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峰,程金榮
手語是用手勢比量動作,根據手勢的變化模擬形象或者音節(jié)以構成一定的意思或詞語。是聽力障礙者(即聾啞人)交際和交流思想的一種手的語言,也是“有聲語言的重要輔助工具”,對于聽力障礙者來說是主要的交際工具。而手語舞是區(qū)別于手語的,它是手語、舞蹈和團隊心理拓展相結合的產物,也可以稱之為“團體心理手語舞”。手語舞的動作簡單易學,適合在學校推廣,對提升參與者的心理素質、放松身心、凝聚人心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以前,手語舞對于國人來說還很陌生。1982年,日本殘疾人藝術團到上海聾啞青年職業(yè)技術學校訪問演出,首次將手語舞介紹到中國。1985—1989年,我國開始自行研創(chuàng)手語舞。80年代末是聾人手語舞的初創(chuàng)階段;90年代初,小虎隊歌唱組合用手語伴唱的歌曲《愛》在全國掀起了學習手語歌的熱潮,此后,很多人進行了手語舞的研發(fā),開始將手語廣泛融入流行歌曲當中。手語舞已不再局限于聾啞人編創(chuàng)和表演,其內涵也越來越豐富,包括愛國情懷、團隊建設、強健身心等,也因此在我國得到了廣泛推廣。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師的教育教學意圖越隱藏,其效果越明顯。最好的教育是沒有痕跡的,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而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不留痕跡的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功效。在中小學推廣手語舞便是如此。
手語舞發(fā)展至今已形成了多種風格,但對于中小學生而言,能夠展現他們的團隊風采、塑造良好風貌、培養(yǎng)積極心理品質的手語舞主要有三種形式。
一是勵志風格的手語舞。此類手語舞的歌詞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給予人們情感上的啟發(fā),能使脆弱的心靈看到希望。手語舞的動作設計充滿力量感,歌詞和動作以及韻律相互結合,可以將情感和力量注入心靈,從而內化產生強大的動力。比如手語舞《中國人》,動作充滿了力量和激情,非常具有感染力,可以使學生的愛國情感得到升華。
二是抒情風格的手語舞。此類手語舞的歌曲氣息寬廣,曲調優(yōu)美、流暢,動作與歌詞緊密結合,溫柔舒展,表情細膩。比如手語舞《感恩的心》,其最大特點是歌曲舒緩抒情,動作輕柔緩慢,表演的同時帶動情感的抒發(fā)與充盈。
三是諧趣風格的手語舞。此類手語舞的歌曲節(jié)奏簡單明快,輕松活潑,動作簡單易學,充滿童趣。比如手語舞《兩只老虎》,動作輕快活潑,詼諧有趣,讓學生在歡快愉悅中放松心靈、緩解壓力。
手語舞是一種感情的溝通,心靈的釋放,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身心得到放松,對身心健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是健身作用。手語舞不僅手在動,很多時候是全身運動,可以起到鍛煉身體的積極作用。同時,手語舞的動作編排充滿趣味性,不會覺得枯燥無味,從而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是增強協調能力。表演手語舞的時候,需要腦中想著,口中唱著,全身舞著,在這一過程中,手、腦、口并用,全身心投入,增強了身體的協調能力。
三是開發(fā)視覺及思維能力。表演手語舞需要調動大腦的各種機能參與運動,大腦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在學習手語舞的過程中,需要細心觀察,關注細節(jié)和微小的動作,這樣可以鍛煉眼力,使學生觀察能力更敏捷、更細致。同時,對動作的領悟和練習有助于提高記憶力和理解力,開發(fā)思維,促進學生大腦的發(fā)育。
四是調節(jié)人的情緒,引發(fā)共鳴,讓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比如,在感恩教育主題班會中學習手語舞《感恩的心》,能夠讓學生深刻領悟到感恩的主題,身心投入其中,行動緊隨其后。另外,手語動作是一種很好的表達內心情感的方式,有利于內向的學生表露自己的內心情感。
五是展示學校和班級的良好形象和文化內涵。整齊的服裝、悠揚的樂曲、優(yōu)美的舞姿,體現了集體的文化內涵和精神面貌,集體的向心力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增強。同時,整齊劃一的團體手語舞還能有效增強團隊的心理動力。比如手語舞《我相信》,反映了一種永不放棄、永不服輸的精神,在考前心理疏導中使用,能夠使學生充滿不服輸的力量,緩解緊張心情,積極應對考試。
六是烘托氣氛、激發(fā)內心力量、提升行動力。在感恩教育中,使用與主題相符的抒情風格的手語舞,能讓學生更容易進入相應的情境中,情感升華由內而外。在汶川地震后,心理工作者帶領震后幸存的小學生做了手語舞《中國人》,使學生感受到百折不撓、團結奮進的中華民族精神,激發(fā)內心力量戰(zhàn)勝地震所帶來的心靈創(chuàng)傷。
