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柳燕
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道德素質和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階段。受年齡、閱歷的影響,小學生的自控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尚有待完善,極易受現(xiàn)代社會不良信息的誘導,影響自身學習乃至人生的發(fā)展。小學班主任是小學生校園生活的主要引領者與最親密的陪伴者,其工作優(yōu)質對學生的德育培養(yǎng)起到了決定作用。如何開展高質量的德育工作成為教育界探討的重點與難點。
一、增強教師個人魅力率先垂范
小學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在學生心目中具有相當高的權威性,班主任是學生最尊敬、最愿意模仿的對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均被學生看在眼里,對學生的思維觀念、價值觀與行為模式產生了無形卻有力的影響。此外,學生的日常生活較簡單,除了家庭生活之外,大多數時間均在學校,與班主任的相處時間最長。因此,班主任在學生的學習引導、道德培養(yǎng)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開展德育工作時,班主任應先進行自省,合理評估自己與學生日常交流中存在的優(yōu)點與缺點,隨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通過個人魅力吸引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如在教學與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應為學生樹立榜樣,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班主任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與學生建立平等關系,樂于傾聽、善于傾聽學生想法,通過以理服人的方式為學生分析利弊,達到管理學生的理想效果;班主任要不挖苦、不嘲笑學生;當班主任出現(xiàn)錯誤時,應當勇于承認,并用實際行動彌補錯誤;班主任要求學生作業(yè)書寫工整時,自己在書寫板書時也要做到字跡工整。
二、掌握學生心理加強情感教育
教師重視情感交流和心理疏導的德育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與素質教育的需求相適應。小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呈現(xiàn)出較強的年齡特點,如一年級學生的適應能力較低,充滿好奇心,對教師特別信任,思維模式直觀、具體、形象;二年級是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的關鍵期,但學生大多自控力較弱,情緒不穩(wěn)定;三年級是學生情感變化的轉折期,學生通常從情感外露變得逐漸收斂,逐漸自覺;四年級學生逐漸產生自我想法,對自然和社會的探究欲會顯著提高;五年級學生開始展露較強的競爭意識,對學習與表現(xiàn)優(yōu)秀的人產生敬佩之情,也易形成小團體;六年級學生開始進入青春期早期,喜歡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甚至會將教師、家長的正當指導視為過度干涉,產生抵觸情緒。不同年級的小學生心理狀態(tài)有著不同特點,所以班主任應合理評估班級內每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為他們制定階段性的情感教育計劃,充分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提高學生的情感能力,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通過情感教育帶動道德教育。掌握學生心理促進師生關系,可以讓班主任掌握更多學生信息,根據學生的心理變化調整教育方式。情感教育的開展方法有很多,如常規(guī)的一對一談心、聊天、心理體驗游戲、趣味心理測試等。班主任可以靈活運用此類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不同角度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
三、構建公平公正的班級公約
班級是校園的一項基本組成單位,是小學生進行集體活動的依托,也是學生在校生活的“家園”。因此,班級文化、班級管理的建設對學生的影響具有家庭、社會等場所無法替代的作用。在傳統(tǒng)德育中,許多班主任傾向于自行設置班規(guī),通過一系列班規(guī)規(guī)范學生的日常行為,但這一方法較容易引起學生的抵觸心理,而且有的學生往往因為害怕懲罰而進行自我約束,并非真正認識到錯誤。對此,班主任可以通過讓學生自行設置班級公約提高德育效果。首先,班主任可以請每位學生從言行、班級活動、作業(yè)、紀律、品德等方面自行書寫2~5條班級公約(包含細則與獎勵、懲罰辦法),然后在班會課上由班主任逐條讀誦,根據學生的反饋,將適宜的內容納入班級公約,隨后將其打印出來張貼至班級顯眼處。如此一來,學生就成為班級公約的制定者、參與者與監(jiān)督者,這對于加深學生對德育的思考、提高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自我管理能力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小學班主任盡管工作復雜、繁重,但班主任仍然是小學教育工作的重要人員。因此,小學班主任應積極革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嘗試各種有利于開展日常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創(chuàng)新各類優(yōu)質的教育模式,將德育工作落到實處。同時,班主任還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質水平,在保障學生掌握文化知識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為社會培養(yǎng)品學兼優(yōu)的人才。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荷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