遺留慢性腰背疼痛者較多見。本研究采用阿是穴短刺法治療腰三橫突綜合征,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中醫(yī)科門診收治的腰三橫突綜合征患者60例。按照就診順序,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診斷標準腰三橫突綜合征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
1.3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年齡20~55歲;適合保守治療;病程在2年之內(nèi);自愿接受本治療方案,簽訂知情同意書。同時符合上述標準者方可入選。
1.4排除標準有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骨折、脫位、嚴重骨質(zhì)疏松患者;伴有嚴重的心、肺、腦、肝、腎疾病患者;正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婦女。有上述情況之一者均不納入。
1.5治療方法觀察組:主穴:腰三橫突阿是穴(患側(cè))、氣海腧(患側(cè))。定位:腰三橫突阿是穴定位,首先找到L2-L3棘突間隙,在L3棘突上緣,旁開5~8 cm處尋找橫突尖部最痛點作為針刺部位。氣海腧參照《腧穴學》定位。操作:患者取俯臥位,醫(yī)生安定患者情緒,通過揣按準確定位穴位。首先針刺腰三橫突阿是穴,穴位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選用75 mm毫針,垂直進針后,緩慢刺入,當進針到一定深度,針尖可觸及腰三橫突尖端,針刺深度通常為55 mm左右,再輕微改變針刺方向,小幅度上下提插,如按摩骨部,使之得氣。最后保持直刺留針。氣海腧常規(guī)消毒后,深刺至骨,提插得氣后留針。再橫向連接電針儀電極于2個穴位針柄上。電針參數(shù):連續(xù)波,頻率5 Hz、電流強度1~5 mA,逐漸增大電流強度,可見局部肌肉節(jié)律性跳動,以患者耐受為度。留針時間及療程:每次留針30 min,隔日治療1 次,每周治療3次,共治療12次。對照組:主穴:委中、脊中、腰陽關(guān)、腎腧、大腸腧、阿是穴(均為患側(cè))。定位:參照《腧穴學》定位。操作:常規(guī)針刺后根據(jù)情況連接電針2~3組。電針參數(shù):同試驗組相同。留針時間及療程:每次留針30 min,每日治療1 次,每周治療5次,共治療20次。針具及儀器選擇:針灸針選用華佗牌不銹鋼針毫針(蘇州針灸用品有限公司。電針治療儀選用翔宇牌,型號XYD-Ⅳ型(安陽市翔宇醫(yī)療設備有限公司)。
1.6觀察指標疼痛程度評分:參照《中國康復醫(yī)學診療規(guī)范》[2]目測類比評分法(VAS)觀察疼痛程度。評分標準為:0分:不痛;2分:偶發(fā)輕微疼痛;4分:疼痛頻作但較輕微;6分:疼痛較重頻作8分:持續(xù)性疼痛難以忍受;10分:劇痛不能觸之。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評價。ODI共10個條目,包括:疼痛、單項功能和個人綜合功能三大領域的評定。每個條目最低得分為0分,最高得分為5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功能障礙程度越重。將10個條目的答案相應得分累加后,計算其占10條目最高分合計(50分)的百分比。
1.7療效評定標準治愈:腰痛消失,功能恢復;好轉(zhuǎn):腰痛減輕,活動功能基本恢復,勞累后仍覺疼痛不適;未愈:腰痛無明顯減輕,活動受限??傆行橹斡c好轉(zhuǎn)之和。
1.8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3.0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顯著。
2.12組患者VAS評分分析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VAS評分比較差異顯著(P<0.05),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例,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1; 與對照組比較,2)P<0.05
2.22組患者ODI評分分析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ODI評分比較差異顯著(P<0.05),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ODI評分比較 (例,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2.32組患者臨床療效分析觀察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χ2=13.78,P<0.05)。見表3。
表4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1
腰三橫突綜合征是臨床的常見病,好發(fā)于青壯年,尤以體力勞動者多見[3]。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腰、臀部酸脹疼痛,活動受限,腰三橫突處明顯壓痛。由于可影響其周圍神經(jīng)纖維(以臀上皮神經(jīng)為主),所以還可伴有下肢疼痛等癥狀。
在我國八十年代初,陶甫等[4]提出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腰三橫突綜合癥的主要病因為急性腰部損傷未及時處理或長期慢性勞損所致。一些國內(nèi)學者[5]認為腰三橫突綜合征是腰背筋膜或肌肉緊張,使同側(cè)或?qū)?cè)橫突尖端處的軟組織撕裂而受到損傷,引發(fā)橫突周圍軟組織粘連、增厚等變化,使穿過其中的神經(jīng)血管受到炎性刺激和機械性擠壓而產(chǎn)生疼痛癥狀。中國古代未對本病有明確診斷,結(jié)合癥狀應屬于“痹癥”“腰痛”等范疇。普遍認為本病以寒凝血瘀為標,肝腎虧虛為本。從經(jīng)絡辨證來看,該病與膀胱經(jīng)病變關(guān)系尤為密切。
臨床治療該病的方法繁多,但并無特效藥物和統(tǒng)一方法。西醫(yī)治療主要有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術(shù)治療等方法,中醫(yī)則以外用藥貼敷、針灸、針刀、推拿等治療為主。西醫(yī)臨床用藥以止痛類藥物和非甾體抗炎藥物為主,起效快,但須長期服藥,容易引起藥物依賴,且不良作用較大。手術(shù)治療效果確切但存在禁忌癥多、費用高昂、不易推廣等缺點。
大量資料表明,中醫(yī)治療腰三橫突綜合征取得很好療效。劉翔等[6]自制溫通止痛貼治療寒濕阻滯型腰三橫突綜合征總有效率89.9%。白和平等[7]運用針刀治療腰三橫突綜合征118例,療效顯著,總有效率99.1%,認為通過切割分離,可以使腰三橫突局部組織瘢痕或粘連得到松解,以恢復正常功能。郭瑾等[8]通過蒼龜探穴手法治療腰三橫突綜合征總有效率89.36%,認為蒼龜探穴針法在同一穴位內(nèi)朝不同方向針刺,由點到線到面形成一個立體的范圍,其刺激的范圍廣、刺激量大,可以直接深達患處。中醫(yī)治療本病的方法頗多,各具特點,但仍存在諸如缺少客觀的療效評定標準、缺乏遠期觀察等相關(guān)問題亟待解決。
《素問·刺要論》:“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明確指出在治療疾病時要根據(jù)疾病性質(zhì)采用不同的針刺方法。阿是穴又稱天應穴,最早記載于《備急千金要方》:“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當其處,不為孔穴,即得便快痛處,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也”,其指導思想來源于《黃帝內(nèi)經(jīng)》“以痛為輸”理論。腰三橫突綜合征阿是穴較為固定,疼痛點位于患側(cè)腰三橫突尖端,病變部位及骨,局部氣滯血瘀尤甚。短刺法是專門治療骨痹的針刺方法,見于《靈樞·官針》:“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至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阿是穴短刺法治療腰三橫突綜合征正是基于此種理論,在治療時通過長針深刺針至病所,并且通過上下摩骨手法充分疏通局部氣血,以達蠲痹除邪目的。
通過臨床研究,阿是穴短刺法治療腰三橫突綜合征,能夠明顯減輕疼痛程度,改善臨床癥狀,療效確切,特別適合在基層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