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什么是好制度與為什么好制度不可得:布坎南與諾思的思想比較

        2019-03-25 08:12:10羅影汪毅霖
        人文雜志 2019年3期
        關鍵詞:布坎南交易理論

        羅影 汪毅霖

        內容提要布坎南和諾思都關注制度及其對于福利和績效的影響,但二者的概念框架存在顯著區(qū)別。在中國建設全面現(xiàn)代化的背景下,布坎南的規(guī)范分析應得到更多重視,而諾思的實證分析也值得更加關注。完善的制度分析需要同時結合規(guī)范和實證兩種理論視角,前者提供了關于制度改革目標的基準參照系,后者則闡釋了實現(xiàn)目標時的阻礙因素。中國的改革說明,能夠實現(xiàn)國家現(xiàn)代化的制度模式并不唯一。于是,在改革中僅僅關注制度在理論上的最優(yōu)模式是不充分的,好的制度需要與特定國情相適應。無法有效實施的好制度將只具有邏輯可能而無現(xiàn)實可能。

        關鍵詞交易費用一致同意現(xiàn)代化

        〔中圖分類號〕F120.3;F091.3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19)03-0048-10

        一、引言

        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的必要前提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而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又主要在于制度的現(xiàn)代化。因此,以“拿來主義”的視角批判性地學習和借鑒國外經濟學界對于制度的研究有助于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在制度分析領域,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James Buchanan)和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折桂者諾思(Douglass North)的研究主題初看來近乎重合:兩位思想家都關注作為博弈規(guī)則的“制度”(institution)及其對于一個社會的福利和經濟績效的決定作用。

        吊詭的是,雖然彼此熟悉對方的工作——布坎南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曾邀請諾思赴自己的工作單位進行思想交流,①但二者之間卻極少相互引用對方的研究成果。根據(jù)我們的不完全統(tǒng)計,在雙方的主要專著中,布坎南只在1975年的《自由的限度》(The Limits of Liberty)中引用了諾思1973年的合著《西方世界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②諾思對布坎南的引用略多一些,如在1981年的《經濟史上的結構和變遷》(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和1990年的《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中都引用了布坎南1962年所著《同意的計算》(The Calculus of Consent),又如在2009年合著的《暴力與社會秩序》(Violence and Social Orders)中分別引用了布坎南1980年所著《征稅權》(The Power to Tax)和其同年編輯的文集《關于尋租社會的理論》(Toward a Theor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在1984年出版的一本論文集中,諾思認為尋租理論是布坎南和塔洛克等人提出的研究制度的重要方法之一,另外兩種是諾思本人的交易費用范式和奧爾森(Mancur Olson)的分利集團(distributional coalition)方法。參見[美]道格拉斯·諾思:《制度研究的三種方法》,[美]大衛(wèi)·柯蘭德:《新古典政治經濟學——尋租和DUP行動理論》,馬春文、宋春艷譯,長春出版社,2005年。即使是在這些罕見的相互引用中,有關內容也往往是一筆帶過甚或語含批評。

        當前,布坎南和諾思都已經位列于已故著名經濟學家的萬神廟,故討論同為制度建構主義者的雙方為何會成為“熟悉的陌生人”是非常有思想史意義的。在我們有限的閱讀范圍內,國內外學界關于布坎南和諾思的思想的比較研究寥寥無幾。并且,已有研究沒有回答布坎南和諾思的思想間的一個悖論性謎題:如果二者的理論不可通約,則如何解釋兩種理論框架在研究主題上的表面親緣性;而如果二者的理論具有可通約性(commensurability),“可通約性”是個科學哲學概念。僅當科學家們可以用共享的術語討論這些理論,從而決定哪一項理論更加健全和有用的時候,科學理論之間是可通約的。反過來說,“不可通約”(incommensurability)則意味著理論包含著極為對立的概念框架,這類框架在語言上不存在充分的交疊,故科學家們無法直接進行理論比較,也無法引用經驗證據(jù)來支持任一理論。則為什么彼此之間的正面借鑒如此之少?

        本文將嘗試從好制度及其可得性的視角來破解這一謎題。布坎南的理論強調要區(qū)分兩種選擇——對于規(guī)則的選擇(憲則經濟學的關注對象)和在規(guī)則之下的選擇(主流經濟學的關注焦點)。這一兩分法的背后隱含著一個假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并在政治過程中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理想的制度。此假設與諾思的制度分析理念完全不相容,諾思愈到晚年就愈發(fā)悲觀地認為,由于路徑鎖死(lock-in),一個社會很難跳脫無效制度的陷阱。于是,通過比較布坎南和諾思的理論范式,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由于規(guī)范理想與現(xiàn)實約束之間的張力,對于好制度的辨識僅是好制度得以實現(xiàn)的必要條件之一而遠非充分條件。

        本文接下來的結構如下:第二部分從理論上討論兩位經濟學家的思想之間的主要分歧是否源于交易費用這一概念;第三部分將分析布坎南和諾思在研究主題上的實質差異,進而通過定位二者的學術坐標系來嘗試獲得關于經濟學的制度研究的更清晰的思想史圖譜;第四部分嘗試結合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背景,進一步闡發(fā)對于好制度及其現(xiàn)實可能的思考;最后是結論。

