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意欣
摘 要: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不僅是其學習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有利于大學生個人的成長成才。高校大學生交往伴隨著大學生交往動機功利、交往心理復雜、交往能力不足的問題。導致這種人際交往問題的因素有很多,而家庭是子女社會化的第一場所,家庭環(huán)境對于大學生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至關重要。本文主要從家庭環(huán)境的三個方面——家庭經濟狀況、家庭結構、家庭教養(yǎng)方式入手,展開分析家庭環(huán)境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關鍵詞:家庭環(huán)境;大學生;人際交往
1 大學生人際交往現(xiàn)狀及問題
1.1 大學生人際交往現(xiàn)狀
從高中步入大學后,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意識逐漸增強;并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高速發(fā)展,網(wǎng)絡虛擬交往方式與現(xiàn)實交往方式相交織,使大學生人際交往方式多元化;多元的人際交往方式促進了大學生交往范圍的擴大,也使他們通過多元的交往行為來展示自身的個性。
1.2 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
1)交往動機的功利化。人際交往是一個雙方互益的過程,即為了交流信息,溝通感情,滿足交往雙方心理或生理的某種需求。隨著趨利性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智能產品的普及,大學生受到多種因素誘惑,其價值觀、交友觀也隨之受到一定影響,大學生交往不再是單純以情感交流為目的,而是摻雜了個人私利。更有部分“精致利己主義”大學生以結交朋友給自己帶來物質利益為前提去交往,而不以價值取向、興趣愛好等交友標準與人進行交往。這種功利化交友動機違背了大學教育的目標,不利于高校對中國青年人才培養(yǎng),也易產生人際交往問題。
2)交往心理的復雜。交往心理的復雜體現(xiàn)在渴望交往心理與閉鎖心理交織1。大學生在初入大學校園時,迫切渴望在新的校園環(huán)境中交友,進行情感交流獲取精神上的安慰。盡管多數(shù)大學生在校期間渴望與他人的交往,但也不乏有心理閉鎖現(xiàn)象的存在,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獨自行動,不參加社團活動、少與人交談。隨著大學生自我意識及獨立意識逐漸增強,他們更注重自己的內心世界,尋求自我的存在感,渴望獲得外界的認可,卻又害怕被他人否定,而轉為自我內心交流。長期保持閉鎖心理容易產生心理疾病,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
3)交往能力的不足。2018年蔡萍萍、曲小遠對溫州高職院校的三個年級進行人際交往能力調查,顯示有7.39%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很好,有21.84%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較好2。由此可見,還有近七成的受訪者對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評價不高。當代大學生雖呈現(xiàn)多元的交往方式,但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也只是簡單的交往與溝通,且過多的網(wǎng)絡交往會使大學生語言表達、耐壓抗壓、組織協(xié)調等人際交往能力受到制約。而大學這個特殊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決定了學生們的人際交往與之前不同,所以很多剛入校的大學生會感覺自身交往能力不足。
2 家庭環(huán)境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的主要因素
2.1 家庭經濟狀況
家庭經濟狀況直接影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大學生交流方式中,通過參加各類協(xié)會、朋友聚會、社交場合等方式交往的大部分是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同學;而通過老鄉(xiāng)會、發(fā)短信、聊QQ等方式進行交往的經濟貧困和特困的學生較多。
大學生往往與自己家庭經濟狀況相當?shù)膶W生交往,因其經濟水平相當,消費觀念差異小,消費水平也相當,更易自然相處。在人際交往主動性和投入方面,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學生經濟壓力負擔小,每月父母給予豐厚的生活費,除日常飲食開銷外,在人際交往方面有更多投入,在交往中更主動外向、交往意識更明顯,朋友圈更多元。而家庭經濟貧困和特困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更謹小慎微,學費和生活費部分靠國家貧困政策補助,每月開銷需要精打細算,人際消費方面受多因素限制、心理負擔大,在人際交往中更被動、更內向、人際交往意識較弱,朋友圈相對單一。且來自不同家庭經濟狀況的大學生,人際交往方式差異會隨著家庭經濟差異的增大逐漸增大。
2.2 家庭結構
家庭結構是指家庭的組成方式,即家庭由哪一種哪幾種家庭關系組成3。按照代際層次和親屬關系,將家庭結構主要分為三大類:主干家庭、核心家庭、聯(lián)合家庭,除此之外還有單親家庭等變異家庭結構的劃分。