此外,手語舞中的音樂和舞蹈還能起到音樂療法和舞動治療的雙重功效。實踐證明,音樂可以訓練弱智兒童,治療兒童孤獨癥,它和舞動療法廣泛地被應用于教育當中,對于調節(jié)身心、提升自我認識、激發(fā)個人潛力都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通過分析可見,手語舞對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十分顯著,值得在中小學校中大力推廣。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前提下,為保證手語舞作用的有效發(fā)揮,我們總結出以下四種推廣途徑。
首先,課前手語舞。利用課前3分鐘時間,讓學生集體做一段手語舞。短小的手語舞既不影響正常課程,又能讓孩子們凝神靜氣,調整身心狀態(tài),以飽滿的精神投入學習中去。尤其是下午第一節(jié)課前,手語舞還能使學生從困倦狀態(tài)中盡快醒來,以更加清醒的狀態(tài)進入課堂。
其次,課間操推廣手語舞。選擇適合的手語舞作為課間操統一推廣。全校師生在同一時間共同表演,整齊的動作,優(yōu)美的形態(tài),既怡情益智,又能讓學生從中感受團隊的力量,強身健體的同時提升心理品質。手語舞與廣播體操有不同之處,其動作和歌詞相結合,有特定含義,姿態(tài)更加優(yōu)美靈動,會成為校園中一道不一樣的風景,對于學生來說有新奇感,有參與的積極性。
再次,在大型活動中表演手語舞。在大型活動中表演手語舞,有助于調動全體學生的熱情,鼓舞士氣,激發(fā)情感。比如,在中考、高考等重大考試之前的動員大會上,手語舞《我相信》能有效提升學生們的激情和動力,調動其積極情感,產生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在考前短暫的復習時間里起到鼓舞士氣、增強信心等積極心理作用。
最后,手語舞風采大賽。組織手語舞比賽,可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盡可能地展現學生的活力與風采。為了榮譽,班級全員參與,對于全體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
為了使手語舞的推廣真正起到積極的心育作用,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不刻意強調學生的動作是否準確,姿勢是否優(yōu)美,而應積極鼓勵學生放開手腳共同參與。手語舞和專業(yè)的舞蹈不同,作為團體活動,重在參與,如果過于追求動作的標準性和整齊度,就很容易壓抑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失去了集體活動的意義。
其二,在教授學生手語舞的過程中,教師要分步驟講解,讓學生知道每一個動作所代表的歌詞意義,有助于學生理解記憶和熟練動作。教師要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歌詞,了解歌詞含義,使動作配合音樂后能充分展現手語舞的靈魂。
其三,在學生練習手語舞時也應分節(jié)練習,熟練后再串聯表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有充分的耐心,引導鼓勵,而不是責備苛求,要鼓勵學生大膽釋放自己,積極展示自己。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練習手語舞的過程其實就是心理放松、全身心投入的過程,就是心育的過程。教師的積極鼓勵和不斷表揚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動力,挖掘潛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其四,手語舞的推廣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手語舞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是通過緩慢滲透、潛移默化的方式發(fā)揮作用的,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學校和教師對于手語舞的推廣工作一定要長期堅持,只有這樣,手語舞才能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發(fā)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同時,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大對手語舞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學生和家長了解手語舞的積極意義,接受手語舞的推廣工作,以積極的心態(tài)配合學校、配合教師,只有這樣,手語舞才能在中小學生中發(fā)揮其應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