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群英 鳳慶縣融媒體中心
深度報道是對新聞事件全面的深層次的挖掘報道,它一改普通新聞報道對事件的簡單、淺顯描述,重視對新聞內涵的挖掘,使大眾能更加清楚的了解事件的真相,因而成為當前新聞報道的主要方式。究其產(chǎn)生的原因,可分為以下幾點。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對事物的認知和看法也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觀念的改變導致人們對新聞信息內容的關注也發(fā)生了變化。人們在看待事物和問題時更趨于理性和客觀,傳統(tǒng)的淺顯簡單的新聞報道已經(jīng)無法滿足人們的了解需求,因此對事件的深度報道便應運而生,來滿足人們對事件發(fā)生緣由和發(fā)展趨勢的了解需求。同時,新聞媒體擔負著正確引導社會價值取向的重任,在各種新聞信息魚龍混雜的大環(huán)境下,只有對新聞信息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報道,才能給人們答疑解惑,才能正確的引導社會輿論。此外,信息時代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傳播方式和海量的信息源,導致新聞媒體行業(yè)的競爭異常激烈,要使自身的新聞報道在眾多的信息中吸引大眾的關注,就必須實在對新聞多層次、多元化的深度報道,最終持續(xù)抓住人們的目光,使自家媒體在行業(yè)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由此可見,對新聞的深度報道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隨著社會的進步,新聞記者的思想觀念也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隨著對行業(yè)認識和專業(yè)水平的提高,新聞記者更重視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客觀性和時效性,也更加意識到了自身工作的社會價值。因而在追求我自價值實現(xiàn)的過程中,他們更注重對新聞事件全面的、客觀公正的、深層次的挖掘報道,來杜絕以偏概全和對事實的扭曲報道。他們摒棄了傳統(tǒng)的事件五要素型的報道形式,更注重從事件的緣由背景到發(fā)展趨勢做出深入的分析報道,使大眾更加了解真相。因而深度報道成為當下新聞報道的主流形式。
要使新聞報道達到大眾需求的廣度和深度,引起大眾興趣,新聞記者的思維方式就要有所轉變。
新聞報道要引起大眾的共鳴,就要使報道的內容貼近大眾的生活。當今時代人們更加重視生活中身邊事物的信息,因此,新聞記者在做報道時要轉變觀念,少一些高高在上多一些煙火氣,多重視對生活中新聞事件的深入報道,才能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和喜愛。
要做好深度報道,新聞記者要重視思維的開放性、宏觀性。在對具體新聞事物進行報道時,要從全局把握,把注意力放到整個事件中,而不是片面的停留在事件表面、局部的思考問題。對事件的分析要從新聞宏觀角度入手,既考慮背景緣由、因果關系,又能根據(jù)當下線索調查發(fā)現(xiàn)隱藏的內容和發(fā)展趨勢,從而使整個新聞事件的脈絡清楚明確。同時對新聞事件的報道,要從多角度客觀的展開分析,而不是簡單的肯定或否定。
人們在思考時會有一種慣性模式,即大家的思維方式通常是相接近的。在信息共享化的今天,新聞報道的內容也趨于同質化。因此要做好對新聞的深度報道,使相同的新聞信息能產(chǎn)生不同角度的分析、探討和觀點,便需要新聞記者運用發(fā)散性思維,在思考中求異、求新,從多視角、多方向考慮,打破慣有的思維模式,標新立異,發(fā)掘新鮮的主題,從共享信息中提煉獨家觀點,發(fā)表獨特的見解,來吸引讀者的注意,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無論是深度報道還是記者思維方式的轉變,都應該牢牢把握一個前提,就是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深度報道是對真實事件的深入分析和挖掘,絕不是曲解和虛假捏造。當下的新聞媒體行業(yè),有部分媒體記者,為了博得大眾的關注、吸引眼球,不惜捏造虛假新聞或扭曲事實真相,打著深度報道的名義,做虛假報道,不利于大眾對事件真相的了解,給社會輿論以錯誤的引導,給新聞當事人帶來傷害,嚴重違背了新聞媒體行業(yè)的職業(yè)道德。因此,深度報道和新聞記者思維方式的轉變必須建立在對新聞事件真實客觀反映的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新聞報道的社會價值。
對新聞進行深度報道,正確的認識新聞事件的本質和原因是關鍵。只有認識到新聞事件的本質特點,并結合當下社會背景,分析其產(chǎn)生的深層原因,才能使新聞報道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時,新聞記者還要有正確的價值觀,不斷的學習綜合知識,對社會和時代有一定的把握和超前認識,這樣才能有獨到的、深刻的觀點看法,才能實現(xiàn)報道的深度。
在深度報道方式成為主流的今天,要做好深入報道必須要求新聞記者轉變思維方式,對新聞事件進行全面、公正、客觀的深入分析和挖掘。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聞媒體行業(yè)的發(fā)展需求,實現(xiàn)新聞報道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