獨生子女家庭是大學生各類家庭結構中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這類家庭往往趨向于對孩子的過分呵護,導致學生自我意識較強,以自我為中心,容易產生人際關系沖突。獨生子女也往往自信心較強,思想開放,善于展現(xiàn)自己,主動與他人結交。
在人際交往適應方面,主干家庭結構中,孩子除與父母接觸以外,與祖父母輩接觸時間相比于核心家庭和聯(lián)合家庭結構的大學生更多,由于家庭人口數(shù)量多,接觸親屬種類多樣化,孩子在與這些親屬的交往過程中學習交往技巧,交往方式多樣化,交往能力較強。核心家庭由于人口數(shù)量少、人員較簡單,孩子從小的生長環(huán)境比較簡單,所以面對相對復雜的人際關系所表現(xiàn)的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在聯(lián)合家庭結構中,家庭關系比較復雜,沖突比較多,在錯綜復雜的家庭人際關系影響下,孩子容易走上兩種極端,一種是在這種沖突環(huán)境下,學到了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另一種是產生人際交往的恐懼,敏感多疑,不敢與人進行交往溝通,這兩種極端現(xiàn)象與家庭氛圍是否良好、長輩引導是否恰當有關。單親家庭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子女易敏感、脆弱,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綜上所述,在人際交往適應方面,成長于主干家庭的子女相比于核心家庭的子女人際交往能力較強;而聯(lián)合家庭和單親家庭中成長的子女需要家長正確引導。
2.3 家庭教養(yǎng)方式
父母作為家庭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者和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其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的健康成長有很大影響,直接關系到孩子人格的養(yǎng)成和品質的塑造,從而影響到孩子的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教養(yǎng)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撫養(yǎng)子女的日?;顒又斜憩F(xiàn)出的一種行為傾向,是其教育態(tài)度和教育行為的綜合體現(xiàn)4。
2016年以西安交通大學本科生為例進行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調查中,數(shù)據(jù)分析和深度訪談表明,凡是父母采取嚴厲、懲罰、否認、拒絕和過分干涉等教育方式的學生人際關系一般都較為敏感、焦慮、不夠自信;凡是父母采取包容和民主引導、鼓勵等教育方式的,學生相對來說人際交往能力一般都較強且相對自信5。父母給予孩子尊重,鼓勵較多的民主積極型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給學生營造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學生相對完整的性格也會擁有更多的人際交往機會,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自信心不斷提高。相反,父母強勢并干涉較多的家庭,會使學生產生自卑心理、性格較極端,或因父母的干涉產生逆反心理而出現(xiàn)人際交往困擾。綜上所述,良好的教育方式對子女人際交往有積極作用。
3 結語
人的社會化環(huán)境中家庭是個體最早接受教化的場所,來自不同家庭環(huán)境的學生,家庭經濟狀況不同,家庭結構也不同,接受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也不同。大學生交往產生的現(xiàn)狀和問題也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密不可分,家庭環(huán)境各因素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只有家庭、學校、社會三者互相配合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導,形成以育人為目標的德育觀,才能促使學生更好地人際交往,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大學生。
參考文獻
[1]章玉.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問題探究[D].武漢輕工大學,2015.
[2]蔡萍萍,曲小遠.志愿服務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研究——以溫州某高校的調查研究為例[J].知識經濟,2018(18):159-161.
[3]楊善華.家庭社會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李改,方平.大學生對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認知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7(03):61-65
[5]劉茹,佀軍燕,馬瑾,常濤.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及干預策略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學大學生為例[J].西北醫(yī)學教育,2016,24(01):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