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華
(廣東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300)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采取了諸多措施,如“05”方案等文件的出臺和實施極大地激發(fā)了一線教師進行教學改革的積極性。教師們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教學改革,如專題式教學、案例法、實踐教學和信息化手段。這些教學改革提高了教學實效性,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要警惕的是,作為高校思政課核心課程的“概論”課存在排斥理論教學的錯誤傾向,這種傾向不利于建設“終身受益”的課程,也有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理論自覺、理論自信的要求。本文擬分析“概論”課排斥理論教學錯誤傾向的認識論根源,提出加強理論教學的對策,以期促進大學生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切實提高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
一些思政課教師將概論課的“難上”和不受學生歡迎歸咎于其理論性。這種方法論上的錯誤有其認識論根源。這些教師認為,理論抽象枯燥,不接地氣,而大學生尤其是高職生理論水平低,很感性,不喜歡枯燥深奧的理論。迫于學生“評教”的壓力,為了提高“抬頭率”,就只能多講案例少講理論。確實,大學生年齡較輕,喜歡感性、直觀的材料,認為理論教學是大道理的說教和強制灌輸。于是,教師寄希望于通過教學方法、手段和載體的改革來提高“概論”課的實效性。這些改革確實能明顯提高學生的“抬頭率”,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概論”課的效果,但這并不能成為排斥理論教學的充分理由,也不一定讓學生終身受益。
首先,雖然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看法和意見,但不能完全迎合學生口味。學生現(xiàn)有的理論水平不高,還不能充分意識到自己對理論的需求,因而教師應該激發(fā)學生的理論需求,適當?shù)靥岣邔W生的理論水平。教師應該有底氣和自信,引著學生走,力爭做學生理論學習的引路人。
其次,不講理論的做法預設了理論就是枯燥的,不能吸引學生。但實際上理論自有其魅力和趣味,學生不愛聽理論并非理論枯燥,而是因為教師沒能把理論講透講好。作為教學根本依據(jù)的教材理論性強是必要的,甚至是必然的。教師必須吃透教材,按照本校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運用富有特色的形式和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闡釋理論。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將教材體系轉(zhuǎn)化為教學體系。教材體系是統(tǒng)一的、抽象的、標準化的,教學體系是生動的、多樣的、個性化的。對于同樣的教學主題,一百個教師可以設計出一百個不同的教案。教材體系轉(zhuǎn)化教學體系需要無限創(chuàng)意,其過程就是再創(chuàng)造??傊?,教師要深入淺出地將教材理論講清楚、說明白。
首先,強調(diào)理論教學在“概論”課中的作用是由理論的特性和作用決定的。理論是“人們在實踐中,借助一系列概念、判斷、推理表達出來的關于事物的本質(zhì)及其規(guī)律性的知識體系,是系統(tǒng)化的理性認識?!盵1]1409作為理性認識的理論,是與現(xiàn)象相對應的?,F(xiàn)象是直接表現(xiàn)出來的能被人的感官直接把握的存在。但是,耳聽為虛,眼見也不一定為實。理論就是透過現(xiàn)象看到事物本質(zhì)的理性認識,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邏輯性。因此,理論需要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才能把握、理解和運用,這正是它被一些人敬而遠之的緣故,也恰恰是理論的特性和魅力所在。一些人持理論無用論,認為指手畫腳地空談是浪費時間,不如直接工作(實踐)踏實有用。理論的作用是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不被千變?nèi)f化的現(xiàn)象迷惑,從而把握事物發(fā)展的方向和規(guī)律。比如,水往低處流是現(xiàn)象,地球引力才是本質(zhì)。只有認識和把握了地球引力原理,我們才能更好地利用水,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值得注意的是,理論有正誤之分,這是因為對事物本質(zhì)的把握有深淺之分,關于事物本質(zhì)的理論認識也有正誤之分。正確的理論往往被稱為真理或科學理論,錯誤的理論被斥為謬論。檢驗理論正誤的唯一標準就是實踐。如果這個理論能很好地佐證現(xiàn)實,用這個理論來指導實踐能取得積極的效果,那么這個理論就是正確的,反之就是錯誤的。錯誤的理論會嚴重干擾事物發(fā)展,因此,理論必須回到實踐中接受考驗。正確的理論具有現(xiàn)實的解釋力和展望未來的預測力,因此對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案耪摗闭n講授的理論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黨和人民在革命和改革實踐中總結出來并反復驗證為正確的理論,是指引我們?nèi)〉酶锩透母锏睦碚撝改稀W習這些理論并以之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必將有助于他們理解社會現(xiàn)實,做出更多貢獻。
其次,強調(diào)理論教學在“概論”課中的作用是由課程性質(zhì)和教學目的決定的?!案耪摗闭n是本科院校五門思政課的核心課程,也是高職高專三門思政課的核心課程,在高校思政課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從課程內(nèi)容上看,“概論”課是除了“馬原”課之外理論性最強的課程,其主要教學目的就是要使大學生系統(tǒng)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及其歷史進程,更好地理解和支持當前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針,增強理論自信和理論自覺。“概論”課是以講授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主要教學內(nèi)容的課程,是一門理論課,而不是以掌握某種具體技能或技術為目的的實操課。作為理論課的“概論”課自然以理論教學法為主。理論教學法也叫理論教育法,或者“理論灌輸法或理論學習法,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受教育者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或由受教育者系統(tǒng)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逐步樹立科學世界觀的教育方法。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基本原理、思想觀念的傳授、學習、宣傳進行教育的方法”[2]120。理論教學法強調(diào)“以理服人”和“曉之以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案耪摗闭n當然要激發(fā)學生對黨和國家的熱愛,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但這種熱愛和認同并不是完全感性的,而是建立在理性認識基礎之上的??傊案耪摗闭n應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信息化手段等都應該為理論教學服務,反之就是喧賓奪主、本末倒置。
