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潔,馮超群,呂新琳,于海燕,劉佳梅,張 英
(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河北承德 067000)
高血壓病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尤其是我國罹患高血壓的人口眾多,且國民高血壓病健康知識知曉率,血壓控制率、達標率均嚴重低于歐美發(fā)達國家。高血壓不僅可引起心臟、腦、腎臟等靶器官的損害,進而還可增加致殘率和致死率[1],同時還嚴重增加了國民醫(yī)療成本及支出。降壓治療不僅要使血壓達標,同時還要減輕血壓變異,保證血壓平穩(wěn)及全天血壓達標。有研究發(fā)現,依據時間治療學理論給予高血壓患者藥物治療,能更有效地恢復血壓晝夜節(jié)律、降低血壓變異,從而改善高血壓患者的預后[2]。為此,本研究分析了依據時間治療學理論的高血壓治療方式與傳統(tǒng)治療方式治療高血壓的效果,以期為臨床用藥提供依據。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7年3月至2017年9月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心臟內科門診收治的原發(fā)性高血壓病2級患者共計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國高血壓指南(JNC7)診斷分類標準。
入選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1:1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中男38例,年齡47~69歲,治療前平均血壓(162±10/94±4)mmHg;對照組中男36例,年齡49~75歲,治療前平均血壓(164±9/91±5)mmHg。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兩組降壓藥物用法及血壓測量 患者入組后停用原降壓藥物1周,隨后進行24小時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
對照組服用非洛地平緩釋片5mg,每日一次;1周后加用坎地沙坦4mg,日一次口服。兩種藥物均在每日上午8:00服用。觀察組根據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結果確定給藥時間:每日在血壓高峰前3小時服用非洛地平緩釋片5mg;1周后復查24小時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結果,加用坎地沙坦4mg日一次口服,亦于血壓高峰前3小時服用。
血壓的測量:兩組患者均于坎地沙坦治療1周后應用24小時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評價治療效果,測量部位為右上肢。觀察指標包括平均血壓的變化情況、血壓變異情況和血壓晝夜節(jié)律的類型。
1.3 統(tǒng)計分析 使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所有連續(xù)變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治療前后血壓下降幅度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差異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平均血壓變化情況比較 觀察組24小時平均收縮壓、24小時平均舒張壓、夜間平均收縮壓、夜間平均舒張壓下降幅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白晝平均收縮壓、白晝平均舒張壓下降幅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平均血壓下降幅度比較(±s ,mmHg,n=60)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平均血壓下降幅度比較(±s ,mmHg,n=60)
觀察指標 觀察組 對照組 t P 24小時平均收縮壓 -22.7±5.1 -20.9±4.7 -2.01 0.047 24小時平均舒張壓 -11.5±4.1 -9.9±4.7 -1.99 0.049白晝平均收縮壓 -19.8±5.5 -21.4±4.3 -1.78 0.078白晝平均舒張壓 -9.5±5.7 -11.3±4.9 -1.85 0.066夜間平均收縮壓 -23.3±4.8 -21.4±5.3 -2.05 0.042夜間平均舒張壓 -11.9±4.7 -10.1±5.1 -2.01 0.047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壓負荷<10%的比例比較 觀察組患者夜間收縮壓、夜間舒張壓<10%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白晝收縮壓、白晝舒張壓<10%的比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壓負荷<10%的比例比較(n=60)
2.3 治療后血壓晝夜節(jié)律變化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中為杓型血壓的例數分別為57和49,觀察組杓型血壓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95.0%vs81.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8,P=0.023)。
高血壓病雖然是不可治愈的慢性疾病,且多種因素會影響其治療效果,但就目前的臨床現狀,合理的聯(lián)合用藥方案、優(yōu)化給藥時間能夠使絕大部分患者血壓平穩(wěn)降低、達標,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ARB)聯(lián)合鈣離子拮抗劑(CCB)目前認為是最合理的優(yōu)化聯(lián)合治療方案[3-4]。既往研究發(fā)現,CCB類藥物硝苯地平控釋片、西尼地平的降壓效果會受到給藥時間的影響[5-6]。
為此,本研究對于觀察組患者,依據時間治療學理論,根據人體的時間生物學特點和24小時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結果,于患者血壓高峰前3小時給藥,使患者體內藥物濃度變化與24小時血壓晝夜節(jié)律變化盡可能同步,以期通過這種方式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有研究發(fā)現,血壓變異性增大可明顯增加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風險[7-8]。因此,本研究不僅觀察了治療前后血壓水平的變化,同時還評價了治療后患者血壓的變異性及血壓晝夜節(jié)律的變化,以期依據時間治療學理論的藥物治療在控制血壓達標的基礎上兼顧血壓的波動趨勢及晝夜節(jié)律。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24小時平均收縮壓、24小時平均舒張壓、夜間平均收縮壓、夜間平均舒張壓下降幅度,以及夜間收縮壓、夜間舒張壓<10%的比例和杓型血壓的比例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本研究結果提示,在使用相同降壓藥物(非洛地平+坎地沙坦)進行治療時,依據時間治療學理論優(yōu)化給藥時間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的給藥方案。依據時間治療學理論于患者血壓高峰前3個小時給藥,不僅能避免血壓達高峰時藥物濃度未達到高峰,同時能有效避免藥物濃度達到高峰時過度降低血壓,從而避免血壓的變異性過大,進而可避免因影響血壓晝夜節(jié)律導致非杓型曲線血壓造成的靶器官損害[9]。
綜上所述,對于高血壓患者在相同治療方案(非洛地平+坎地沙坦)的基礎上,依據時間治療學理論優(yōu)化給藥時間,能夠獲得更優(yōu)的降壓效果,且能明顯改善患者血壓的變異情況,對于減少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具有積極意義。但有待于深入研究擴大樣本量納入更多患者進行分析、并觀察遠期預后,以期對臨床實踐具有更可靠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