        二、布坎南與諾思的理論分歧在于交易費用范式嗎

        布坎南與諾思之間不僅相互引用極少,且相關的批評看似溫和實則嚴厲,二者之間的共識幾乎只限于“制度是重要的”這一同義反復的觀點。一個尤為突出的例子是,布坎南曾在接受采訪時指出,“諾思的框架主要建立在‘交易費用(transaction cost)概念上。他似乎將一切可以解釋的東西都放在這個相當空泛的概念下來解釋,而不再給出進一步的分析”。高小勇、汪丁?。骸秾TL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大師論衡中國經濟與經濟學》,朝華出版社,2005年,第173頁。

        布坎南對于諾思的批評所指涉的是對方理論的核心概念——交易費用,故兩者的理論間似乎并不具備范式可通約性。但是,如果我們深究雙方研究工作的具體內容就會發(fā)現(xiàn),布坎南與諾思之間的范式可通約性是一個不能僅憑只言片語來判斷的復雜問題。雙方之間的潛在可通約性的線索之一是布坎南在自己的研究中也或隱或顯地多次使用過“交易費用”這個他所謂的“相當空泛的概念”。

        “交易費用”的概念毫無疑問來自科斯(Ronald Coase)于1937年發(fā)表的《企業(yè)的性質》(The Nature of the Firm)和在1961年發(fā)表的《社會成本問題》(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在1962年出版的“公共選擇第一杰作”《同意的計算》中,布坎南討論了在達成更大多數(shù)同意過程中的“決策成本”(costs of decision-making)——“達成協(xié)議的成本”。[美]詹姆斯·布坎南、[美]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計算:立憲民主的邏輯基礎》,陳光金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106頁。按照布坎南和塔洛克的解釋,“決策成本”源自討價還價時投入的時間和其他資源。

        在分析決策成本時,布坎南引用了科斯的上述兩篇經典論文,并明顯地借用了交易費用的框架。布坎南與科斯的關系完全符合科學社會學中的學術共同體的概念。布坎南1957年在弗吉尼亞大學建立了托馬斯·杰弗遜中心,并于1958年將科斯延請到該中心工作??扑沟摹渡鐣杀締栴}》和布坎南與塔洛克合著的《同意的計算》都是他們在該中心工作期間完成的??扑褂?964年赴芝加哥大學,布坎南則于1969年離開該中心。布坎南和塔洛克指出:“如果不考慮組織這樣的行動的成本,那么,就肯定會做出”通過科斯談判消除外部性的安排。結果是“所有這種類型外部性都將被消除,不是通過自愿地組織的行動,就是通過全體一致地支持的集體行動,同時向由于消除外部性所引發(fā)的變化而受到損害的各方支付充分的補償”。②[美]詹姆斯·布坎南、[美]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計算:立憲民主的邏輯基礎》,陳光金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97頁、97頁腳注。同頁的腳注提請讀者們關注科斯的《社會成本問題》并更為明確地指出:若“交易有共同的收益,而且,如果我們不考慮所有的決策成本,交易是會發(fā)生的”。②

        在同樣于1962年發(fā)表的一篇并不知名的文章中,布坎南對交易費用(決策成本)和外部效應的關系有與上述內容類似的闡述:“達成自愿的協(xié)議并非無成本的,而且對于全部可能的安排來說,達成協(xié)議的成本是不一致的”。James Buchanan, “The Relevance of Pareto Optimality,”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6, no.4, 1962,pp.341~354.故當存在負外部效應時,如果某種類型的自愿安排的決策成本相對較高,則毋需在全體成員間達成自愿協(xié)議的決策規(guī)則是正當?shù)摹?/p>

        圖1是對《同意的計算》中的表述的改寫。在圖1中,縱軸P為預期價值,橫軸N為最優(yōu)決策規(guī)則所要求的達成一致的人數(shù)。MD是決策成本D(集體決策的交易成本)的邊際變化,D是做出集體決策所需要的達成一致的最低人數(shù)的增函數(shù)。ME表示外部性收益E的邊際變化,E來自對集體決策時的負外部性的解決?!锻獾挠嬎恪分械谋磉_是認為“決策成本”與“外部成本”(external costs)共同決定了采取集體行動所需要的最低贊同人數(shù)。其中,“外部成本”是指某人甲“由于其他人的行動而要承受的成本”(參見[美]詹姆斯·布坎南、[美]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計算:立憲民主的邏輯基礎》,陳光金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67頁)。從經濟學的原理來說,成本就是負的收益,故我們可以把集體行動時消除了“負外部性”(或曰“外部成本”)等價于增加了“外部收益”。換句話說,E源于當集體決策的規(guī)則接近于一致同意時,則可在極限上避免對個人的廣泛權利的可能侵犯,從而改善個體福利,此收益為集體決策所必須達成一致的最低人數(shù)的減函數(shù)。