“概論”課教學加強理論教學要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對學生廣泛關心的現(xiàn)實問題作出有說服力的解釋。貧富差距問題是社會主義中國的一個重要現(xiàn)實問題,也是大學生廣泛關注的一個現(xiàn)實問題,但不少教師在講授“社會主義本質(zhì)”時只談“共同富裕”,而對“貧富差距”避而不談,這就很難有吸引力和說服力?!案耪摗闭n必須正視社會問題和矛盾,并從理論上解釋清楚“貧富差距”是走向“共同富?!钡谋厝滑F(xiàn)象,引導學生客觀理性地看待“貧富差距”。
“概論”課教學加強理論教學要堅持政治性和科學性統(tǒng)一的原則?!案耪摗闭n講授不能一味地喊政治口號,對政治概念的解釋要追本溯源,具有一定的學理性。例如講授第八章重點“民主”問題,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是很難吸引和說服大學生的。這就需要教師將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zhuǎn)化,從學理上講清楚“民主”是什么,然后揭示西方民主的虛偽性。首先從中文詞源上解釋,“民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關鍵是誰是“人民”?此時要引導學生辨析“人民”和“公民”的區(qū)別。“人民”不同于法律概念“公民”,它是政治概念,在不同歷史階段包括不同的階級和階層,與其對應的概念是“敵人”。然后引導學生理解:“民主”僅限于“人民”的范圍,不是所有人的民主,這本身也體現(xiàn)了其局限性。其次,從歷史源頭看,“民主”最早產(chǎn)生于古希臘時期。民主制是不同于君主制、獨裁制、寡頭制的政治制度,政治權力不再局限于某個人或統(tǒng)治階級的某幾個人,而是擴大到整個統(tǒng)治階級,即整個統(tǒng)治階級都有管理國家的權力。民主制的民主范圍空前擴大,這是其歷史進步性,但也僅僅局限于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這又是其歷史局限性。例如,古希臘的民主制只局限于成年男性公民,女性、外邦人和人數(shù)眾多的奴隸是沒有民主的,因此只能是少數(shù)人而非多數(shù)人的民主,是奴隸主及貴族的民主。再次,針對不少大學生對“民主”的迷戀,教師可以通過典型案例“蘇格拉底之死”和“希特勒上臺”來揭示“民主”的結果不一定是善的、對的。通過如此環(huán)環(huán)遞進地解釋“民主”,最后講西方民主的虛偽性就水到渠成了。
理論教學的具體方式多種多樣,“概論”課教學主要采用理論講解、理論學習和理論研討三種方式。
理論講解是“教育者通過口頭語言向受教育者傳授理論知識,解釋政治和倫理概念,論證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原理與道德原則,闡述思想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教育方法,是一種他人灌輸?shù)姆椒ǎ鞘褂米疃?、應用最廣的一種理論教育方法?!盵2]123理論講解表現(xiàn)為“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模式,往往適用于學生比較陌生或難理解的政治理論,是“概論”課中最常見的教學方式。
理論學習是“人們通過有組織、有計劃地集中學習或個人自覺學習來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方法,是一種自我灌輸?shù)姆椒ā!盵4]123“概論”課教學中的理論學習是學生的自我教育方式,最常見方法往往是閱讀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即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馬克思主義的一些經(jīng)典著作并提供相關材料,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理論學習法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主體”的教育理念,也契合近年來思政界所倡導的課堂實踐教學的精神。
理論研討是“采用研究、探討的方式來進行理論學習和理論教育的方法,即先由個人圍繞一定的專題進行理論學習,并結合實際開展研究,形成研究成果;然后集中起來,召開理論研討會,交流研究成果。這種方法,由于把理論學習、理論研究和學術討論緊密結合在一起,因而有利于學習的深化,也有利于相互之間的交流與啟發(fā),還能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盵2]125理論研討對學生自習能力、理論水平和論文寫作能力要求都比較高,因此在“概論”課教學中不常使用。如果學生綜合能力比較強,可以考慮使用理論研討法。例如,在講“概論”第四章“社會主義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時可以設計一次以“《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歷史背景和當代價值”為主題的研討會,讓學生搜集資料、撰寫論文。教師指導學生反復修改論文,然后召開理論研討會交流研究成果。教師還可以鼓勵寫作優(yōu)秀的學生投稿,或者在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網(wǎng)站、微信公眾號上發(fā)表。
近十幾年來,大部分高校思政課采取了開卷方式,其初衷是反對死記硬背,通過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解決能力。但開卷考試并不一定真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因為提高素質(zhì)應該以掌握知識為基礎。如果連基本理論知識都沒有掌握,談何素質(zhì)?此外,采取開卷的方式也與教學中排斥理論教學的錯誤傾向直接相關。理論往往是與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的,即“理論知識”,而“理論知識”是要求識記的(有些人將之理解為“死記硬背”),因為反對死記硬背“理論知識”,也就反對閉卷而倡導開卷了。但誠如上文所言,“概論”課本就是理論課,應該以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主要內(nèi)容,要求大學生系統(tǒng)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那么考核方式就應該以閉卷方式為宜,至少是閉卷和開卷相結合的方式。
理論性是“概論”課的特色和優(yōu)勢,因此必須糾正教學中排斥理論教學的錯誤傾向,理論教學法是“概論”課的基本方法,加強理論教學是提高“概論”課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案耪摗闭n加強理論教學要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政治性和科學性統(tǒng)一的原則,具體方法主要有理論講解、理論學習和理論研討。為了加強理論教學,在考核方式上以閉卷為宜。