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婧
(莆田市仙游縣城西中心小學,福建莆田 351200)
“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在課堂上能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學的成功極為重要。當學生對學習內容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就會去積極思維,主動地學習。 這樣,學生就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教學中要如何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呢?
好奇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在教學中,通過設計巧妙的懸念,能夠將小學生這種好奇心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可以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獲取知識[1]。比如,對于《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的教學,針對米飯成分中是否包含淀粉的問題,筆者安排學生去洗手,接著讓學生將碘酒涂抹在手上,然后問:“同學們,現(xiàn)在老師要讓你們把飯粒整齊地擺放在桌面上,想象下,此時會發(fā)生什么呢?”學生的好奇心立刻被誘發(fā)出來,紛紛動手操作。學生發(fā)現(xiàn)飯粒和手指上都出現(xiàn)了藍黑色的時候,筆者接著問:“這是為什么呢? ”這時,全班學生都迫不及待地想弄清這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好奇心又一次被誘發(fā)出來。 這樣,好奇心就像磁鐵一樣把學生吸引住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全身心地參與進科學知識學習中來,大大提高了學習質量。又如在教學《導體和絕緣體》這一課時,筆者首先拿出一塊電路板,然后設疑“要使小燈泡亮起來,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學生不約而同地答道:“可以合上開關。”這個時候筆者窮追不舍,接著追問“如果我把電路開關斷開,那你有辦法在不合開關的情況下,也能使燈泡變亮嗎? ”學生又一次不約而同地答道:“我們可以用一金屬接在開關的兩端,這樣就能使小燈泡變亮了?!边@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設置懸念,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小燈泡亮與不亮來檢驗該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培養(yǎng)了能力。
實驗能把學生帶入一個趣味無窮、 五彩斑斕的世界。 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演示實驗既能激發(fā)興趣又能直接切入主題?;趯嶒炋骄炕顒拥那擅钤O計,各個學生在親身參與的進程中,能夠有效體驗自然事物形成進程或者自然現(xiàn)象演化進程,激發(fā)他們對于實驗的興趣[2]。作為教師,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引入多元化的方法,針對實驗進行全面的改革創(chuàng)新,使得實驗圍繞學生的興趣來開展。接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在自主思考、合作解惑的過程中激發(fā)探究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進來[3]。比如,對于《氣體的熱脹冷縮》的教學,我先向學生進行“噴泉”實驗的演示:即在平底燒瓶當中盛入少量冷水,接著選擇帶有玻璃管的瓶塞塞進燒瓶,使得玻璃管能夠進入到瓶底位置,選擇一杯70℃~80℃左右的熱水(注意熱水的溫度不能過高)澆在燒瓶上面,上述背景下,燒瓶當中的冷水則會在玻璃管口當中噴出來,形成“噴泉”的跡象。 等到實驗完成以后,其顯然能夠將學生的好奇心充分激發(fā)出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自然能夠產(chǎn)生濃厚的探究欲望,且這種興趣能夠得以長久的維持?;趯嶒灲虒W的有效應用,能夠將學生興趣全面調動起來,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不但能夠產(chǎn)生相關的概念,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的積累,同時能夠形成良好的觀察能力、 實驗能力,形成嚴謹?shù)奶剿魉季S。 所以,對廣大教師來說,應當深入挖掘小學科學教材中涉及的各種實驗,基于學生興趣進行巧妙的設計,比如趣味實驗、演示實驗以及家庭小實驗等,為學生營造驚嘆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弗洛伊德提出,游戲本身是通過愉快所調動的,其是滿足的最大源泉。在實際教學進程中,需要綜合參考學生興趣愛好、習慣特征,盡可能設計滿足學生年齡特征、富有趣味性的游戲,從而有效迎合學生本身愛動、愛玩的習慣,在課堂中營造溫馨、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 基于上述環(huán)境的營造,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參與進來,在促進學生知識積累的同時,鍛煉學生語文表達能力,使得學生綜合能力得以全面提升,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內化[4]。例如,在教學《日食和月食》這課時,筆者考慮到這課的內容比較深奧,學生不好理解,于是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游戲表演:讓一個學生用手電筒代表太陽,另一個學生舉著小乒乓球代表地球,再讓一個學生手持玻璃球當月球。 然后讓舉著小乒乓球的學生在手電筒與玻璃球之間轉,當手電筒的光、小乒乓球、與玻璃球在同一直線上時,另一個學生說他看不見“太陽”了。班上其他的學生也能從陰影中看到這一現(xiàn)象。通過這個游戲,學生真正掌握了月食知識,并且覺得學習很輕松,充滿了樂趣,從而對科學學科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又如在教《水》一課時,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摸袋子”,分別給每一個小組發(fā)放三個不透明的紙袋,當中分別裝入水、橡皮、電池,讓學生用手摸紙袋外面,搖一搖聽袋子中的聲音,猜測當中哪個袋子中是裝水?摸對了的學生高興極了,情緒都很高漲。 這樣,學生在趣味性十足的游戲中獲得了知識,實現(xiàn)了對水的性質的有效理解。
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僅僅通過第一課堂顯然是不夠完善的,其還需要教師進行實踐作業(yè)的設計,讓學生在生活實踐的過程中應用課堂知識,了解科學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才能夠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的興趣。具體來說,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進行科學知識的應用,充分利用課堂中學習的知識去分析生活現(xiàn)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實現(xiàn)科學與生活的無縫連接。 因此,教師在教學完成以后,還需要進行針對性的作業(yè)設計,讓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使用課堂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例如,在學習完《保護我們的聽力》以后,教師可以設計實踐性探究作業(yè),引導學生去探究自己居住小區(qū)中存在的各種噪聲污染問題,讓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去調查生活中存在的噪聲問題,具體是什么原因引發(fā)的噪聲問題,然后根據(jù)調查去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很快能夠得出小區(qū)中噪聲的主要污染源,包括小孩玩耍喧囂、汽車等,教師再引導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知識,提出解決方案,如設置隔音屏障、提示牌等[5]。 上述實踐作業(yè)的整個進程,活動內容本身是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極為常見的內容,而所用知識正是剛剛在課堂中學習的知識,針對兩者進行有效的聯(lián)系,真正體驗課堂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最終實現(xiàn)興趣的有效鞏固。
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生一起體驗科學帶給生活的樂趣,從而使教學質量大大提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