        在圖1.1中,ME與MD的交點是均衡點,即集體選擇的特定規(guī)則的凈收益(R=E-D)的最高點。該點對應的人數(shù)K為最優(yōu)決策規(guī)則所需要的達成一致的最低人數(shù)(代表了一種毋需達到一致同意的集體決策規(guī)則)。在圖1.2中,假設集體選擇的交易費用(決策成本D)為0。此時,K=N,即全體一致同意(unanimous)是最優(yōu)集體決策規(guī)則。而在圖1.3中,即使決策成本不為0,但只要邊際外部收益在任何非全體一致同意的規(guī)則下都高于邊際決策成本,則交易費用的存在仍然不會影響一致同意成為最優(yōu)集體決策規(guī)則。高外部收益的情況反映了在制度選擇層面,很多私人權利——如洛克(John Locke)所謂的生命、自由和財產——不容任何集體意志和功利性原因所侵犯,涉及此類權利的集體決策必須采用接近一致同意的規(guī)則。圖1.4表現(xiàn)的是一種更為常見的比較靜態(tài)均衡:交易費用(決策成本)不為0,但邊際外部收益的提高將要求集體決策達成接近一致同意或曰絕大多數(shù)同意(均衡點從K移動到K′)。

        通過對圖1的分析可知,我們完全可以追隨和擴展布坎南的思路(將決策成本視為等價于交易費用或對交易費用的進一步細化),從集體決策的角度重構科斯的交易費用的概念。即是說,布坎南的理論是可以容納交易費用概念的。只不過,他對交易費用的理解不同于科斯。按照布坎南所堅持的倫敦學派-奧地利學派的主觀主義立場,交易費用(決策成本)自然是一種預期的主觀成本。[美]詹姆斯·布坎南:《成本與選擇》,劉志銘、李芳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與布坎南不同,諾思的交易費用概念并非直接來源于科斯,而來自作為科斯思想的最佳闡釋者的張五常。按照諾思的自述:張五?!霸谥ゼ痈绱髮W作博士后研究時認識了科斯,之后他來到西雅圖。張五常在交易費用理論上有一些重要的貢獻——特別是他強調,度量財貨、勞務或代理商績效的多元面向時,所耗費的測量成本乃是交易費用的重要來源(因為不完全的測量將會導致財產權界定不完整)”。參見[美]伯烈特·史賓斯:《諾貝爾之路:十三位經濟學獎得主的故事》,黃進發(fā)譯,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308頁。諾思在《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的“序言”和多篇學術自述中都表示過對張五常的感謝。諾思在自己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演講中指出,交易費用就是識別交易品特征的測度(measuring)成本(在物理和產權的維度上測度商品、服務或代理人表現(xiàn)的價值屬性所付出的代價)和隨后實施交易契約的執(zhí)行成本(執(zhí)行可以通過第三方的執(zhí)法與社會放逐,第二方的報復以及第一方的內在自我約束)。Douglass North, 1994, “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4, no. 3, 1994,pp.359~368.顯然,諾思對于交易費用的理解更加接近于科斯的客觀標準。

        雖然存在關于交易費用概念的理解差異,但其顯然不該成為導致布坎南與諾思在理論上相互冷漠的根本原因。因為布坎南與諾思的工作都是在細化交易費用的概念以使之適用于自身的分析目的。布坎南認為,“我們可以這樣解釋各國經濟發(fā)展的差異。……存在著一套法律制度,存在著一套道德規(guī)范,你于是可以開展交易活動,你可以計算交易費用的高低,你可以加深和擴張勞動分工與專有化的程度,可以計算經濟活動的效率,如果這整個市場體系運行良好的話??墒钱敗瓫]有一套(可以支持廣泛交易的)道德體系,或者沒有一套(用于監(jiān)督交換行為的)法律體系,那么你也許根本無法從事交易,更談不上降低交易費用,你將疲于處理契約的監(jiān)督執(zhí)行方面的種種問題”。高小勇、汪丁?。骸秾TL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大師論衡中國經濟與經濟學》,朝華出版社,2005年,第174頁。布坎南的以上認識正是諾思利用交易費用分析方法從事的主要工作。于是,如果僅從交易費用這一分析性概念本身來看,對于交易費用概念的理解和應用不可能成為布坎南與諾思之間理論可通約性的根本障礙。

        三、制度分析的規(guī)范維度與實證維度

        1.布坎南與諾思在制度分析聚焦點上的分殊

        既然思想的分歧并非主要來自術的層面——交易費用這一分析性概念,那么我們對于思想分歧的原因的考察就只能追溯到道的層面——研究主題的背景性預設的區(qū)隔和此區(qū)隔背后的聚焦點分殊。正是這種區(qū)隔,造成了布坎南和諾思在制度分析領域的問題意識分別聚焦于規(guī)范維度和實證維度。

        從研究主題的背景性預設來分析的話,布坎南和諾思對于政府的性質以及政府對經濟的影響的理解看似類似,但實際上存在非常明顯的區(qū)隔。布坎南的理論是美國化的,不見得適用于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這是因為,布坎南的理論以自由市場經濟和西方化民主決策機制為基礎性前提,即“在市場秩序與政治秩序中,權利都是明確定義的”。[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場與國家——80年代的政治經濟學》,平新喬、莫扶民譯,三聯(lián)書店上海分店,1989年,第152頁。

        基于這一基礎性的背景預設,布坎南在方法論上將制度改革這一主要的政治活動視為一種交易(exchange)。此種“作為交易的政治”的方法論實質是將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引入政治領域,從而在方法論上可認為“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兩者都代表著由兩個以上的個人進行的合作?!瓋蓚€以上的個人會發(fā)現(xiàn),合力完成某些共同的目標,對彼此都有好處。在某種非常實在的意義上,他們?yōu)楂@得共享的產出而‘交換投入”。②[美]詹姆斯·布坎南、[美]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計算:立憲民主的邏輯基礎》,陳光金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20、26頁。于是,我們可以“把政治活動視為某種特殊形式的交換;而且,就像在市場關系中那樣,理想上還期望這種政治關系使所有各方都互有收獲”。②因此,所有的制度改變都是這種政治交易的結果。此時,“同意,即隱含的互利,是唯一能夠確保一項改變有益的檢驗”,而“對于經濟學家而言,在政策形成中確實存在一個實證的角色,他的任務是診斷社會情境和向正在進行選擇的個人提出政策變化的可能性的集合”。James Buchanan, “Positive Economics, Welfare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Economy,”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2, 1959,pp.124~138.

