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雯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根據(jù)騰訊《2018 微信年度數(shù)據(jù)報告》顯示,微信每月活躍用戶數(shù)量超過一億,每天有超過10 億的用戶登錄微信,用戶每天發(fā)送信息和通話次數(shù)超過4 億,微信已經成為人們主要的社交工具之一。大學生群體是微信的主要受眾群。分析大學生的微信使用行為,有助于了解大學生的媒介使用狀況,了解大學生當前的人際交往行為。
美國社會學家E.卡茨被廣大學者認為是“使用與滿足理論”的提出者。該理論以受眾為中心,認為受眾對媒介的使用完全是出于個人的愿望和需求。茨認為大眾傳播媒介的使用需求共有五大類,即認知的需求(獲取信息、知識和理解)、情感的需求(情緒的、愉悅的、美感的體驗)、個人整合的需要(加強可信度,穩(wěn)固身份、地位)、社會整合的需要(加強與家人、朋友的接觸)、紓解壓力的需要(逃避和轉移注意力)。受眾對大眾傳播媒介的使用,有著特定的心理和社會需要,可以使受眾獲得滿足。
本次調查的493 名大學生中,男女生比例接近1:1,在年齡分布上,以18-23歲年齡段為主。在就讀年級上,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大學生較多,在文理科分布上,文科共計210 人,理科共計283人,理科生略高??偟膩碚f,被調查的大學生在性別、年齡、年級以及專業(yè)上較為均衡,被調查對象的選擇有效。
通過問卷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微信的使用主要表現(xiàn)在功能和強度兩個方面。
1.微信功能。這里筆者對微信功能做出了分類,共計四大類。通訊功能(文字信息聊天、在線語音視頻聊天、圖文鏈接轉發(fā))、社交功能(微信朋友圈、微信表情包、微信群聊)、娛樂功能(微信掃一掃、微信公眾號、微信小游戲)、生活功能(微信支付、微信定位、微信紅包)。根據(jù)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微信的四大功能皆有使用,其中以通訊功能和社交功能的使用最多。
2.使用強度。為了調查大學生的微信使用強度,筆者在問卷中共設置了微信使用時間、微信使用頻次、每天微信使用情況等題項。調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大學生每天都會使用微信,每天在線時間大于3 小時,每天打開微信次數(shù)大于15 次,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表示已經離不開微信。
信息的發(fā)送、傳達是微信的主要功能。不同于手機,微信的信息發(fā)送獲取更加便利,途徑更加廣闊。和其他社交軟件一樣,微信也有文字信息功能,動動手指就可以發(fā)送或者接收信息。然而,微信的在線視頻語音和圖文鏈接轉發(fā)功能,使得信息的接收傳送更加多樣化。在線語音視頻,打破了時空的限制,類似于面對面交流的視頻語音功能,使得用戶的信息傳達接收更加即時、簡單。
微信作為一款社交軟件,其本身的出發(fā)點就在于社交。大學生利用微信,不僅能夠進行信息傳達,維護日常交流,同時微信的朋友圈功能、表情包功能、群聊功能也拓寬了交流的廣度,加深了交流的深度。微信打破了時空的界限,使得遠距離人際溝通更加便利。微信使得異地求學的大學生可以隨時與家人朋友聊天,視頻通話使得交流如同面對面一樣。對于在外求學的大學生來說,微信的使用使得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和父母保持交流,促進了家庭關系的維系。
微信建構了一個以熟人關系為基礎的強關系網絡。特別是微信朋友圈,建構了一個以好友為基礎的熟人圈子社交,個體在朋友圈的自我呈現(xiàn)與情感表達更加自由與舒適。由于微信好友都是自己熟悉的人,在微信平臺,個體可以自由表達,抒發(fā)情感。微信成員與個體的強關系性以及微信功能的簡單易操作,促使個體的情感表達更加自由?,F(xiàn)代社會的高壓力和快節(jié)奏,使得人際交往過于表面化。微信成為個體分享和情感表達的媒介,通過微信個體可以任意表達內心想法和感情。
微信為個體的“自我”與“本我”建立起一個屏障。微信使用背后的“自我”,與現(xiàn)實中的“本我”存在差距,而處在微信后臺的自我往往讓人難以察覺,微信的使用可以滿足個體的自我展示。微信這一媒介會讓個體感受到他人的關注并產生交流的興趣和欲望,微信的使用能夠滿足個體的被關注欲望,滿足自我。
大學生的微信使用行為,深深的影響了大學生的生活習慣、交往方式和情感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微信使用應防止過度依賴,應該正確使用微信這社交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