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碧華
“湘西州進入了減貧人口最多、農(nóng)村面貌變化最大、群眾增收最快和獲得感最強的時期?!?/p>
2月19日,農(nóng)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車輛緩慢進入武陵山深處的十八洞村,路邊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山間霧凇成片,屋檐上吊著冰凌。
梨子寨巧媳婦農(nóng)家樂外的觀景平臺,更是結上了厚厚的冰塊,站在上面天寒地凍。見有人來,年近八旬的施成富和老伴龍德成從火塘邊走了出來,熱情地打著招呼,介紹當年總書記來座談時的情況。當年的土坪換成了石板,還多了游道和護欄。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召開座談會,首次作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提出“不栽盆景,不搭風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經(jīng)驗”等殷切希望。
5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聽取匯報,了解情況,對十八洞村脫貧成效給予肯定。
2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省委上報的信息專報《湖南湘西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 以十八洞村為樣板走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精準扶貧好路子》作出重要批示。
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湘西州委書記葉紅專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5年多來,湘西州始終牢記習總書記殷切囑托,以十八洞村為樣板探索走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精準扶貧好路子,全州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
十八洞村大變樣
因村內有18個天然溶洞而得名的十八洞村,群山環(huán)抱,峰巒疊嶂,溝壑縱橫,木房林立,苗寨特色濃郁。
這樣一個今天看起來極具詩情畫意的村寨,卻曾因交通不便而幾近與世隔絕,山多地少,村民生活極度艱苦,是典型的貧困村。
“山溝兩岔窮疙瘩,每天紅薯苞谷粑。要想吃頓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p>
這首苗歌是早年十八洞村及周邊貧困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為了生計,村里的青壯年被迫一個個外出務工,很多人數(shù)年不曾回家。
十八洞村第一書記孫中元告訴《民生周刊》記者,總書記來的時候,900多人的村莊有2/3在外務工,村里35歲以上的大齡單身青年達40人,村支兩委班子也很弱。
“原來支部班子只有3人,平均年齡接近60歲,其中一個還是貧困戶?!睂O中元說,扶貧首先從夯實班子開始。2014年1月,花垣縣委抽調5名黨員,組成十八洞精準扶貧工作隊,同時選派第一書記駐村。
時任花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的龍秀林是第一任工作隊長。上任后,扶貧工作隊和村支兩委挨家挨戶調查統(tǒng)計、征集意見,他們發(fā)現(xiàn),群眾觀念滯后,存在嚴重的“等靠要”思想。
“甚至建公共設施,還有個別人出來橫加阻止?!饼埿懔终f,同時,十八洞村有著合并村的通病,村合心不合。
于是,工作隊及村支兩委班子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推行群眾思想道德星級化管理模式,開展道德講堂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慢慢地,群眾觀念開始改變,有了發(fā)展的愿望。而要發(fā)展,首先要改善交通和人居環(huán)境。
十八洞村外出有條很窄的水泥路,后來村里進行了擴寬和硬化。在改善村莊時,十八洞村堅持“修舊如故、把農(nóng)村建設得更像農(nóng)村”的理念,不搞高大上項目,不大拆大建,保持原有風貌,展現(xiàn)民族特色,保存苗寨風情。
人居環(huán)境改善了,群眾自我發(fā)展愿望進一步加強,村民開始辦起農(nóng)家樂。十八洞村村支書龍書伍告訴《民生周刊》記者,通過開辦農(nóng)家樂,一些村民不僅脫了貧,還脫了單。
按照總書記指示的“把種什么、養(yǎng)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十八洞村因地制宜,發(fā)展當家產(chǎn)業(yè),形成了鄉(xiāng)村游、獼猴桃種植、苗繡、勞務輸出等“旅游+”產(chǎn)業(yè)體系。
發(fā)展產(chǎn)業(yè)時,十八洞村摸索出了“五跟”,即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著產(chǎn)業(yè)走、產(chǎn)業(yè)跟著市場走,整合資金,利益共享,讓市場主體帶著貧困戶闖市場。