        布坎南的背景性預設(自由開放的市場機制和民主化的集體決策機制)和隨之而來的方法論特征(作為交易的政治)是非常美國本土化的,且在此意義上,其理論不僅具有規(guī)范的也具有實證的含義。但是,當研究對象是歷史上的制度變遷或現(xiàn)實中的發(fā)展中國家的制度改革時,布坎南暗設的理論前提——經濟和政治的雙重開放秩序——何以能夠實現(xiàn)恰恰是我們要回答的問題本身。于是,對于美國以外的各類制度背景的國家來說,布坎南的理論的實證意義是極為有限的,更有借鑒價值的是布坎南關于什么是理想化的好制度的規(guī)范研究。在對于制度的規(guī)范分析中,布坎南提出了關于制度變遷的合理性的評判標準:一致同意檢驗。

        由于在一致同意原則下的任何集體決策必須滿足每一個人的利益,故政治領域的一致同意等價于經濟領域的帕累托有效。同時,布坎南強調“僅僅宣布非帕累托最優(yōu)是無意義的,關鍵是有沒有改善現(xiàn)狀的條件”。James Buchanan, “The Relevance of Pareto Optimality,”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6, no. 4, 1962, pp.341~354.即是說,立法者在考慮了交易費用(決策成本)后,其所選擇的毋需達到一致同意的集體決策規(guī)則符合成本約束條件下的最優(yōu),即使這種主觀的準最優(yōu)可能不符合客觀標準的效率。[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場與國家——80年代的政治經濟學》,平新喬、莫扶民譯,三聯(lián)書店上海分店,1989年,第144頁。于是,主觀主義的一致同意原則成為了關于什么是好制度的一種規(guī)范性效率評價標準。不僅如此,當涉及根本大法性質的制度時,由于此類法律規(guī)則的長期穩(wěn)定性和普遍性(generality),人們的制度選擇會在一種類似于“不確定性之幕”(veil of uncertainty)的狀態(tài)下進行。此時,由于幕布屏蔽了絕大部分關于既得利益的信息,人們可以在原則上達成一致同意。此時的集體選擇既體現(xiàn)了效率(因為一致同意本身就保障了每個人的利益),也符合公平(因為幕布背后的選擇代表了程序正義)。所以,無論是從效率還是公平考慮,理想的好制度在規(guī)范層面都需要符合一致同意原則。

        諾思顯然意識到了布坎南的研究背景預設及方法論的特殊性,其對于布坎南的最嚴厲的批評就在于:雖然布坎南的選票交易或互投贊成票“進路是一種進步,因為它意識到議員可以通過交易的方式來便利地進行交換。但這種進路有些過于簡單,以至于它無法解決議員交換方面的那些根本性問題。這種方法假定:人們事先就可以了解所有可能的法案以及其報酬,并且絲毫也沒有考慮時間層面的問題。而事實上,從今日之立法過程中的交換來看,議員只是事先對其未來的行動作出承諾。這樣,要降低這類交換成本,就還必須創(chuàng)設出一些制度安排,使跨越時間和空間的交換成為可能”。[美]道格拉斯·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杭行譯,格致出版社,2008年,第70頁。

        按照以上批評所給出的思路,諾思的全部制度分析的工作就是在研究如何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來提高一個社會的生產效率,以及為什么能提高效率的制度變遷往往難以實現(xiàn)。諾思的理論體系中存在一種制度的典范模式——光榮革命后的英國的開放秩序。Douglass North and Barry Weingast, “Constitutions and Commitment: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Governing Public Choice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49, no.4, 1989,pp.803~832.這相當于為諾思的比較制度分析設定了一個默認的規(guī)范參照系,但是,諾思最終認識到,在人類歷史上,發(fā)生如英美等國一般地朝向開放秩序的根本性制度變遷是一種極小概率事件。

        實際上,諾思的制度理論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在1973年的《西方世界的興起》中,制度變遷反映了相對價格的變化,故制度變遷一定是符合效率的。在1981年的《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中,效率視角被放棄,統(tǒng)治者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來設計制度,而交易費用會使得低效率的制度安排成為常態(tài)。1990年的《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則回答了交易費用所催生的無效率制度為什么沒有被競爭所淘汰,一是制度矩陣的規(guī)模報酬遞增導致了制度變遷的鎖入效應,二是心智結構(mental constructs)的不完善也會使制度陷入無效率的路徑。2005年的《理解經濟變遷的過程》接續(xù)了已有的對心智結構的研究,強調了信念是制度變遷的動力,將信念體系(belief systems)視為對人類處境的內在表達,而(為了在此處境下獲得可欲結果而構建的)制度則是這一表達的外在顯示?;谝陨瞎ぷ?,在2009年的《暴力與社會秩序》中,諾思及其合作者給出了其對于國家性質及制度轉型的最終認識:除非機緣巧合,理想化的國家制度并不是可以期待的普遍現(xiàn)象,從而少數(shù)國家的制度轉型成功和隨之而來的經濟起飛更近似于一種歷史的偶然。顯然,諾思的思想發(fā)展歷程是從最初的解釋為什么制度變遷一定是有效率的,逐漸演變?yōu)榛卮馂槭裁矗芴岣咝实模┖弥贫炔豢傻谩?/p>

        按照諾思所創(chuàng)立的概念框架,好制度不可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有限認知問題。即是說,對于什么是好制度可能發(fā)生求真意義上的方向性爭議。典型的例如在中國改革初期所發(fā)生的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jié)為輔”的爭論。對于這類認知問題,中國共產黨人的態(tài)度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在部分領域(如農業(yè))和部分地區(qū)(如深圳等特區(qū))開展局部試驗,按照“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來積累經驗和爭取共識。

        在諾思的框架內,好制度不可得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朝向有效率的制度的變遷可能不符合部分既得利益者的意愿,而這些舊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又往往掌握著政治上的“權力”(power)。既得利益阻擾改革的機理是制度變遷的跨期影響會導致時間進程中的內生不確定性。就是說,即使改革的受益者在t0期對于改革的受損者(例如掌握權力的既得利益者)事前就做出了補償?shù)某兄Z,這一承諾也缺乏可信性。在改革完成后的t1期,舊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將損失的不僅是經濟利益,還包括政治權力。于是,對于改革后的新興階層來說,他們在t1期選擇不履行事前的補償承諾是事后最優(yōu)的,因為改革的受損者們已經失去了恢復舊制度的權力。所以為了避免承擔改革風險,舊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們可能在改革中明明摸著了石頭卻賴著不過河,甚至還阻撓別人過河。對于這類利益沖突問題,中國共產黨人的解決方式是進行頂層設計,并通過中央的權威自上而下地推動改革。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十九大描繪的建成現(xiàn)代化強國的藍圖等,都屬于頂層設計的范疇。

        概括而言,布坎南和諾思在制度分析中展現(xiàn)了求真與求實兩種取向。布坎南以美國式民主作為基本的制度環(huán)境背景。由于在此背景下各種權力相互制約,故可以將制度變遷的過程視為一種相關各方的交易。既然是自愿的交易,就必然各方都受益或至少沒有任何一方受損,因而制度變遷可以視為一種正和博弈。所以對于布坎南來說,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類似于市場活動中商品選擇的視角來理解政治活動中的制度選擇,且可以通過規(guī)范分析認知什么是我們應該選擇的理想化的好制度。雖然使用了非常類似的分析性設置(“不確定性之幕”和“無知之幕”),但是布坎南與羅爾斯對于理想化的好制度的認知方式是有顯著差異的。羅爾斯的推理獲得了明確的結果——符合兩個正義原則的制度才是好制度,布坎南則強調在程序上的一致同意原則。在布坎南看來,只要通過了一致同意的選擇程序(從而達到了程序正義),什么是好制度的結果是開放性的、非唯一的。而諾思的制度分析的視角則是實證的,實證研究的對象不僅是英美等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更涉及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在很多不發(fā)達國家中,由于不完備認知的限制和既得利益者的阻撓,制度變遷需要在沖突的語境下來理解,故制度變遷應被視為所謂的零和博弈(如果補償承諾沒有兌現(xiàn))甚至是負和博弈(如果因制度變遷而發(fā)生了嚴重的社會沖突)。所以對于諾思來說,制度選擇的自由空間極為有限,理論上的好制度在現(xiàn)實中往往不可得。

        2.制度分析的兩種視角的思想史定位

        從經濟思想史的視角來說,上述的學術思想差異既反映了布坎南和諾思所受到的前輩和同輩經濟學家的不同理論路線的影響,也會化作思想的力量去形塑學術發(fā)展的未來路向。圖2描述了布坎南和諾思的學脈淵源的主要情況,其中單向箭頭表示接受了或給予了其他學者單方面的影響,雙向箭頭表示相互影響。

        從圖2可知,布坎南的思想來源比較復雜,除了受其導師奈特(Frank Knight)的直接影響外,他還與同輩學者塔洛克(Gordon Tullock)和羅爾斯(John Rawls)相互產生了影響;在后輩學者方面,布坎南則直接影響了1998年的諾獎得主森(Amartya Sen)和2009年的諾獎得主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當然,科斯作為同事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布坎南。相對而言,諾思的學脈淵源比較簡單,科斯通過張五常間接為諾思提供了概念框架;而巴澤爾(Yoram Bazel)作為同輩學者和同事與諾思產生了相互影響;在后輩中,歷史比較制度分析的創(chuàng)立者格雷夫(Avner Grief)格雷夫是諾思的親傳弟子。和2005年克拉克獎得主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直接受到了諾思理論的影響。此外,布坎南和諾思還都接受了哈耶克(F. A. Hayek)的學術滋養(yǎng),這可以解釋為什么布坎南服膺于交易范式的經濟學,并自認為屬于奧地利學派,也可以說明諾思何以在晚年愈發(fā)樂于研究時間進程中的人類學習、意識形態(tài)、心智模式等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概念。