村里發(fā)展的千畝精品獼猴桃基地,2017年收益就達到74.05萬元。組建的苗繡合作社,發(fā)展訂單苗繡,讓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就業(yè),2017年實現(xiàn)產(chǎn)值26萬元。十八洞村還引入步步高集團投資山泉水廠,每年將按“50+1”形式給村集體分紅,2017度實現(xiàn)村集體分紅50.18萬元。
有了致富的產(chǎn)業(yè),很多昔日外出務工的村民選擇留在村里。村支書龍書伍此前就和妻子在迪拜務工,2014年回到村里。
與幾年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2/3的村民留在村里,另外1/3的村民通過勞動力轉移就業(yè)培訓,到東西協(xié)作對口幫扶的深圳、廣州等地轉移就業(yè),每年直接增收600余萬元。
201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10180元。2017年初,十八洞村摘掉了貧困村帽子。“下一步全力打造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升級版,成立農(nóng)旅合作社,對旅游產(chǎn)業(yè)提質升級?!睂O中元透露,村里的溶洞、民宿有望今年5月1日對外營業(yè)。
牛角山村脫貧記
十八洞村脫貧感染了很多村,包括距離65公里的湘西古丈縣牛角山村。該村坡高路陡,因山形酷似兩只巨大的牛角而得名。
“思想理念變了,精氣神提高了,把志和智扶出來了,產(chǎn)業(yè)做興旺了?!迸=巧酱妩h總支部書記龍獻文去十八洞村學習過,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
作為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龍獻文去過很多地方參觀、學習。他坦言,十八洞村可學習的地方太多了,牛角山村要不斷復制,做第二個、第三個十八洞村……
牛角山村是個典型的老少邊窮純苗族聚居村,自然條件惡劣。2008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十男九光棍,是當年村子的真實寫照。
龍獻文早年在外闖蕩,當過廠長擺過攤,跑過運輸包過工,賺了不少錢?!按蠹覜]有富起來,我個人感到十分內疚?!?008年春節(jié)剛過,龍獻文就召開全村黨員干部大會,宣布“從今天開始,我哪兒也不去了,帶著大家一起干,讓大家都富起來!”
2014年,十八洞精準扶貧號角吹響,牛角山響亮回聲,創(chuàng)新實行“黨建引領+公司+專業(yè)合作社+科研院校+基地+農(nóng)戶+貧困戶”的發(fā)展模式和專業(yè)合作社“五統(tǒng)一”、“八標準”模式,村民以土地、茶園、勞動力、資金等形式入股,通過土地租金、務工工資、盈余分配、二次返利、分紅等方式獲取收益。
這種模式與十八洞村的“五跟”非常相似。“讓資金跟著貧困戶轉,貧困戶跟著能人轉,能人跟著項目轉,項目跟著市場轉,能真正讓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脫貧,真正讓貧困地區(qū)鄉(xiāng)村振興?!饼埆I文談道,2017年牛角山村313戶1306人,人均收入達到13618元。
首倡之地當有首倡之為
類似這樣的村寨還有很多,一個個村莊的脫貧故事,彰顯了湘西州的精準扶貧成效。
“首倡之地當有首倡之為?!比~紅專表示,5年來主要抓了5方面工作。一是牢記殷切囑托,提高政治站位;強化黨委領導、壓實四級責任;堅持分類指導,實施“十項工程”;突出精準發(fā)力,促進“五個結合”;注重脫貧質量,做到“四防四嚴”。
據(jù)介紹,遵照習近平總書記“加強黨對脫貧攻堅工作的全面領導,建立各負其責、各司其職的責任體系”以及“盡銳出戰(zhàn)”的指示要求,湘西州縣兩級均成立由黨委書記任組長的精準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連續(xù)6年出臺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州委一號文件,建立起較完善的脫貧攻堅目標、責任、政策、投入、考核和監(jiān)督體系,形成了州縣鄉(xiāng)村四級書記帶頭抓、全州上下齊心干、社會各界同參與的脫貧攻堅大格局。
湘西州把精準精細貫穿于脫貧攻堅工作各環(huán)節(jié)、全過程,同時注重典型引領、以點帶面,認真總結十八洞村精準扶貧脫貧的成功實踐,并在全州推廣,確保脫貧攻堅實際成效經(jīng)得起歷史檢驗。
據(jù)湘西州委、州政府提供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州1110個貧困村已累計出列874個,貧困發(fā)生率由2013年的31.93%降至4.39%,農(nóng)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229元增至9183元。
“湘西州進入了減貧人口最多、農(nóng)村面貌變化最大、群眾增收最快和獲得感最強的時期?!比~紅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