        如果把經濟思想史中的路線之別上升為科學哲學的范式分歧的話,那么結合圖2和圖3,我們可以從“制度發(fā)生的建構和演化”與“制度分析的規(guī)范和實證”兩個維度,來比較前文中涉及的部分主要制度經濟學研究者們各自在經濟思想譜系中的位置。

        在圖3中,布坎南的思想位于由“建構”和“規(guī)范”兩個維度構成的第一象限,與布坎南在思想上有親緣性但更具規(guī)范色彩的是羅爾斯的政治哲學理論;又由于受奧地利學派尤其是哈耶克的影響,布坎南的建構色彩弱于羅爾斯。同為建構主義者,諾思的理論傾向于實證,故其處于第二象限。在位于此象限的諸理論代表中,諾思是受哈耶克影響最深的,故其建構色彩要弱于巴澤爾、格雷夫和阿西莫格魯。第三象限的奧斯特羅姆的理論主要體現(xiàn)為“演化”和“實證”兩個維度,但由于受布坎南的影響而演化色彩并不明顯。第四象限的哈耶克的理論則主要由“演化”和“規(guī)范”兩個維度構成。

        由圖3易見,布坎南和諾思的理論分別位于兩個不同的象限之中,故二者之間必然會產生交流和理解的困難。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二者的理論沒有任何互補性。布坎南的規(guī)范制度分析提供了一種基準的理論參照系,而諾思的實證制度分析卻告訴我們實現(xiàn)這種理想化的好制度的諸多現(xiàn)實阻礙。完善的制度分析需要同時結合這兩種理論視角,因為我們既要清楚制度改革的目標,也要知道是哪些因素阻礙了目標的實現(xiàn)。

        四、全面現(xiàn)代化背景下的好制度及其實現(xiàn)路徑

        雖然布坎南與諾思在理論上各執(zhí)一端,但二者的思想都有可資當前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中制度改革借鑒之處。布坎南試圖告訴我們符合什么檢驗標準的制度才是好制度,諾思則嘗試探索為什么好制度的出現(xiàn)概率如此之低。在上述思想史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接下來準備批判性思考的問題是:在全面現(xiàn)代化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實現(xiàn)符合中國國情的好制度?這一問題又可細分為兩部分:好制度只有唯一的模式嗎?好制度在中國國情下應如何實現(xiàn)?

        大多數(shù)西方制度經濟學家實際上都會重復一個西方人熱衷于聽到的故事:只有西方資本主義道路是通向現(xiàn)代化的唯一坦途,而要實現(xiàn)經濟趕超就只能亦步亦趨地模仿西方式的市場自由和政治民主的制度體系。但很顯然,中國的現(xiàn)代化道路有非常不同于西方標準的制度特征。于是,如何實現(xiàn)符合中國國情的好制度的問題就可具體化為:中國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出現(xiàn)了不同于西方模式卻能提供有效激勵的好制度,其理論邏輯是什么?

        按照新古典經濟學的奠基人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的看法,決定人們的選擇乃至“世界歷史的兩大構成力量,就是宗教和經濟的力量”,[英]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卷),朱志泰譯,商務印書館,1964年,第23頁。其中,經濟的力量即是物質利益的激勵,宗教的力量則是人的內在價值觀的激勵。馬歇爾對于兩大激勵來源的基本判斷是正確的,但他仍忽略了對二者關系的討論。按照哈耶克和布坎南等堅持方法論主觀主義立場的經濟學家的觀點,不存在所謂的客觀利益(商品和行為有益與否和收益大小都是主觀評價),故經濟激勵并非獨立存在而是受主觀價值判斷的制約。因此,一個人是否做出某一行為選擇由其對于價值的認知模式所決定。

        布坎南和諾思都意識到了超越物質利益維度的內在激勵對于制度創(chuàng)新和制度實施的重要性?!安伎材弦恢睂⑵渲匾鹘⒃谡魏徒洕鷦訖C相統(tǒng)一的基礎上。盡管如此,他也對下述觀念進行了探討,即選民可能因為表達的原因而不是因為想實現(xiàn)和日常經濟活動中相同的目標而投票”。[美]肯尼斯·阿羅:《關于政治學的思考》,[美]詹姆斯·艾爾特、[美]瑪格麗特·萊維、[美]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競爭與合作:與諾貝爾經濟學家談經濟學和政治學》,萬鵬飛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350頁。選民們不計個人成本來發(fā)出政治呼吁的行為,顯然不符合主流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而是體現(xiàn)了超個人功利的政治倫理。無獨有偶,諾思對于主流經濟學的一個批評是“支撐其理論的行為假定是不充分的”,④⑤[美]道格拉斯·諾思:《期待著政治學和經濟理論的聯(lián)姻》,[美]詹姆斯·艾爾特、[美]瑪格麗特·萊維、[美]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競爭與合作:與諾貝爾經濟學家談經濟學和政治學》,萬鵬飛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340、341、342頁。因為“綜觀人類歷史來看,人類的行為總是建立在意識形態(tài)、信仰、偏見和粗疏的事實基礎之上”。④此外,諾思也意識到,人類是有學習能力的,故時間進程中的學習會形成“人類思維和信仰的方式、人類偏好和信仰的演變路徑”。⑤即是說,人們普遍持有的共享核心價值體系是動態(tài)漸變的,是人類學習水平和速率的函數(shù)。

        諾思的動態(tài)理論映射出了布坎南的靜態(tài)的規(guī)范制度分析的局限性,布坎南假設美國式的主流價值體系及其所代表的政治偏好是穩(wěn)定的,然后以這種靜態(tài)不變的政治偏好作為輸入,通過一致同意檢驗程序就可以得到什么是好制度的輸出。這種隱蔽了學習問題的靜態(tài)偏好假設在中國的情境下是完全不適用的,處于轉型期的中國人的學習渴望和速率要遠遠高于穩(wěn)態(tài)的發(fā)達國家,故我們難以按照布坎南的規(guī)范標準得出什么是好制度的確定形式。

        即是說,制度是沒有唯一的最優(yōu)標準的,在不同的文化利益場境(medium of cultural interests)下什么是好制度各有其自身的標準,故西方標準并不具有普世性,其邏輯在于:在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們有各異的價值觀→價值觀決定利益評價→利益評價決定行為選擇→行為選擇決定了制度的實施效果。從價值觀的視角來說,中國有兩點顯著不同于英美國家。第一,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獨特性決定了中國人的共享價值觀不同于西方人的體系。例如,中國人更樂于接受一個大一統(tǒng)的中央權威和國家統(tǒng)一,故更容易發(fā)揮制度的頂層設計功能。在同樣廣闊的地域內,美國實行的是聯(lián)邦制(在內戰(zhàn)之前州政府的權力甚至更大),歐洲則從未統(tǒng)一過。第二,中國當前正處于轉型期(故曰“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故在共享的核心價值觀領域擁有極快的學習和演變速率,而歐美發(fā)達國家則已經處于穩(wěn)定期,核心價值體系相當牢固。于是,對于當今的中國來說,重要的不是如布坎南所認為的那樣去識別什么是唯一的最優(yōu)制度均衡,而是設法實現(xiàn)從上一個較好的制度均衡過渡到下一個較好(不一定非要是最優(yōu))的制度均衡,從而適應轉型期的不斷演化的價值觀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正所謂“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既然符合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需要的好制度一定是中國特色的,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哪種推動力量可以令中國跳脫英美式的好制度標準的窠臼,找到符合中國特色的較優(yōu)制度的均衡狀態(tài),并能夠最低成本地從一個較優(yōu)的制度均衡點過渡到下一個較優(yōu)的均衡狀態(tài)?

        在諾思的概念框架下,他先是假定現(xiàn)代化進程中阻礙制度朝著更富效率的方向變遷的主要阻礙力量或者是封建君主和貴族(統(tǒng)稱為統(tǒng)治者),或者是集中了權力的現(xiàn)代的政治獨裁者或政治寡頭。然后,諾思再分析為什么統(tǒng)治者會創(chuàng)建出無效率的產權制度,原因在于統(tǒng)治權競爭(在位統(tǒng)治者可能被國內外的競爭勢力取代)和交易費用(實施有效率的產權制度的交易成本過高反而可能降低統(tǒng)治者的凈收入)。諾思的假定和結論顯然都不符合中國當前的實際情況,換句話說,諾思的國家模型在中國并不適用。

        當前,中國的改革已經從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升級到了強調抓好頂層設計的新時代。從權力的結構看,新時代制度創(chuàng)新的主要實施者必然是中央政府尤其是核心決策層,而各行政職能部門和地方政府則是制度改革的執(zhí)行者。決策層和執(zhí)行者之間構成了制度改革中的委托-代理關系。當我們分析這一委托-代理關系時,一種直覺是:屁股決定腦袋,好制度經常被部門利益和地方利益在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扭曲。某些權力代理者的不作為和亂作為使得改革在某些領域原地打轉甚至有所倒退。例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九五”時期就提出的目標,卻始終“但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無論是后來的“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還是現(xiàn)在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fā)展”,都是在不同的時代不斷地重申同一問題。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增長方式的轉變不符合行政職能部門和地方政府中某些權力代理人的愿望,而繼續(xù)依靠增加要素投入來拉動增長卻可以不觸及他們的既得利益。

        在不存在潛在替代者的情況下,中央政府的治國者對于未來有穩(wěn)定的預期,故會重視長期收益。因此,中央政府的核心決策層是中國當前朝著更好制度改革的主要推手,而狹隘的部門利益和地方利益則是這一進程的阻礙因素,其行為會增加改革的交易費用。所以,不同于西方國家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分解中央政府的權力甚至完全建立新的權力分配秩序,中國當前可能更迫切需要限制部門和地方的自由裁量權,如依靠擴大垂直管理范圍和推進(弱內部激勵的)官僚制來強化中央政府對于制度變遷的掌控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稅收、金融、統(tǒng)計等領域就開始嘗試由屬地化管理變?yōu)榇怪被芾?。十八大以來,司法和紀檢的垂直化管理也開始啟動。這種將部分原屬“塊塊”的事權收歸“條條”的改革,其好處在于既能保證全國性公共品的質量,也能限制地方政府的自由裁量權,還減輕了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同時,應該通過重新劃分中央和地方在基本公共服務中的財權和事權來維持和強化國家政權尤其是中央政府的合法性,2018年1月底頒布的《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是實現(xiàn)這一合法性目標的重要一步。

        總而言之,什么是好制度不能僅關注理論上的制度質量本身。這既是因為好制度的標準依賴于價值認知,而價值認識是一個社會的學習速率的函數(shù),故不存在唯一不變的好制度,也是因為同樣的理論上的好制度在不同的既得利益格局和權力分配格局下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換句話說,在改革中僅僅關注制度的理論上的最優(yōu)模式是不充分的,好的制度需要與特定國情相適應。這體現(xiàn)了布坎南的規(guī)范制度分析與諾思的實證制度分析的結合——無法有效實施的所謂的好制度只具邏輯可能卻無現(xiàn)實可能。

        五、結論

        雖然布坎南和諾思的研究都圍繞制度及其對效率的影響而展開,且布坎南的理論實際上并不排斥經諾思充分發(fā)展了的交易費用范式,但二者的框架仍有非常本質的區(qū)別:布坎南更值得我們借鑒的是其規(guī)范維度的制度分析,諾思則致力于對制度變遷的實證分析。

        按照二者各自的概念框架略作進一步的理論延伸就可以發(fā)現(xiàn):制度分析的布坎南式的規(guī)范視角與諾思式的實證視角之間的張力,尤其體現(xiàn)于二者看待制度朝著好的方向變遷的前景時的不同態(tài)度。布坎南不僅給出了“一致同意”這一好制度的評判標準,且總體上對制度變遷的前景持樂觀態(tài)度,其指出:按照主觀主義的成本觀,雖然交易費用必然存在,但是只要交易是基于自愿協(xié)議的,那么結果就是有效率的。[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場與國家——80年代的政治經濟學》,平新喬、莫扶民譯,三聯(lián)書店上海分店,1989年,第152頁。與之相反,諾思并沒有把制度變遷視作一種人際間自愿同意的交易,而是意識到權力和強制在制度變遷中的客觀作用。因此,諾思固然認同好的制度可以降低社會運轉的交易費用或者說租金損失,但其更為強調的是,由于認知和利益的限制,產生較高無謂租耗的制度在現(xiàn)實中往往無法被改變。雖然在理論上各執(zhí)一端,布坎南和諾思的理論卻都可為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因為我們既要知道什么是能推進現(xiàn)代化建設的好制度,也需要了解哪些因素會阻礙好制度的實現(xiàn)。

        那么,在建設全面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我們是否需要對布坎南和諾思等西方經濟學家們的思想亦步亦趨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實際上,就連布坎南和諾思本人對此也持懷疑態(tài)度。基于更為宏大的歷史視角(甚至上溯到石器時代),諾思認為,由于信念結構的差異,西方世界的制度不能被直接移植。諾思對于中國轉型的核心看法是:中國不存在與西方世界一樣的發(fā)展的制度根基,轉型中的很多制度都有混合和過渡的色彩。于是,中國的成功說明,“關鍵在于創(chuàng)造激勵結構,而不是對西方制度的盲目模仿”。[美]道格拉斯·諾思:《理解經濟變遷的過程》,鐘政生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43頁。諾思愿意接受一種可能——“中國證明我們的理論是錯的”,[美]道格拉斯·諾思、[美]約翰·瓦利斯、[美]巴里·溫格斯特:《暴力與社會秩序:詮釋有文字記載的人類歷史的一個概念性框架》,杭行、王亮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頁。因為中國的轉型道路與西方經驗是如此不同。正如布坎南、諾思、弗里德曼(Milton Frideman)等諾獎經濟學家意識到的,“中國確實是一個謎”。高小勇、汪丁?。骸秾TL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大師論衡中國經濟與經濟學》,朝華出版社,2005年,第172頁。于是,雖然還未有最終答案(因為肯定的回答需要等待中國全面現(xiàn)代化的實現(xiàn)),但中國40年改革發(fā)展的成就已經對現(xiàn)代化的西方中心論提出了挑戰(zhàn)——能夠實現(xiàn)國家現(xiàn)代化的制度模式并不唯一,中國可望獨立自主地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國情的現(xiàn)代化道路,并為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現(xiàn)代化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經濟學院、西南政法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牛澤東

        猜你喜歡
        布坎南交易理論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不放棄萬分之一的機會
        中關村(2018年10期)2018-10-24 06:56:32
        交易流轉應有新規(guī)
        上海國資(2015年8期)2015-12-23 01:47:28
        大宗交易
        《吃飯的交易》
        驚人的交易
        科學啟蒙(2014年10期)2014-11-12 06:15:39
        艾倫·布坎南對馬克思批判權利的解讀與評論
        国产老妇伦国产熟女老妇高清| 内射人妻视频国内| a级毛片无码免费真人|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 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在线| 中文字日产幕码三区的做法步 | 亚洲精彩av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私密保养|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一级在线现免费观看| 搞黄色很刺激的网站二区|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第一成人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片| 九七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后入内射日本在线观看| 麻豆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日本亚洲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精品a免费一区久久电影| 亚洲AV永久无码制服河南实里| 久久青青草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av免费观看| 在线成人爽a毛片免费软件| 欧美黑人性色黄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女同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网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香蕉毛片久久网站老妇人| 青青草免费手机直播视频| 男女猛烈xx00免费视频试看| 一本大道香蕉最新在线视频| 少妇勾引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精成人午夜视频一区二区 | 国产成人小视频| 人与嘼av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一站| 未满十八18禁止免费无码网站| 欧美性猛交内射兽交老熟妇| 精品久久久久久99人妻| 漂亮人妻被强了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